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問世 中國城市格局重大轉折
【看中國2017年4月9日訊】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以來,中國的城市格局發生了什麼變化?這種變化將如何影響世界?在中國,深入思考過這個問題的人不太多。
最近,雄安新區的橫空出世,更進一步證實了筆者的判斷:
中國乃至全球的海運正走向大的、週期性的低點,衰退已經持續了好幾年。
由於高鐵的興起,陸地交通的時空格局正在被重塑。在這個大變局裡,中國正率先在全球實現「內陸的復興」。
未來,南亞、東南亞國家的興起是否會重振「大海運時代」,仍需觀察。
我們都知道,人類的全球化始於1410年代開啟的大航海時代,從葡萄牙、荷蘭、西班牙到英國,輪流稱霸全球。中國在「大航海時代」是被動挨打的,充滿了慘痛的民族記憶。
1949年到1979年,中國沿海城市的地位均有所下降。1979年之後,大概2002年之前,中國的增長模式是「製造業+出口」。
在改革開放初期,由於內地基礎設施落後,所以外資選擇沿海城市建廠,這樣物流鏈條在中國國內比較短,便於運輸。於是,沿海城市迅速崛起,尤其是港口城市。所以我們看到,最初開放的城市都在沿海,5個計畫單列市也都是港口城市。
由此,中國也進入了港口建設最為瘋狂的時期。
2002年之後,房地產崛起,中國加快城鎮化,增長的主動力從「製造業+出口」轉向「城鎮化+大基建+房地產」,也就是筆者常說的「印鈔票的時代」。因為這個時代最大的特點是,國家通過貨幣超發,讓買房者享受到財富增長和社會階層向上流動的「獲得感」,而未買房的家庭則坐等財富化水,只能被迫加入搶房大軍。於是,城鎮化、房地產就可以推動龐大的中國經濟繼續高速增長。
在這個階段,同樣需要大港口。大基建、房地產需要大量生產鋼鐵,並拉動汽車、家電消費,所以中國需要大量進口鐵礦石、石油、天然氣,甚至煤炭。於是,港口仍然需要擴大。
最瘋狂的時候,就連北京都要建設自己的港口,天津不配合,就跟唐山合搞了「京唐港」。至於香港、深圳、廣州、東莞的港口之爭,浙江、上海的港口之爭,都是中國經濟史上無法迴避的話題。
最終,當中國鋼產量達到全球一半的時候,我們發現了一個這樣令人震驚的事實,全球最大的10個港口,有7個在中國。比如按照貨運噸位排行,2015年全球港口是這樣排序的:
寧波-舟山港、上海港、新加坡港、天津港、蘇州港、廣州港、唐山港、青島港、荷蘭鹿特丹港、澳大利亞黑德蘭港。
按照集裝箱吞吐量排行,全球10大港口則是:
上海港、新加坡港、深圳港、寧波舟山港、香港港、韓國釜山港、廣州港、青島港、阿聯酋迪拜剛、天津港。
在榜單前列,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港口消失了。但這些國家因此而衰落了嗎?當然沒有。他們轉而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比如晶元,這些體積小、附加值高的產品主要走空運,而不是海運。
事實上,到目前中國最大的單一進口商品已經不是石油,而是晶元。因為中國生產了全球最大量的智能手機、電腦、家電,但晶元絕大多數需要從發達國家進口。
從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開始到現在,中國乃至世界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首先,全球化出現了見頂趨勢,其標誌是2016年6月英國退歐,以及11月的川普(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
其次,中國雖然仍然靠「大基建+房地產」穩增長,但事實上無論是「固定資產投資」還是「房地產投資」佔GDP的比重,都已經見頂。所以,中國才在鋼鐵、煤炭、水泥、建材上出現那麼多的過剩產能。
人口紅利、匯率紅利的消失,加上通脹帶來的營商成本高企,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正在式微。無論是鐵礦石進口需求,還是產品出口需求,都在下降。當然,這其中還有幾個小因素不如忽視:空運日益發達,管道運輸日益發達(中國通過管道從中亞、俄羅斯進口石油、天然氣,未來還會通過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修建管道進口中東原油),中國出口產品升級換代開始走空運等。
第三,中國的高鐵迅速延伸,並結成了網路。而這,無論是歐美日,都還沒有經歷。高鐵的快速、大運力,改變了內陸城市的時空格局。所以,我們看到類似鄭州、武漢、西安、成都、重慶、長沙、合肥、濟南等一大批內陸高鐵樞紐城市迅速崛起,當然,這裡面還有北京,以及剛剛宣布建立的雄安新區。
筆者研究過2008年到2015年主要城市資金總量(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的變化,有以下事實提供給大家:
1、2008年的時候,大連的「資金總量」超過瀋陽;2015年,瀋陽實現了反超;
2、2008年的時候,天津匯聚的「資金總量」是北京的22.8%,到了2015年下降到21.9%。
3、2008年的時候,青島匯聚的「資金總量」是濟南的97.2%,到了2015年下降到92.8%。更早的時候,青島是超過濟南的。
4、2008年的時候,連雲港匯聚的「資金總量」是徐州的47.8%,到了2015年下降到45.6%。
5、2008年的時候,寧波匯聚的「資金總量」是杭州的56.1%,到了2015年下降到了54.2%。
6、2008年的時候,蘇州匯聚的「資金總量」超過南京,到了2015年,只有南京的89%。(蘇州、南京都是內河港口,蘇州更接近於海運,吞吐量是南京的2.6倍)
資金總量(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是經濟運行的結果,也是未來運行的基本動力。根據筆者的研究,它是衡量一個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最重要指標,遠遠超過了GDP。上述6組城市對比,證實了筆者所說的「港口城市式微,內陸中心城市復興」。
在這個港口城市衰退、內陸城市崛起的時代,只有上海和深圳例外,原因其實很簡單:它們都是國家欽定的金融中心,是「首輪政策」就可以照耀的城市。當然,深圳還有靠近香港,以及市場經濟機制完備的因素。
也許有人會說,廈門也不錯呀。的確,廈門發展勢頭似乎沒有被福州遮蔽,但福州其實也是港口城市。其次,我們要注意到:福建的經濟總量第一始終是泉州,資金總量第一始終是福州,廈門只是一個小而美、小而貴的城市。
現在,雄安新區橫空出世,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內陸城市,它唯一的碼頭,就是白洋澱上的遊船碼頭。有人建議,給雄安新區開條運河,讓它也擁有可以直通渤海的港口。其實,這完全是畫蛇添足,沒有看清楚當今大勢。
有高鐵、有機場、有輕軌、有高速公路,頂多再加上管道運輸,這就足夠了。
雄安新區旁邊,天津有濱海新區,這是一個基於大海運的國家級新區。這兩個新區站在一起,就是兩個時代的象徵。一個即將崛起,未來將雄霸華北;一個正在衰退、邊緣化,斯人獨憔悴。
中國目前已經公布了8個城市為國家中心城市,他們分別是:北京、上海、天津、廣州、重慶、成都、鄭州、武漢,其中海運城市只有上海、天津、廣州,江運城市是武漢、重慶,至於鄭州、成都、北京是100%的「旱鴨子」。今年是中國加快布局國家中心城市的年份,未來能列入其中的至少還有深圳、南京、杭州、瀋陽、西安,其中瀋陽、西安都是「旱鴨子」,南京、杭州有江上碼頭,深圳是海運城市。
可以看出,未來中國的「國家中心城市」裡,真正的海運城市並不多,而那些江運城市其實也越來越依賴鐵路、公路。
一個內陸中心城市復興的時代正在到來,這裡面有世界格局的變化(全球化見頂),也有中國自身的變化(高鐵時代、啟動內需、不再依靠大基建房地產)。
至於中國的海運城市,如果不像深圳、上海、香港那樣實現向金融中心、科創中心的轉型,則未來的發展將陷入僵局,在新時代的競爭中不進則退。
看懂這個時代,才能更好地看懂未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