《夢想帝國》(Dream Empire)劇照
【看中國2017年4月14日訊】來自美國邁阿密的大衛•柏恩斯坦(David Borenstein)完美地符合中國人對於「高級外國人」的刻板印象:斯文、冷峻、瘦高、金髮、碧眼、高鼻子、白。
大衛在中國擁有多種身份:樂手、外交官、跨國公司主管等,完全取決於他的僱主需要他扮演什麼角色。
大衛不是影視明星,他是一隻「白猴子」。
「白猴子表演」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產業,外國人們被招募來被扮演成各式各樣的角色:參與某小鎮「國際運動會」的運動員;地產商招來為某個造鎮項目添加「國際化元素」的擺設;時尚派對裡的「歐洲名流」;為開發項目剪綵致詞的「外國代表」。
到四川做人類學研究的大衛,在路上被一位「星探」挖掘後,進入了白猴子表演的行業。而這也成了大衛博士研究項目的一部分。在做「白猴子」的兩年多時間裏,大衛去了中國50多個城市,貴州、西安、甘肅、成都、重慶等以及其下面的衛星城。2016年年底,他拍了一部名為《夢想帝國》的記錄片,主要講述重慶最大「外國人租賃公司」的故事。
「只要老外往那兒一站,那就變了,就不是某個偏遠山區房地產修的房子,那就是未來國際化的城市。」記錄片的主人翁──外國人租賃公司的創辦人Yana在記錄片開頭說道。
所謂的國際化,其實是中國新興中產階級對於美好生活的想像。而白人只是作為增強想像的象徵符號而已。
房地產開業典禮上,「樂隊」正在演奏,大衛(左)不會吹黑管,只是擺擺樣子而已(圖片來源:好奇心研究所)
在中國討生活的外國人們,大致上分成三類人。
白猴子
第一類就像大衛在記錄片中描述的,靠長相混飯吃的外國人們。他們販賣的其實是工業革命以來外國人的優越形象,以及亞洲人積弱百年的自卑感,他們靠著祖輩留下來的「品牌資產」討生活。
白猴子最重要的資產是長相。如果你是亞裔和非裔的老外,很遺憾的,你不值幾個錢。只有帥氣的、符合殖民者形象的白人才有舞臺價值。
但這個市場也越來越難競爭了,在路上發掘閑置資源的星探變少了,有更多外國人模特經紀公司,開始大批進口來自歐州窮國家的低薪白人,作為模特進入中國。這些白人模特除了拍拍平面廣告,在派對場合露露臉之外,也有很多實際上靠著色情行業賺錢的。
洋總督
第二類人:洋總督,指的是外商跨國公司派至中國的高管。譬如說,歐萊雅(L’Oreal)的中國領導是法國人、雀巢(Nestle)的是瑞士人、飛利浦(Philips)的是荷蘭人。可口可樂的是美國人。
你說這些洋高管真的懂得中國市場,真的懂消費者,真的接地氣嗎?恐怕也未必。他們更重要的功能是母國的代表,作為總部控制海外市場的樞紐。總部向總督們傳達旨意,總督向總部爭取資源。
雖然挺多在外商工作的中國人,對於公司內的玻璃天花板感到很挫折,只有母國的外派高管才能夠做到最上層,認為這是一種歧視。我倒認為洋總督的存在是很有必要的。
大型的跨國公司,其實是人類到近代才衍生出來的協作體系。在歷史上,從來沒有過幾千幾萬人的組織散落在世界各地,擁有不同的語言、背景、文化、價值觀,還要能夠為共同的目標努力的。無論是傳統的製造業到新興的網際網路行業,總免不了有一個統一的指揮中心總部。
洋總督的存在確保了總部的旨意能夠貫徹到地方,同時讓地方和總部的領導層在個人層面保持友好。是很重要的功能。
然而,近來這個群體也在萎縮。首先是消費者越來越有個性,譬如說在過去P&G(寶僑)的同一罐洗髮精可以賣到世界各地,配方跟名字都不用改。然而現在只有在地化的產品和服務才能夠贏得用戶。因此,外商的總部必須要更加放權到地方,才能夠跟上市場節奏。
在中國,不接地氣的洋總督逐漸被有海外經驗的華人,或是中國本土的高管取代。
尷尬的中間層:「勇敢的外國人」
我們最後來說說這群尷尬的,夾在中間的外國人:那些看好中國市場,來中國創業或是打工的外國人。
上海從租界時代起就是中國和海外接觸最多的地方,充滿了這樣一群勇敢的外國人。
有許多老外創業家帶著一腔夢想和他們的創意,想要來做這個13億人的中國市場。但很遺憾的是,這些新創項目通常只停留在老外圈子,沒有發展變成現象級的產品。
譬如說,在中國有2.5億人使用手機APP叫外賣,整體市場份額在2016年達到約1,600億人民幣。其中「餓了嗎」、「美團外賣」、「百度外賣」三家瓜分了85%的市場。
然而,這三家都不是最先進入市場的玩家。早在1999年,就有家叫作SHERPA'S的外賣網站,開始做老外的外賣生意。然而,直到今天,SHERPA'S的主要語言還是英文,只有網站沒有APP,不能支付中國的主流──移動支付工具(支付寶和微信),外賣費用也比餓了嗎、美團、百度高上許多。
然而,SHERPA'S現在在外國人的圈子裡還是很火的,許多外國人還是活在自己的圈圈裡,使用現金和信用卡作為支付手段、看不懂中文,近十年的中國移動網際網路革新,跟他們沒有什麼關係。
SHERPA'S其實是外國創業家在中國的縮影:一個夢想、一個美好的商業計畫、一個有野心改變中國市場的創業家,卻只是在外國人的小圈圈裡自己服務自己,後來被速度更快的本土對手打敗,只能縮在角落裡苟延殘喘。
還有一群同樣很尷尬的,是來中國打工的外國打工仔。這些老外們有的輪調進入了在中國的外商公司,有的是作為中國本土公司國際化進程被招募進來,打國際業務海外市場的。
無論哪一種,這些外國人們都面臨了一個很尷尬的處境:他們高又高不到洋總督的地位,但也不至於到完全靠長相混飯吃的地步。日常工作中,他們必須跟大量的中國同事一起工作,然而,由於語言和文化上的格格不入,他們的專業能力被差勁的溝通能力大打折扣,遭排除在重要會議之外,變成公司內的弱勢族群。
你說這算是種族歧視嗎?我想還算不上。亞洲國家普遍都還有著西方列強侵略殖民後的遺緒,對西方人總是高看一等。這僅僅是「你不是我們這一群」而已。
其實這一幕,也非常像許多華人在美國遇到的情況。我有許多朋友在美國留學後在當地工作,尤其在矽谷這樣開放的地方,無論人們心裏實際上怎麼想,都還是友善而彼此尊重的。
但也僅止於友善和尊重而已。許多留學生或是移民無論怎樣努力都很難打進當地社群,美國人在工作上尊重他們,但心裏還是把他們當作局外人。
這其實是很正常的心理反應。人類的自我認知就是不斷塑造想像的共同體,把和自己相似的當作「我們」,把和自己不同的當作「他們」的過程。
只是現在,要面對這種「局外人焦慮」的主體,從赴美工作的華人,變成到中國淘金的外國人而已。
這些想要打進中國市場,卻發現自己格格不入的外國人,仍在苦苦掙紮著。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