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傷腦筋!出國留學外語還是一塌糊塗(圖)

 2016-12-28 00:33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今天,留學已然成為一種常態。多數家長或學生都相信,留學至少能帶來一個好處,即「外語水平的提高」。但通過與周邊的留學生交流,不難發現,不少留學生出國若干年後在語言應用方面依然未能達到熟練水平。

留學潮伴隨著私人財富的迅速積累以及新富階層的崛起。獲得獎學金和機構資助不再成為留學的必要條件,不少家庭僅憑私人財富就能將子女送出國。新富階層的崛起迅速且龐大,作為子女的留學生群體也相應地迅速擴充。出國留學不再是一種零散的個體行為,更像一種群體的遷移現象。

但當個體被拋入陌生環境後,為了生存,必須進行調整。我們稱這個過程為適應。適應週期往往和個體對環境的認識度成反比。

為了降低這個週期,個體有兩種選擇:一是讓自己快速瞭解新群體,掌握新規則,養成新的行為習慣;二是在新群體中尋找身份接近或相似的個體,與其組成一個小群體,在不用將自身調整至與大群體相契合的程度時,就率先讓自己適應。這就是所謂的抱團現象或小文化的形成機制。

小文化不同於亞文化,後者衍生自主流文化,且與主流文化一脈相承,前者往往與主流文化相對抗,其形成與發展以保全自身為目的。

留學生基數龐大,所以無論進入哪所大學,我們都能發現同類群體的大量存在。為了適應留學生活,不少留學生會主動加入說母語的小文化群體。他們一起購物、就餐、玩耍。大多數留學生出國後進入的新環境並不那麼「新」。不參與主流群體的公共生活,使留學生在日常環境中不需要頻繁使用外語。

外語的使用場景被縮小至課堂及其延伸範圍,然而這一方面的作用也非常有限。

如前所述,語言技能的提高和語言使用的頻率有關,但是不同課程對語言使用的要求大不同。

人文社科類課程要求高,理工類課程要求低,因為前者要求學生完成大量閱讀、寫作及演講等任務,而後者雖也有閱讀要求,但內容多為技術文獻,詞彙量少且重複度高,學習過程多是通過參與各種操作類項目完成,並不需要過硬的語言技能。

大多數中國留學生在決定專業方向時,恰恰會選擇一些經濟學和理工類等對語言要求不高的學科。原因很多:一是相對較低的語言要求使畢業容易;二是留學生從未養成自由選擇的習慣,隨大潮流選擇了這些專業;三是這些學科比較實用,而一些語言要求較高的課程,比如歷史、哲學、文學等,因被認作沒用不受青睞。

學生的課堂交集往往會延伸至課堂外的生活。大部分留學生所選課程比較單一,所以在一些課堂上——比如數學,總會遇見同類學生,而在另一些課堂上則相反,比如哲學。因為「小文化形成機制」的作用,大部分留學生不會通過課堂和本土學生形成過多交集,所以課堂外的外語使用機會也被大大降低。

留學生提升外語技能的另一條途徑就是打工。因為政府提供的保障機制和自小養成的打工文化,大部分本土大學生多會過一種半工半讀的生活,他們通過貸款繳學費,通過打工湊生活費。

但中國留學生極少過這樣的生活。一是當地法律多半會限制留學生打工;二是中國父母並不鼓勵學生階段的子女打工,因為在他們看來,學生的「本職工作」是學習;三是沒有必要,因為自費留學生大多來自新富階層家庭,物質條件優渥,無須為生計打工。

不過這只是隔離現象的某種表現,不僅關乎中國留學生,還關乎日本、韓國、印度乃至歐洲留學生。通過反思這一機制,我們或許能反思更宏觀的社會問題。

責任編輯: 華瑾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