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歐盟就市場經濟地位或發生激烈衝突?
【看中國2017年1月11日訊】究竟要不要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在這個問題上,北京方面認為歐盟言而無信;而歐盟則為了保護本土工業,至今不肯鬆口。
爭執的種子早在15年前就埋下了。雖然當時的中國仍實行計畫經濟,但世貿組織為了鼓勵中國的開放政策還是吸收其為成員。同時為了防止廉價的中國產品洪流給世界其它市場帶來的衝擊,在入世協議中加入了一個15年的過渡期,在此期間中國不被承認為市場經濟體。據此,可以針對中國商品實施反傾銷調查。
15年轉瞬即過,2016年12月11日過渡期失效。中國認為終於可以和商業夥伴平起平坐了,希望他們可以承認自己的市場經濟地位。美國和日本已經公開拒絕了北京的期待,而中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歐盟也在踟躕之中。
據德國之聲報導,慕尼黑經濟研究所專家亞爾辛(Erdal Yalcin)說:「從法律上講,中國的要求無可厚非,但是在個別經濟行業中國仍然存在明顯的傾銷現象。」他列舉了鋼鐵、化學以及太陽能行業,在50個針對中國公司的反傾銷調查中這三個產業就佔了四分之三。由於產能過剩,中國企業將其產品以低於成本的價格投向世界市場,從而摧毀了一些歐洲企業的生存空間。
世界經濟研究所的朗格哈默爾(Rolf Langhammer)表示:「目前的反傾銷訴訟還是根據舊的法律標準來實施的。」就是說,在已經證實的傾銷案中,歐盟可以像過去15年那樣以第三國的價格作為參考,對中國商品徵收懲罰性關稅。
那麼對於新的傾銷行為該如何處理呢?因為中國現在在世貿組織內享有自由市場經濟的地位,歐盟的反傾銷調查將變得更加的困難,並且在傾銷案中以中國平均價格為基準,這樣懲罰性關稅將會比以前低得多,對受到損害的歐洲行業的幫助不大。另一方面,中國方面威脅將向世貿組織提起訴訟,控告歐盟拒絕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
因此,慕尼黑經濟研究所專家亞爾辛呼籲,取消市場經濟國家和非市場經濟國家的劃分,他說:「這樣原則上講中國的要求得到了滿足,在語義上不再存在歧視問題。」亞爾辛對德國之聲表示,另一方面歐洲應該有更多的自由,對一些個案徵收懲罰性關稅。不是僅僅針對中國,而是原則上如此。
朗格哈默爾也呼籲尋求個案化的解決辦法,他說:「我的建議是,非常具體地針對個別中國企業開展工作,讓他們公開自己的價格成本核算。」這樣也就能明白他們是否得到了隱性或者是明面的補貼,如在貸款或者是土地徵用方面。
針對目前的情況,亞爾辛表示,歐洲必須抓緊時間,結束原地徘徊的狀態。他認為,中國和歐洲必須緊密合作,因為隨著川普(特朗普)的上臺,美國顯然在貿易政策上會更為極端化。如果歐中不能協調關係,美國、中國和歐洲之間將面臨在貿易保護主義方面彼此加碼的危險。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