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一專欄】獨家系列:川普風暴(十六)(圖)
——戰略大師金里奇
【看中國2016年12月03日訊】(接前文)
紐特·金里奇(Newt Gingrich)是美國少有的學者型政治家和戰略大師。在川普(特朗普)團隊裡,金里奇是核心智囊,川普的宏觀政策中,處處有金里奇的思維在閃爍。
金里奇做為戰略大師,認為政治就是戰爭,一直身體力行以理論指導行動,再以積極的行動強化理論,主動出擊,積極組織,不斷進攻。同時,金里奇持續思考未來大方向,設計大戰略和具體策略,因地制宜根據現實狀況隨時調整。
川普競選團隊核心成員之一、前眾議院議長紐特·金里奇(網路圖片)
金里奇長期強調打破常規,以新視角和新思維應對未來的變化。基於自身學者型特點,無論在課堂還是在國會,金里奇都強調打破思維侷限,跳出現有的框架思考。金里奇引導人們提出新問題,從新角度審視問題,找到新的解決思路。金里奇很自然的把自己定位於教育和引導者的角色,讓其他人跟著自己的思路,更好的理解問題。同時金里奇也督促其他人起到教育者角色,引導民眾做新的思考。
1943年,金里奇出生於賓夕法尼亞州首府哈里斯堡。幼年時,金里奇到戰場參觀,被深深震撼,從此改變學習理工科的志向,轉投社會學。金里奇沒有服過兵役,但被戰爭思維主導,思想理論和言語行動都以戰爭模式塑造。出於對戰爭的濃厚興趣,金里奇大量閱讀相關著作,深入學習歷史。同時,金里奇還對科學保持濃厚的興趣,閱讀科幻小說,瞭解未來的科學潮流和趨勢,未來大師阿爾夫·托夫勒《未來的衝擊》(1970)和《第三次浪潮》(1980)深刻影響金里奇(金里奇在《未來的衝擊》出版後即專程拜訪托夫勒,與托夫勒建立了長期友誼關係。金里奇任國會議員後,大力推動對科學技術的投資,包括支持美國宇航局的空間探索、對網際網路的大筆投資和對環境保護的重視。)。
1965年,金里奇在埃默裡大學獲得歷史系學士學位。此後金里奇繼續攻讀碩士和博士,新專業是現代歐洲歷史,金里奇曾到歐洲短暫遊學。1971年,金里奇取得杜蘭大學博士學位後,進入西喬治亞學院(現西喬治亞大學)擔任歷史系助理教授。因為對地理和環境保護很感興趣,金里奇後來又轉到地理系,負責組建跨專業的環境研究項目。
從金里奇的求學和早期工作過程中不難發現,金里奇是複合型發展模式。工作的第一年,金里奇的強烈個人風格就在思想和行動上表現的淋漓盡致。正常情況下,助教剛參加工作,往往都低頭做人、埋頭苦幹、多做研究、多出學術成績、不敢得罪同事,但金里奇打破這個傳統,他給學院的研究委員會提交建議備忘錄,題目是《關於我們面臨的變化世界性質的一些概括思考和我們可能的一種解決思路》,他提出,「既然面對未來的核心問題是離開過去,我們是不是需要嚴肅的挑戰我們以傳統方式做的每件事情。」
金里奇在執教期間,持續發揚與眾不同,對彼得·德魯克面向未來的管理者思維推崇備至。他不僅教授歷史,持續提高學術能力,還進入其他專業領域,成為跨學科教授。更重要的是,金里奇也朝政治領域進軍,積極競選國會議員。
1974年,金里奇第一次競選,挑戰了人們認為根本不可撼動的老牌民主黨議員,當年共和黨的選情受到尼克松水門事件影響,金里奇最終以微弱劣勢敗北,不過對於當地共和黨來說,這個成績已經非常優異。1976年,金里奇再度競選,這次受總統選情影響,又以微弱劣勢失敗。1978年,金里奇終於大勝民主黨對手,成功競選為國會議員。
競選期間,金里奇組織了自己的高效競選團隊。一般來說,年輕的競選團隊通常是草臺班子,熱情有餘,能力不足,組織渙散。金里奇當時很年輕,也尚未進入政界,但表現相當老練。他將競選活動當成戰役(campaign)對待,以軍隊的方式組織。他對競選團隊成員說,「你們的年齡足夠做軍隊裡的士兵,有些可以做連長排長,主要取決於你升的有多快,而競選的幸運在於,人們不是用子彈,而是用選票」,「 大家都在參與戰爭,這個戰爭是為了權力,每個人都需要按照組織目標戰鬥」,」競選的戰鬥經驗,將對每個人的未來職業和生活起到重要的提升作用,讓自己不斷升級」。在金里奇的組織下,競選團隊不斷在新的地區攻堅,爭取新的選民群體,最終獲得多數選民支持,金里奇如願以償。
1978年,金里奇拒絕了學校給予的終身教授邀請,到華盛頓擔任國會議員。跟做大學助教一樣,新國會議員進入華盛頓政治圈,通常是先適應環境,默默做底層工作,金里奇則繼續不走尋常路,以獨特的能力快速嶄露頭角。金里奇長期以來支持黑人的權利,在讀書期間(種族分裂和隔離仍然普遍)即與黑人廣泛接觸交往,進入國會後,金里奇發表演講,積極支持將「馬丁·路德·金的生日定為全國節日」的議案,很快在國會內受到重視。
1981年,里根上臺後,金里奇開始發揮重要作用。由於里根樹立針對蘇聯的強硬立場,美蘇爭霸正式開始,軍事和航空是其中的重要領域,金里奇在這兩個領域的愛好特長派上用場,他深度參與創建軍事改革預備會議和國會航空航天預備會議,意義重大。
1983年,國會曝出兩個議員與未成年高中生助理髮生性關係的醜聞,金里奇做為國會的知名成員之一,積極推動國會驅逐這兩個議員,並成為此次事件中的領袖之一。
1984年起,金里奇成為國會中共和黨的主要智囊。金里奇對1960年代共和黨「Ripon Society」設想的「機會國家(opportunity state)」路線進行調整,改稱為「機會社會(opportunity society)」。金里奇建立國會中共和黨的「保守派機會社會(Conservative Opportunity Society,COS)」,組織年輕新銳的共和黨國會議員對未來進行政策發展設計。機會社會的主要思路包括:1、分權化,分割聯邦政府的集權,將權力和項目歸還給各州和地方;2、市場導向,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把政府功能私有化改革,取消各種政府管制,代之以經濟政策刺激;3、經濟授權,全面取消政府對各類服務的控制,代之以個人稅務優惠,由個人自由選擇;4、政治授權,改革政府規則,讓民眾更容易接觸到相關信息,同時建立政治家和官員負責制;5、目標導向,政府項目的評估按照結果評估,而不是按照投入評估,由公民的滿意度評估決定,而不是由政府僱員的要求決定。
里根總統採納金里奇路線,豐富里根主義的內涵。早在1980年,里根在總統競選時針對時任總統卡特的伊朗危機和國內經濟接近崩潰的局面,提出保守主義的強硬路線,提出「我相信各州的權利」的競選口號,強調三大方針,降低稅收以刺激經濟、減少政府對各州和個人的干預以及更強的國防。1981年,里根發表就職演講時直接說「在現在的危機中,政府不是我們問題的解決方案,政府本身就是問題」。1984年,根據金里奇對民意調查的分析,里根採納了金里奇的政策建議。後來里根在競選連任的政經大綱中,又採納COS的核心路線,增加了強調經濟增長、教育、犯罪和社會問題等內容。在第二任的第一次國情咨文中,里根專門引用機會社會的概念,強調施政方針政策。
1988年開始,金里奇成國會共和黨的領導者。當年,民主黨議長Jim Wright用一個圖書出版的協議,繞過競選資金法律和國會眾議院道德規範,金里奇帶領其他77名眾議員發起彈劾議案,迫使民主黨議長辭職。此事極大鼓舞國會共和黨的士氣,金里奇也因此影響力大增。1989年,金里奇競爭勝利,成為國會共和黨少數派的黨鞭(這裡的黨鞭是個職位,並非人們常說的那種貶義詞),正式成為領導者。金里奇隨後強調,要建設一個更加積極進取和活躍的政黨。
金里奇明確國會內民主黨的實質。金里奇發起彈劾Wright 前就說過,「民主黨將以變色龍式的行動毀滅我們國家」。後來在民主黨的阻撓下,提名Robert Bork做最高法院大法官的議案被否決,經此事件金里奇再次強調,「直到Bork提名之前,我們都沒有理解,這個國家中的左派已經將政治理解為內戰。左派在骨子裡知道這是內戰,只有一邊能佔上風,另一邊成為下等人。這個戰爭將和內戰一樣規模巨大、持久和野蠻。我們幸運的是,這場內戰時以投票的方式而不是戰場的方式,但不管怎麼說,這都是真正的內戰 」。
金里奇由此開始策劃奪取國會的進攻方針。金里奇組建「七人幫」,反抗民主黨對國會長達40年的控制,結束民主黨控制下形成的全面腐敗。金里奇引導共和黨議員改變少數黨思維,以面向未來的方式,策劃奪取國會的宏大計畫。金里奇要求共和黨議員「要聚焦於未來,著眼於更多的機會,主動尋找共和黨發展的方向」,在這個思路指引下,金里奇發出一個備忘錄,命名為《語言,控制的關鍵機制》。在備忘錄中,金里奇要求共和黨議員學習自己的語言,掌握積極的關鍵字,例如不使用消極的字詞,極端、噁心、叛徒等,而是採用積極的掌控類詞,機會、勇氣、原則導向等,以對這些詞的運用,區分民主黨和共和黨。
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後,喬治亞州增加一個國會議員的名額,可以用於1992年的國會眾議院選舉。喬治亞州議會由民主黨控制,而且州議長由民主黨派系攻擊性極強的人擔任,於是議長直接針對金里奇重新劃分選區,以使金里奇無法成功競選國會議員。選區重新劃分後,金里奇的住址被劃入完全由民主黨構成的區域。金里奇得知消息,果斷迅速賣掉房子,搬到以共和黨為主的新區,粉碎了民主黨「背後捅刀」式攻擊。
1994年的國會中期選舉中,金里奇領導「共和黨革命」,成功取得國會主導權,在全國各州議會中也奪取主導權。金里奇在本次選舉中改變過去各自為戰的模式,採取集體行動的攻擊模式,期間揭穿了克林頓在1992年競選中宣稱自己是新民主黨人的謊言,實質上克林頓仍在奉行「增稅和政府開支」的自由派模式。為此,共和黨向全國承諾,如果能獲得國會優勢地位,將實施八項主要的國會政策措施,包括國會內的法制實施,以外部獨立審計清除國會腐敗浪費,精簡國會機構和三分之一人員,國會內各委員會公開透明化,五分之三的多數才能通過增稅計畫,實施嚴厲的預算平衡措施。經過統一的行動,共和黨在國會眾議院增加54個議席,參議院增加8個議席,其中一個民主黨參議員在競選後轉為共和黨。至此,共和黨全面控制參眾兩院,結束了民主黨從1952年開始完全掌控眾議院的局面。更重要的是,在州議會競選中,共和黨從民主黨手中奪取20個州議會主導權,控制大多數州的議會,結束50多年民主黨對大多數州議會的控制。1993年,紐約市和洛杉磯市的市長職位都落入共和黨手中,同年新澤西州州長和新澤西市長職位也被共和黨納入囊中,結束了民主黨1917年以來對新澤西的控制。纍纍碩果的取得,離不開共和黨的集體行動,金里奇本人則被《時代》選為1995年度風雲人物。
國會選舉後,金里奇兌現共和黨的承諾。共和黨取得國會主導權後,金里奇被選為議長,隨即發動新的進攻。首先,針對希拉里·克林頓具體制定、總統比爾·克林頓正式提出的全民醫保計畫,國會全力狙擊,否決計畫提案。根據一些專家總結,國會否決醫保計畫對希拉里的心理造成沈重打擊,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後來的決策思維和行為模式。其次,1993年克林頓簽署通過增稅、增加開支和減赤的法案,當時雖然共和黨竭力阻止,但因為是少數派而失敗,這次共和黨取得國會控制權後,啟動對克林頓政府施壓,推動減稅和預算平衡。1997年,金里奇與民主黨和比爾·克林頓達成協議,實施大規模減稅和平衡預算的全面計畫。1999年,在大規模減稅的基礎上,政府實現自1969年以來的首次預算平衡。克林頓與金里奇對抗過程中,白宮在1995—1996年一度關門,克林頓藉此施壓迫使金里奇屈服,但金里奇堅持毫不退讓,最後克林頓不得不妥協。
共和黨大勝後,金里奇繼續堅持戰爭思維和強硬立場,不少共和黨議員對此產生厭倦和不滿。1997年夏天後,一些共和黨眾議員聲稱金里奇的公共形象負面,策劃取代金里奇的議長職位。起初,眾議院中共和黨會議主席約翰·博納(John Boehner)和共和黨領導機構主席Bill Paxon舉行會議,商討取代金里奇;隨後,眾議院多數派領袖Dick Armey、多數派黨鞭Tom Delay 、博納和Paxon共同找金里奇商談,要求金里奇辭職,遭到金里奇拒絕。接著,1998年中期選舉,共和黨失去5個席位,成為黨內反對派再度攻擊金里奇並要求金里奇下臺的藉口。金里奇對共和黨內部的反叛感到極其失望,「不願再領導這些食人族」,不但辭去議長職務,為了不影響新議長,也辭去了國會議員職務。
金里奇辭職後,基於其戰略思想能力和巨大的政策影響力,繼續活躍在政策領域。在國家政治和公共決策的各種論壇和辯論中,經常能看到金里奇的身影。金里奇尤其關注醫保、國家安全、就業與發展、宗教的地位和作用。金里奇創辦公司,業務主要涉及各類政策研究和發展。金里奇還先後寫作和與人合著27本著作。另外,金里奇還角逐了2012年總統競選,在共和黨內初選時失利而退出。
當議長一年後,金里奇總結自己面對的複雜局面以及自己的角色時曾說過,「我正在做一個非常特殊的工作,部分是革命性的,部分是國家的政治形象代表,部分是議長,部分是學者。」這也可以用來做為金里奇政治生涯的總結。這裡必須指出的一點是,金里奇在1988年說的「民主黨將以變色龍式的行動毀滅我們國家」,到2015年已經變成現實,美國瀕臨經濟、社會、外交和思想的全面崩潰。
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中,金里奇明確支持川普,號召共和黨人團結在川普周圍,共同支持川普成功贏得大選。金里奇作為川普的智囊,對川普的競選方針提出很多建議。川普的競選行為模式、主要政策思路和具體的施政綱領裡,金里奇的影子無處不在。(待續,2016年9月18日)
(中國經濟文化研究所供稿)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