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美軍的伙食和物資在全球來說都是數一數二的。1936年,根據軍需生存部門和發展實驗室長達5年的研究,美國陸軍部將單兵口糧細分為4種。
A口糧:新鮮食物,所有軍用口糧中最少見的,也最寶貴。
B口糧:罐裝食物,主要為仍需加工的半成品。
C口糧:罐裝食物,即時可吃。
D口糧:濃縮巧克力。
從美國官兵每人都配備幾套卡其布軍服和呢料軍服就能看出,當時的美國戰時物資有多充足,更何況食物的多樣。在食品方面,最具特色的是花樣翻新的各式罐頭。
1937年,美國的霍梅爾食品公司首次生產了「罐頭午餐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斯帕姆罐頭午餐肉成了二戰盟軍食品中的主要蛋白質來源。美軍食譜,中午和晚上,有罐頭食品燉梅干,在廢罐頭上加熱的肉末雜菜,肉大部分是斯帕姆午餐肉。
還有種美國的戰鬥口糧在當時非常盛名——巧克力糖,這是種高熱量的高級食物深受美軍喜愛,他們也把這種口糧當是鼓舞士氣的工具,別名叫荷西巧克力。在物資極其匱乏戰爭中風行全球,是最受歡迎的食品,也成了美國文化的象徵。在電視劇「兄弟連」裡就有一個鏡頭,E連的韋伯斯特把巧克力送給了一個從未品嚐過巧克力的荷蘭孩子。
巧克力、可口可樂口香糖和野戰飯盒,曾是二戰中美國官兵隨身不離的幾件受用物。自詡「二線球隊」的美國,直至1944年才大規模參戰,400萬出境軍人,一年裡竟然喝掉10億瓶可樂。那些被戰禍搞成破落戶的西歐人,看著羨慕不已。這種野戰飯盒,不僅有塗好黃油的麵包片、午餐肉、沙拉作料,還夾有兩支「駱駝」牌香菸和3根火柴,飯後還可抽上幾口。
而在日本,日軍要時刻應付艱苦的作戰,所以他們被訓練為不在乎飲食的好壞。古代日本武士往往吃1個飯糰就當做一餐飯,都必須自己攜帶糧食作戰。糧食一般由僕人攜帶,口糧量從維持一週作戰到一個月作戰不等。後來國家開始建立正規的軍隊,軍事供給制度也開始轉變。武士作戰開始不需要自備糧食,糧食全部由大名供應。這樣有助於提高軍隊戰鬥力和補給水平,不至於這個武士還有1個月口糧,而那個武士口糧只有3天了。而口糧也非常簡單,就是稻米,調味的味增和鹽。
二戰時德軍的基本配賦量:餅乾250克、罐頭肉200克、罐頭蔬菜150克、咖啡25克、鹽25克,野戰配賦量:麵包750克、肉375克、蔬菜250克、咖啡25克、茶3克、糖20克、鹽25克。
二戰期間不管是日本還是德國,可能英國都十分羨慕美國的戰鬥伙食和各種配套食物,在諾曼底登陸後期間德軍俘虜了美軍之後,美軍在口袋中掏出自己的戰鬥口糧時,旁邊的德軍羨慕不已,就算在當時德國這麼強大的國家,士兵也還是沒有美國大兵吃的好,常年戰爭甚至都沒見過這麼好的口糧了。美國二戰時的口糧便於運輸、利於存放,節省了大兵在戰場上的烹飪時間,提升戰鬥效率。先不管口糧味道好壞,大兵們絕對是不會餓肚子的。
責任編輯: 傑夫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