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韓發射新導彈想挑戰誰?
【2017年2月14日】(本臺記者慧光綜合報導)
2月12日早上,北韓從其西北部平安北道的導彈試驗基地發射了一枚彈道導彈,導彈越過北韓半島向東飛去直至墜入日本海,射程約500公里。13日北韓《朝中社》正式宣布,這是一次「北極星二號」中程彈道導彈的發射。
此前,北韓當局曾在1月1日宣稱,北韓將很快試射能打到美國本土的洲際彈道導彈,此說被視為是在向當時的美國候任總統川普(特朗普)挑釁。隨後川普在推特上回應說「北韓最近宣稱,研發射程可達美國的核武器已進入最後階段,這不可能!」。但現實是北韓無視美日韓以及聯合國等多方面的制裁,還是把它搞成功了。
北韓方面稱「北極星二號」是北韓彈道導彈工業發展的里程碑,主要指的是在兩方面的突破,其一是導彈的燃料由液體改為固體。因為液體燃料的易燃性較高,燃料中所含的氧化劑對導彈可能產生腐蝕作用,因此要在發射之前才注入;而固體燃料具有穩定性高的特點,可提前注入,其成本更低以及安全性更好。其二是導彈在移動式發射平台上發射,由於導彈可以在車載發射平台上發射,其機動性和隱蔽性能做的更好,這就大大增加了對方防禦的難度。
北韓於2015年5月9日成功發射了射程3,500公里的「北極星一號」潛射彈道導彈,此次「北極星二號」是「北極星一號」的改進版。據有關資料稱,「北極星一號」已經將燃料由液體改為固體,性能上類似於美國的「北極星」導彈,因為使用固體燃料,使其水下發射系統的設計更為簡單,導彈也具有更好的維護性和更強的實戰能力。從作戰使用的目的上看,「北極星一號」潛射導彈是為日韓訂做的,韓國原來為防禦北韓彈道導彈建立的導彈防禦系統,以及日本苦心經營的基於宙斯盾反導系統的日本海基中段攔截系統,面對出沒不定的北韓潛艇和 「北極星一號」導彈,其防禦能力會大打折扣。水下發射固有的隱蔽性,也讓美日韓幾乎不可能迅速解除北韓的核武裝,這就提高了北韓核威懾的能力,有利於阻止美日韓的軍事打擊。
此次的「北極星二號」是從水下發射升到陸上,其陸基的攻擊能力明顯提升。事實上,北韓地域狹小,固定發射方式顯然很容易遭到攻擊,而機動快速發射的彈道導彈就給了它更多的靈活性。對朝鮮來說,「舞水端」導彈只是解決了中遠程導彈的有無問題,但它存在維護保養等諸多方面的問題。朝鮮急需一種維護性好、具備機動發射能力、發射準備時間短的中程固體彈道導彈。
「北極星二號」導彈具有1000-2000公里射程,將有效覆蓋日本本土和沖繩諸島,對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戰略支柱——日本和駐日美軍基地將造成嚴重威脅,未來朝鮮可能還會在此基礎上研製更大射程的彈道導彈,屆時將威脅關島、阿拉斯加、夏威夷甚至美國本土。朝鮮一直宣稱,朝韓問題、朝日問題歸根到底是朝美問題,因此,朝鮮的彈道導彈甚至核武器都是金正恩拿來與美國討價還價的籌碼。美國一直擔心朝鮮具有遠程打擊能力,從多年前就開始防備、制裁,甚至制定了多種打擊方案,但是都未能湊效。喊了多年「狼來了」,現在狼真的來了,川普一下子還真可能有些措手不及。
由於受到中共的強大壓力,韓國在拖延很久後才在去年答應部署美國提供的「薩德」反導系統,而且迄今仍未完成這項部署。由於朝鮮又一次實施導彈試驗,似乎中共沒有理由繼續阻攔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但是,中方星期一加入了國際社會批評朝鮮試射導彈的聲音,但稱朝鮮的核導試驗活動源自朝鮮與美國及韓國的矛盾,要求各方保持克制,並繼續反對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
事實上,朝鮮的彈道導彈之所以能發展的如此順利,背後脫不開中共的影子。其「大浦洞一號」中近程彈道導彈基本上是對中國「東風四號」的模仿,在「大浦洞一號」的基礎上又研製了「大浦洞二號」中遠程彈道導彈,其設計同樣受「東風四號」的影響。之後的「舞水端」遠程彈道導彈,其用途和射程與「東風三號」相彷。其重點研製的新型大推力運載火箭,也可以看作是「長征二號」的複製。
在面對美、日、韓的國際社會的強大壓力之下,金正恩擺出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誰」的無賴姿態,硬要發展導彈核武器,一是轉移國內的各種壓力,二是試圖把美國逼回到談判桌上,讓其予取予求,而新上任的美國總統川普,將如何應對,世界都在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李曉海
(轉載請註明希望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