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白蛇傳》的真相
《白蛇傳》是中國民間傳說之一,本來就知者眾多,隨著上世紀90年代的一部《新白娘子傳奇》變的更是家喻戶曉。近日,我偶然查了一下《白蛇傳》的故事原型,頓覺世人觀念變異,真是到了好壞不分,善惡不明的地步。
在《白蛇傳》中,蛇妖化成的美女成了人們讚揚的對象,而降妖的高僧法海則成了多管閑事,人人厭惡的對象。然而故事原型又是如何呢?先說高僧法海,法海本是唐宣宗時的宰相裴休的兒子,他出家後,來到了金山的一個洞中修煉。一天他正在打坐,突然有一條白蟒出來盯著法海。法海和尚運用神通,將白蟒趕走。這便逐漸有了法海與白蟒鬥法的故事。
其實,中國自古就有包括蛇精在內的各種妖魔害人的傳說,如唐代傳奇小說中的《白蛇記》裡就說了一個白蛇成精,化成美人,迷惑好色之人,然後吃掉的故事。小說強調:萬萬不可為色慾所迷;人、妖不可共居的道理。
杭州一帶,古時同樣也有蛇妖害人的記載。據杭州《淨慈寺志》記載,在宋代該寺附近山陰曾出現過巨蟒,並會變成女人時常蠱惑害人;而陳芝光《南宋雜事詩》中,也有「聞道雷峰蛇怪」之說。
又據清初常熟錢曾所輯《也是園書目》中,宋人詞話作品《西湖三塔記》中所寫:由白蛇幻變的女子在西湖迷路,得到奚宣讚的救助,但蛇妖卻要吃奚的心肝。最後蛇妖被鎮壓在西湖三塔之下。一樣也是強調人、妖不可共居。
到了明朝時期,有個叫馮夢龍的作家在《警世通言》中整理了白蛇故事,寫成了名為《白娘子永鎮雷峰塔》的短篇小說。小說裡開始把蛇妖人格化,但主題依然是講蛇精害人,害的許宣幾次遭災,還是強調人妖不可共居,為人不可好色;法海和尚依然是正面人物。在這裡我只引用《白娘子永鎮雷峰塔》的結尾部分,大家一看即知。
許宣遊玩西湖遇著美女白娘子,因執於色慾,便結為夫妻。但白娘子乃蛇精所化,多次給許宣帶來禍害。許宣從高僧法海禪師處知道白娘子乃蛇妖後,便堅決要求除妖。許宣按法海所教將缽盂按在蛇妖頭上。
隨著缽盂慢慢的按下,不敢手鬆,緊緊的按住,只聽的缽盂內道:「和你數載夫妻,好沒一些兒人情!略放一放!」許宣正沒了結處,報導:有一個和尚,說道:「要收妖怪」許宣聽的,連忙教李募事請禪師進來。來到裡面,許宣道:『救弟子則個!』不知禪師口裡念的什麼。念畢,輕輕的揭起缽盂,只見白娘子縮做七八寸長, 如傀儡人像,雙眸緊閉,做一堆兒,伏在地下。禪師喝道:『是何業畜妖怪,怎敢纏人?可說備細!』白娘子答道:『禪師,我是一條大蟒蛇。因為風雨大作,來到西湖上安身,同青青一處。不想遇著許宣,春心蕩漾,按納不住一時冒犯天條,卻不曾殺生害命。望禪師慈悲則個!』禪師又問:『青青是何怪?』白娘子道:『青青是西湖內第三橋下潭內千年成氣的青魚。一時遇著,拖它為伴。
它不曾得一日歡娛,並望禪師憐憫!』禪師道:『念你千年修煉,免你一死,可現本相!』白娘子不肯。禪師勃然大怒,口中唸唸有詞,大喝道:『揭諦何在?快與我擒青魚怪來,和白蛇現形,聽吾發落!』須臾庭前起一陣狂風。風過處,只聞的豁刺一聲響,半空中墜下一個青魚,有一丈多長,向地撥刺的連跳幾跳,縮作尺餘長一個小青魚。看那白娘子時,也復了原形,變了三尺長一條白蛇,兀自昂頭看著許宣。禪師將二物置於缽盂之內,扯下相衫一幅,封了缽盂口。拿到雷峰寺前,將缽盂放在地下,令人搬磚運石,砌成一塔。後來許宣化緣,砌成了七層寶塔,千年萬載,白蛇和青魚不能出世。
且說禪師押鎮了,留偈四句:
西湖水干,江潮不起,雷峰塔倒,白蛇出世。
法海禪師言偈畢。又題詩八句以勸後人:
奉勸世人休愛色,愛色之人被色迷。
心正自然邪不擾,身端忽有惡來欺?
但看許宣因愛色,帶累官司惹是非
不是老僧來救護,白蛇吞了不留些。
法海禪師吟罷,各人自散。惟有許宣情願出家,禮拜禪師為師,就雷峰塔披剃為僧。修行數年,一夕坐化去了。眾僧買龕燒化,造一座骨塔,千年不朽,臨去世時,亦有詩八句,留以警世,詩曰:
祖師度我出紅塵,鐵樹開花始見春。
化化輪迴重化化,生生轉變再生生。
欲知有色還無色,須識無形卻有形。
色即是空空即色,空空色色要分明。
一看方才知道,這根本就不是講什麼愛情故事,更沒有歌頌白蛇對愛情的忠貞,完完全全是一個除妖的故事;是一個當事人對佛法從不信到信的故事。
到了清初,在戲曲《雷峰塔傳奇》中,白娘子開始成了正面人物,而法海反而成為破壞白許婚姻的罪魁禍首。戲曲裡還出現了「盜取仙草」、「水漫金山寺」等完全虛構的情節,對蛇妖正面描寫,許宣也成了「許仙」。
再往後到了彈詞《義妖傳》和《白蛇寶卷》中,善惡進一步顛倒。到了近代魯迅居然在《論雷峰塔的倒掉》裡說「試到吳越的山間海濱,探聽民意去。凡有田夫野老,蠶婦村氓,除了腦髓裡有點貴恙的之外,可有誰不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真是對高僧法海極盡諷刺嘲笑之能事。
到了現在,在河南某處,據說是當年白娘子成精的「白衣仙洞」還香火旺盛。可見正邪已是完全顛倒,妖怪居然成了人類頂禮跪拜的對象,而除妖降魔、拯救蒼生的法海和尚卻成為人們鞭撻的對象。
真實的法海與白娘子
《白蛇傳》是經典的民間故事,也算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了。出於同情許仙與白素貞的人妖戀,人們對故事中的法海,頗為憎恨。近日閑來胡亂翻書,竟然發現歷史上真的有一個法海,而且與俺算是小同鄉呢。
歷史上的法海,是唐宣宗大中年間吏部尚書裴休的兒子。裴休,字公美,出身「天下無二裴」的裴氏家族。歷任節度使、禮部尚書、太子少師等職。大中六年(公元852年),裴休升任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在相位五年。裴休為官廉潔,治理有方,博學多才,書文俱佳。著名的柳公權《玄秘塔碑》便是裴休撰文。
裴休雖然出身官宦之家,但是家世奉佛,篤信佛教,對佛教頗有研究。法海就是裴休的兒子。相傳,法海出生之前,他母親張氏肚子陣陣作痛,痛勁過去就睡著了。昏睡中張氏夢見有白、黑兩條大蛇,同時揚頭吐舌向她襲來,進而把她緊緊的纏住,而且越纏越緊,使她既不能吸氣,也呼不出聲來。萬分驚恐掙扎之際,天上降下一個手持寶劍的和尚,口喊:「母親別怕,孩兒來了!」手起劍落,將兩條大蛇攔腰斬斷。張氏一下驚醒,生下一個男孩。次日,裴休見孩子頭上發毛稀少,就疼愛的把孩子叫「頭佗」。三個月後,裴休給頭佗取名一個單字:韜。但「韜」沒有叫慣,結果「頭佗」就成了法海出家前的名字了。
裴頭佗從小聰明伶俐,勤奮好學,十二、三歲就很有文才。一日,裴休的同僚好友白將軍前來拜望裴休,裴休設宴熱情招待。席間,裴休讓頭佗向將軍敬酒。白將軍看到頭佗一表人才,就暗暗打定主意,要將自己的獨生千金白素貞許配給頭佗。白將軍回到家裡後,即托媒婆到裴府說親。裴休覺的兩個孩子庚年相合,葉門當戶對,就答應了這門親事。於是,裴、白兩家便寫了婚約,並過了聘禮。
裴、白兩家訂婚約的第二年,唐宣宗開科選才。剛滿十六歲的頭佗前去應試,卻落選了。不幸的是恰在此時,裴休被革去了宰相職務,裴府門庭一時冷落起來。白將軍見裴氏冷落,竟提出要與裴家解約退婚。裴頭佗知道此事後,萬念俱灰,要像唐玄奘那樣削髮為僧,作一個脫俗入佛的和尚。裴休平日雖然也篤信佛教,但反對兒子的這個想法。無奈頭佗要出家的決心已下,就背著父母乘夜間離開了長安,外逃去當和尚。
頭陀出家後,先去湖南溈山修行,接著又遠赴江西廬山參佛,最後到鎮江氏俘山的鶴林寺修禪,並決定在此常住下來, 取號「法海」。在此以前八十年,靈坦和尚曾主持過鶴林寺,還在浮氏山洞中打死過一條白色巨蟒。靈坦和尚歸天後,寺院逐漸敗落,房屋年久失修,已倒塌成一座廢寺,原來寺院的和尚,也都各奔生路去了。此時寺廟傾毀,雜草叢生。法海跪在殘佛前發誓修復山寺。為表決心,他燃指一節。從此,法海身居山洞,開山種田,精研佛理。一次,法海挖土修廟時意外挖到一批黃金數鎰,但他不為金錢所動,而將其上交當時的鎮江太守李琦。李琦上奏皇上,唐宣宗深為感動,赦令將黃金髮給法海修復廟宇,並赦名金山寺。從此鶴林寺改名金山寺。法海憑著超人的毅力,苦心經營,終於創建了規模宏偉,別具一格的金山寺。法海開江南一大佛教寺院,對佛教做出了很大貢獻,被奉為金山寺的「開山裴祖」。
今天,鎮江金山寺塔西面下側仍有一個山洞,稱為「法海洞」,又名「裴公洞」,據說就是法海當年的苦修之處。法海圓寂後,弟子們在他坐的石洞裡雕了尊法海石像供奉他。
法海死後,他沒有被作為裴氏子弟載入《裴氏家譜》,僅在第十卷的附記中簡略提到了他,說他是「相公休子也」。這是因為他已經遁入空門,不再算作裴氏家族中的成員之故。
法海和尚的一生,傳說與白蛇相關有兩次:一是出生前其母夜夢黑白二蛇,一和尚斬蛇投胎。一是其曾於法海洞中驅逐一條白蟒,相傳這條白蟒遁入長江而去。宋代詩人張商英稱讚他是「半間石室安禪地,蓋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龍歸海去,岩中留下老頭陀。」還有就是在法海之前主持鶴林寺的靈坦和尚曾在浮氏山洞中打死過一條白色巨蟒。這三點可能正是後人訛傳法海與白蛇關係的源頭。民間傳說中,許婚而又退婚的白將軍之女叫白素貞,是否便是白娘子素貞的來歷?不論怎樣說,法海和尚背上這個反面人物的惡名總是十分冤枉了,所幸只是一個故事,倒也不必深究。
來源:應天書院
責任編輯:陳雯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