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去槓桿和解決流動性危機的方式存悖論(圖)

作者:李正鑫  2017-03-28 10:27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剛剛閉幕的博鰲亞洲論壇2017年年會上,經濟學家對資產證券化是否能有效去槓桿,以及解決流動性危機的問題展開激烈辯論。
中國的資產證券化能否去槓桿和解決流動性危機存悖論。(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7年3月28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剛剛閉幕的博鰲亞洲論壇2017年年會上,經濟學家對資產證券化是否能有效去槓桿,以及解決流動性危機的問題展開激烈辯論。不過,知名經濟學家陳志武認為,中國資產證券化存在一個悖論。

資產證券化能否去槓桿和解決流動性危機?

中國經濟下滑,金融系統風險不斷增大。中共當局表示控制金融風險是今年的工作重點,去槓桿作為核心的一環在今年被放在重要的位置。把降低企業槓桿率作為重中之重,將涉及鋼鐵、煤炭、有色、房地產等行業。現在的問題在於債務的可持續性,因為隨著產能過剩,這些行業的利潤也將進一步受到擠壓,債務令人擔心。

3月23日至26日,博鰲亞洲論壇2017年年會在海南博鰲召開,今年論壇主題是「直面全球化與自由貿易的未來」。在一場題為「怎樣去槓桿」的分論壇上,中國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與IMF前副總裁、中國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就對資產證券化是否能有效去槓桿的問題展開激烈辯論。

資產證券化通俗而言是指將缺乏流動性、但具有可預期收入的資產,通過在資本市場上發行證券的方式予以出售,以獲取融資,以最大化提高資產的流動性。目前中國資產證券化的監管混亂、規則不統一等問題也被業內人士所關注。

據陸媒報導,朱民提出,「可以依靠證券化手段來解決流動性危機」。

針對朱民的觀點,李揚提出質疑,認為在中國解決流動性的問題不可能依靠證券化,因為中國的法律制度是大陸法,該法系不太支持證券化的運作,做不到真實銷售、真實隔離。

李揚以過去的經驗為例稱,上世紀末,中國央行在考慮引進證券化這個工具的時候就研究過。經過7年之後,就推行了一單證券化產品,又經過了大概10年,到現在證券化在中國還是不太能推開。

李揚說,「我們證券化信託機制不存在,一定要有一個信託公司,而且一定要有一個真實的銷售過程。我們做了非常多的努力,發現它不是中國能夠做的事」。

朱民直言不同意李揚的說法,他認為雖然當前中國的法律不是百分之百地支持證券化,但仍然有改善空間。在去槓桿的過程中,要強調以市場為依托的做法。在他看來,雖然有很多方法能為系統提供流動性,但風險仍留在系統內,通過證券化方式則能把風險轉移到系統之外。

對此,李揚反駁道,證券化只是轉移風險,並沒有消滅風險。在美國的次貸危機中,證券化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它通過一層一層的證券化將信用升級到最後,但還是沒有用,因為其底層風險並沒有被消滅,一旦經濟出現巨大波動就變成了一個危機,「金融可以做一些事情,但是金融消滅不了風險」。

中國資產證券化的一個悖論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表示,資產證券化產品自身的流動性較弱,相關產品的信用風險也隨著資產證券化市場的擴容而開始顯現,因此當下最重要的仍然是需要不斷完善資產證券化的相關法律法規,引入更多的機構投資者,提升二級市場流動性,增強一、二級市場聯動。

參加博鰲亞洲論壇年會的耶魯大學、香港大學金融經濟學教授陳志武表示,目前為止中國資產證券化還是大的銀行唱主角,這就存在一個悖論:主要的銀行是做各種放貸的提供資金方,再由它們再來做資產證券化,本質上已經是通過這種方式把原來主要是間接融資的轉變為直接融資。

陳志武稱,中國目前來看,不管住房按揭貸款還是企業發行的債券和借的錢總的來講期限都不是太長,大多數貸款都是五年以內。在這樣背景之下,期限度這麼短,證券化能帶來的好處相對比較有限,如果說大多數債務是30年或者是50年,對於放貸的銀行和其他的放貸機構來說有更多的流動性,二級交易市場和其他金融工具幫助他們得到更多的流動性。

責任編輯: 辛荷 来源:看中國首發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