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滅亡之謎 或因瘟疫大爆發(圖)


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的馬賽克圖像。(網路圖片)

瘟疫讓人聞之色變,引發瘟疫的鼠疫桿菌,至少跟歷史上記載的兩次最具毀滅性的流行疾病有關。一次是從14世紀持續到17世紀,其中包括惡名彰的黑死病。這種傳染病在14世紀中期殺死了將近三分之二的歐洲人口,全世界大約7500萬人死亡。

另一次瘟疫,在19世紀至20世紀爆發。這次傳染病於19世紀首先出現於中國,而後傳播到非洲、美洲、澳洲、歐洲和亞洲其它地區。

儘管過去的研究證實,鼠疫桿菌跟上述兩次大災難都有關係。但它是否同樣導致了6世紀到8世紀的「查士丁尼大瘟疫」(Justinianic Plague),仍然存在爭議。

這場以羅馬帝國拜佔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的名字命名的瘟疫,殺死了一億多人。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它跟羅馬帝國的衰敗有極大關係。

為瞭解開此一謎謎團,科學家們研究了6世紀的19具不同駭骨的牙齒DNA,這些人很顯然死於「查士丁尼大瘟疫」。研究人員更清楚的發現鼠疫細菌Y. pestis的存在。

約翰古騰堡大學的遺傳學家芭拉曼提(Barbara Bramanti)說:「當我們查明過去瘟疫的真正起因時,總是讓我們非常興奮的。」

分子微生物學家索爾茲(Holger Scholz)告訴《生命科學》雜誌說:「經過大約1500年後, 透過現代分子生物學方法,仍然可以探測瘟疫的存在。」

研究人員聲稱這些發現確認了「查士丁尼大瘟疫」爆發的起因。芭拉曼提告訴《生命科學》說:「DNA分析顯示,這次瘟疫與稍後的兩次瘟疫非常相似,都是起源於亞洲。」

在現代鼠疫全世界傳播之後,在許多農村地區扎根,世界衛生組織每年仍然報告數千例的瘟疫案例。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