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七】血戰汀泗橋與賀勝橋 粵僑讚第四軍「鐵軍」(組圖)
北伐戰爭系列文章(七)
北伐國民革命軍在戰鬥中。
黃琪翔出奇謀夜襲 張發奎師勇攻汀泗橋
1926年8月中旬,北洋直系軍閥吳佩孚、奉系軍閥張作霖直奉聯軍擊敗馮玉祥西北軍,攻克南口,馮玉祥敗退回西北。吳佩孚當即抽調精銳主力沿京漢路南下湖北,在汀泗橋、賀勝橋跟北伐革命軍展開激戰。
李宗仁指揮中路軍右縱隊第四軍和第七軍,唐生智指揮左縱隊第八軍,自湖南追擊逃往湖北之敵。第七軍夏威、胡宗鐸兩路大軍於8月23日在北港會師。翌日,李宗仁原本打算按照總司令部制定的作戰計畫,率第七軍直趨汀泗橋、咸寧一帶以切斷武長路,忽然發現第四軍先頭部隊追擊敵軍已到大沙坪,進入了原定第七軍的作戰區域。當時,北伐軍各軍軍部的無線電通訊設備陳舊,隨修隨壞,各軍聯絡時常中斷,總指揮李宗仁聯絡不到第四軍,故決定跟第四軍互換作戰區域,以第四軍從正面攻打汀泗橋敵軍。
汀泗橋是武長路上兩大著名鐵橋之一,附近為湖沼地區,位於長江南岸,水深港闊。吳佩孚手下湖北軍務督理兼第25師師長陳嘉謨指揮萬餘精兵死守在鐵橋兩端和附近高地,橋北堤壩上佈滿裝有倒鉤的鐵絲網。
(左起)1938年,原北伐第四軍高級軍官黃琪翔、陳銘樞、郭沫若、張發奎、葉挺在武漢合影。
北伐軍以第四軍張發奎第12師為主力,正面進攻汀泗橋,第七軍和第八軍從左翼壓制阻擊敵軍。師長張發奎將繆培南第35團部署在汀泗橋橋頭,黃琪翔第36團部署在橋右邊,而陳銘樞第10師部署在黃琪翔團的右側,葉挺獨立團作為預備隊。
8月25日起,第四軍向汀泗橋發起了10餘次強攻,北洋軍憑藉天險居高臨下,張發奎師傷亡慘重,久攻不下。8月26日,江水突然暴漲,進攻更難奏效,北伐軍只有望橋興嘆。一旦吳佩孚增派援軍趕到,戰局將不堪設想。
1945年2月5日,(右起)中國遠征軍副司令長官黃琪翔、司令長官衛立煌、中國駐印軍總指揮索爾登、新38師師長孫立人在緬甸檢閱勝利會師的中國遠征軍和中國駐印軍。
當天,第四軍在軍部召開緊急會議,共商破敵對策。黃琪翔在激戰期間就已經派人偵查地形,向當地農民瞭解到,徒步跋涉過江是可能的。因此黃琪翔在會上提出,以所部的36團為前鋒,涉水奇襲汀泗橋北岸,抄敵人的後路;大部隊則從橋南猛攻敵軍,腹背夾擊,可一舉殲敵,攻克天險。全體與會將領鼓掌,表示贊同這一提議,張發奎師長和隨軍蘇俄軍事顧問也稱讚這個膽識俱全的奇謀妙計。
會後,張發奎命令黃琪翔率第36團出發,以急速行軍到達上游偷渡地點,強行涉水渡過汀泗橋北岸。深夜,黃琪翔親率全團官兵,把步槍武器頂在頭上,在當地嚮導帶領下,連夜徒步跋涉水深齊胸的湍急河流,一個排長和幾個士兵被激流沖走。隨後歐震率第三營與李少霞率第一營先後涉水過江。黃團長一馬當先,親率全團偷襲敵軍陣地,沿途遭遇敵人不開槍,全用刺刀白刃解決,連續奪取了四個高地。
8月27日拂曉,張發奎師長親自指揮督戰,以繆培南第35團在橋頭佯攻,掩護黃琪翔團進攻橋北敵軍要塞高地。黃琪翔指揮36團與敵展開激戰,最後以白刃殺入敵軍陣地,殲敵甚眾,並佔領中央最高陣地數處,而36團也遭受很大傷亡。隨後,繆培南和葉挺獨立團見敵軍火力已經被黃琪翔團壓住,迅速衝過鐵橋,佔領東北一帶全部高地。上午11時,第四軍首先佔領咸寧城,李宗仁率第七軍也隨後趕到,與第四軍在咸寧勝利會師。
粵桂國軍血戰賀勝橋 大敗吳佩孚
汀泗橋戰敗後,吳佩孚親率剛剛戰勝馮玉祥西北軍的數萬直系精銳,趕到賀勝橋圍堵北伐軍。吳氏大軍包括第13混成旅、陳嘉謨第25師、劉玉春第8師,過去一直都是所向披靡,號稱「無敵」,再加上收容的汀泗橋戰敗殘部,總計10萬兵力。吳佩孚自詡戚繼光,利用有利地形作緊急佈防,他自信自己的部署萬無一失,向部下誇耀說:「昔以汀泗橋一戰而定鄂,今以賀勝橋一戰而定天下。」
8月29日,蔣介石乘火車由蒲圻抵達咸寧,次日召開軍事會議,商討攻打賀勝橋的作戰方案,參加者有白崇禧、加倫將軍、李宗仁、唐生智、陳可鈺、張發奎、陳銘樞、夏威、胡宗鐸等人。會議決定乘吳佩孚軍陣地未固,增援部隊尚未完全到齊之前,迅速攻佔賀勝橋。並決定由李宗仁任總指揮,指揮第四軍和第七軍進攻賀勝橋,直搗武漢;唐生智第八軍推進到咸寧為總預備隊,並調集第八軍的何健師自嘉魚渡江,繞道攻擊漢口、漢陽,擊敵後背。
8月29日會後,李宗仁命令第四軍張發奎、陳銘樞兩師進攻賀勝橋正面,第七軍由夏威、胡宗鐸兩路部隊由咸寧開進,進攻敵軍王本立以及賀勝橋東面之敵。陳銘樞指揮第12師在楊林塘附近與吳佩孚軍激戰後,形成對峙,相持不下。第七軍攻佔王本立後,迅即向賀勝橋東側的南橋猛力攻擊。激戰中,第四軍黃琪翔團在鐵路東邊小高地叢林中,被敵軍鐵甲車和排炮轟擊,無法立足而後退到文學堂,接連請求增援。敵軍趁機向第四、第七軍結合部襲擊,情勢危急。李宗仁急命最近的第七軍第4團立即向東增援,才將陣地穩住,黃琪翔團乘機反攻,敵軍敗退,逃往賀勝橋。
30日凌晨,第四、第七兩軍又同時發動進攻,李宗仁親自到前線督戰,戰況空前慘烈,吳軍火力凶猛,北伐軍士氣高昂,奮勇衝殺,打得火光衝天,屍橫遍野。第12師繆培南團長親率第35團向敵軍猛攻,如下山猛虎,張發奎師長也親赴前沿陣地指揮督戰。
北伐軍因為每人最多隻有150發子彈,激戰到後來,彈藥匱乏,將領們紛紛向總司令部告急求援。總司令部當時也無法立即籌劃解決彈藥問題,小諸葛白崇禧便以「望梅止渴」之計激勵將士奮勇殺敵:「缺乏子彈只有用刺刀趕快衝鋒!北伐軍之補給靠前方,不能靠後方。打敗敵人,敵人之裝備,便是我們之補給。何況打下武漢,漢陽之兵工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各軍將領受到鼓舞,沐身火海之中,冒著槍林彈雨,率部奮勇衝鋒,連破吳佩孚防線。
吳佩孚見情勢危急,急命陳嘉謨、劉玉春各自率隊壓陣,自己則乘鐵甲車親自督戰。吳軍在橋上排列機關鎗、大刀隊,凡畏縮退卻者,立刻被射殺。吳佩孚親自手刃後退的旅團營數人,將其頭顱連帶職銜懸掛於橋頭高處示眾,仍然無法阻擋北伐軍的進攻。
最後,陳銘樞率第10師切斷了吳軍的退路,第28團和黃琪翔率第36團生力軍適時增援葉挺獨立團,經過激烈的肉搏戰,第四軍突破敵軍最後兩道防線,攻克了賀勝橋,繆培南第35團解除了敵軍武裝。
此役,北伐軍俘敵3500餘人,第四軍傷亡497人。吳佩孚慘敗後,率殘兵敗將狼狽逃往武漢。8月31日,李宗仁率領第四軍和第七軍先頭部隊到達武昌城下。
連克汀泗橋賀勝橋 第四軍榮獲「鐵軍」美譽
粵系第四軍在汀泗橋、賀勝橋、武昌之戰英勇奮戰,奪取勝利的事跡,使當地粵僑紳士商人深受感動鼓舞,他們以「武漢粵僑聯誼社」的名義,特意在漢陽兵工廠鑄造了一個高一米寬半米的鐵盾,於1927年1月15日,敲鑼打鼓贈送給第四軍。鐵盾正面嵌著「鐵軍」兩個隸書大字,背面刻有頌詩一首:
烈士之血 主義之花 四軍偉績 威震遐邇
能守紀律 能毋怠誇 能愛百姓 能救國家
衝鋒陷陣 如鐵之堅 革命抱負 如鐵在肩
功用若鐵 人民倚焉 願壽如鐵 垂憶萬年
從此,第四軍「鐵軍」的美譽傳遍天下。而張發奎率領第12師,作為攻克汀泗橋、賀勝橋、武昌的主力,也成為北伐名將,並於1927年1月被晉升為繼李濟深之後的第四軍軍長。抗戰期間,張發奎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參與指揮淞滬、武漢、桂柳等會戰,並光復廣西和廣東。抗戰勝利後,張發奎上將任第二方面軍總司令,廣州行營主任(華南最高軍政長官),作為受降主官偕行營參謀長甘麗初,在廣州中山紀念堂主持華南日軍受降儀式。1949年出任陸軍總司令,後定居香港。
汀泗橋之戰的頭號英雄團長黃琪翔,也在張發奎晉升第二方面軍總指揮之後,於1927年晉升為第四軍軍長。黃琪翔也是北伐抗日名將,抗戰期間任軍委會軍訓部次長(部長白崇禧)、政治部副部長(部長陳誠)、第六戰區副司令長官(長官陳誠),中國遠征軍副司令長官。1949年9月,黃琪翔舉家從香港前往北京,雖當選為中共政協常委,但一失足釀成千古恨。
1957年,毛澤東「引蛇出洞」,鼓動黨外人士給共產黨提意見時,黃琪翔公開批評中共效仿學習的對象蘇聯缺乏民主,乃一獨裁政權,被打成右派。在反右和文革期間,黃氏夫婦遭受殘酷迫害、毆打和抄家。
中共歪曲歷史 吹噓葉挺抬高自己
北伐革命軍在汀泗橋、賀勝橋、武昌之戰奪取勝利,是參戰各軍共同浴血搏殺的結果。就正面進攻主力第四軍兩個師而言,首先應歸功於第12師師長張發奎指揮督導全師官兵有方。而張發奎本人在點評1926年各團在兩湖戰場的表現時認為,葉挺只在圍攻武昌之役中略有些功,在其他戰役並未起到主要作用;第12師的大多數硬仗都是第36團團長黃琪翔打的,汀泗橋之戰的首功應是黃琪翔,該團此戰營連長以下傷亡至少三分之一;而賀勝橋之役的首功當推第35團團長繆培南。葉挺團的中共黨員周士第在其回憶錄中偷梁換柱,硬將第12師的勝利全部歸功於葉挺。儘管如此,中共仍然兔死狗烹,在利用完葉挺之後採取飛機事故的方法讓他永遠消失了。
真實的北伐戰爭歷史和詳情經過清楚地表明,葉挺並非如共產黨長期宣傳的那樣,他根本不是汀泗橋、賀勝橋戰役大敗吳佩孚的頭號功臣。武昌城也並非因為葉挺指揮士兵挖地道埋炸藥而攻克,而是主要被李濟深第四軍張發奎、陳銘樞兩師、李宗仁第七軍、唐生智第八軍和後來趕到的黃埔第一軍劉峙第2師共同浴血奮戰,長期圍困而收復的。第四軍的「鐵軍」稱號,是全軍參戰的兩師六團全體官兵共同努力獲得的榮譽,而非團長葉挺一人之貢獻。1927年,北伐「鐵軍」因葉挺等中共分子而分裂,遭到重創,根本沒有參加奠定蔣介石南京國民政府基業、對北伐最具決定性意義、最艱險的龍潭戰役。在北伐前線的第四軍大部,反而在張發奎的率領下,公開在武漢擁汪(汪精衛)反蔣(蔣介石)。
中共僅憑這樣一個葉挺,便盜取北伐國軍「鐵四軍」全軍將士的功績,掩蓋抹殺其他參戰國軍對北伐的貢獻,宣稱共產黨對北伐戰爭做出巨大突出貢獻,這不但是以偏概全,歪曲歷史,渾水摸魚,也是移花接木,貪天功為己有,謊言愚民。這才是中共大量宣傳週恩來、葉挺和北伐戰爭的真實目的。
(看中國版權所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