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主要的天文學家,你知道幾位?(圖)
中國歷史上不乏傑出人才,像天文界的人才就不少,以下略舉幾位最著名的天文學家,看看你認識幾位。
張衡(78~139年)
張衡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科學家,對於天文學(渾天儀)、數學(圓周率3.162)和地震學﹙候風地動儀﹚方面都有傑出的貢獻,在世界科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其《兩京賦》亦為文學佳作。
祖沖之(429~500年)
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科學家,在數字、機械製造、樂律等方面都有研究,特別是在數學方面著有成就,天文曆法也是他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大明曆》就是他這方面的代表。
張遂(一行和尚)(683~727年)
為避武則天之侄武三思而出家為僧,法名一行,唐玄宗時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曆法、氣象、地震等工作,支持「渾天說」。製黃道游儀、水運渾儀等精巧天文儀器,以進行我國古代第一次大規模的天文測量,所得之數據後用以編成《大衍曆》。
郭守敬(1231~1316年)
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不但是個傑出的天文學家,而且還是個水利學家和機械製造專家。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任工部郎中,借調至太史局主持曆法改制工作,簡化複雜難用的舊式渾儀,而成精度高而結構簡單的簡儀﹙明代複製品現存於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主導我國古代第二次全國性的天文大地觀測,以實測所得之數據編成《授時曆》,為我國古曆法的最高成就。
徐光啟(1562~1633年)
徐光啟,字子先,號玄扈,明朝末年儒學、西學、數學、水利、農學等領域學者。(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徐光啟引進、翻譯許多西方天文學與數學書籍。
王錫闡(1628~1682年)
清初著名的民間天文學家,一生從事天文研究工件,吸收中西曆法之精華,更經二十多年的辛勤天象觀測後撰寫成《曉菴新法》。從未獲得清朝廷之資助,經常處於飢寒交迫之中,有時甚至須著僧衣,冒充和尚去化齋。
王真儀(1768~1797年)
清代女天文學家,辭世時年僅二十九歲。精通天文、地理、數學、醫學、詩文繪畫與氣象,但以天文學最有造詣。相傳生平共有著作六十四卷,可惜大多遺失,而無法續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