妒忌他人毒心起 下場有多慘?(圖)


同儕之間難免相互競爭,出現吃醋、妒嫉之事實屬正常,但總不能讓這些負面情緒淹沒了理性,應試著轉為正向的進步力量。(圖片來源:Pexels)

上初中時,我班裏有一個身材瘦小的女孩子,學習成績非常好,幾乎每次考試都是全年級第一名。班裏有一個男孩子,和我是鄰居。他對學習好的女孩子非常妒忌,經常給這個女孩子製造一些麻煩。記得有一天,我邀請這位鄰居來家裏玩兒。等他走後,我驚訝地發現他看過的影集裏同學合影照片中,那個女孩子的頭部都被用水彩筆塗得通紅。

妒忌者心眼小 為典型

於是這關於妒忌的記憶就和那刺眼的紅色一樣鮮明。現在想起來,還覺得有些可笑。不過,這也只是小孩子的嫉妒心引發的惡作劇而已。但是擁有強烈而偏執的嫉妒心的人,一旦擁有能力或大權在握,被其妒忌的人,遭遇的可能就不僅僅是被塗照片這種小兒科了。偏執的嫉妒會使人變得惡毒,在妒忌心的驅使下,失去理智人往往會由暴怒,進而轉向惡毒,甚至殘暴。中國歷史上,有幾個因嫉妒心而聞名的「人物」。最典型的妒嫉故事莫過於龐涓的事。

此外,大家有時也會提及周瑜,說他氣量狹小,妒嫉孔明。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恐怕是老百姓最熟知的。大家都認為,周瑜是一位年青得志、文武雙全的雄才,二十四歲就被授予建成中郎將,三十四歲率軍破曹,以少勝多,取得了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的輝煌勝利,可是他卻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好勝心太強、心胸狹隘、嫉妒賢能。對於才能勝過自己的孔明,總是耿耿於懷,伺機陷害。不過,身為中國第一部長篇歷史章回小說的《三國演義》,只是羅貫中編纂的小說,不是真實的歷史。可是,大家卻總是把小說視為史實,將虛假不實的故事套用在歷史人物的身上,誤解了真正的英雄。

所以,還是來說說妒嫉心強烈的龐涓吧。

龐涓因妒忌起毒心 孫臏忍辱復仇

龐涓的嫉妒心十分強烈。春秋戰國時,孫臏與龐涓曾同拜於一個師父的門下,各有所長。但龐涓在出道之後,已是魏國的將軍了,仍嫉妒著孫臏,怕孫臏的才情勝過自己。於是,他就生了狠毒的心,騙孫臏赴約,挖其膝蓋骨,再墨型刺臉,置其於囹圄。從此,孫臏「瘋瘋顛顛」的,已站立不起,又破了相。後來,有人相助,孫臏就暗中見了來訪的齊國使者,一吐自己的慘況。齊國的使者驚訝之後,救了他,並帶孫臏一起返齊。

這一走,就注定了孫臏的最後的勝利。去齊國之後,孫臏將其智慧與謀略展示給齊王,終讓齊王信任,被任命為軍師,為將軍田忌謀劃。這時候的孫臏,坐在帷幔圍著的戰車裏,不露真容,但卻在一步一步接近自己的目標。

馬陵一仗,孫臏、龐涓一決勝負。魏國與趙國聯兵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告急。於是,齊王便讓田忌當大將,前往救韓。為救韓,田忌率兵就直奔魏國,搗毀老窩。龐涓聞訊,只得撤出韓國,趕將回來。這時齊兵已西去,龐涓窮追三日,見沿途的灶台逐漸減少,大喜,以為齊軍懦弱,已逃遁大半,且不知正中了孫臏之計。

在被刮掉半塊皮後的一棵大樹上寫著:「龐涓死在這棵樹下!」然後,孫臏等著,等著這一刻的到來……。龐涓追來了,追進了狹窄的山溝裏,在傍晚將黑的夜色中看到那棵大樹。於是,他點著了火把,讓亮光照著,讀那一行字,明白了自己的末日已到。的確,是龐涓的末日了,那萬箭拉開的氣勢,是孫臏堅定的命令,讓燃起的火光告之四面埋伏的將士:是時候了,射!

龐涓倒下了,萬箭之中,他自殺而亡。但自殺之前,他留下的那句話是:「這一仗可讓這小子出名了。」這小子指的當然是孫臏。由此,龐涓的狹隘、嫉妒,至死不變。

妒嫉是毒箭 要脅人更害己

由此看來,嫉妒心更像是一柄雙刃毒劍,既威脅別人,又毒害自己。一旦沾染,就不能自拔。由龐涓至死都不改的嫉妒心,可以看出這一點。據醫學家分析,嫉妒心作為一種不良心理,極易引發心血管疾病。

在西方,著名的童話故事《白雪公主》,也在不斷的告誡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心存嫉妒的惡毒的人下場是很可悲的。

綜觀歷史,出於嫉妒、惡毒,欲加害於人的人,往往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或遺臭萬年、或淪為笑柄。無論當時多麼不可一世,最終也將逃不過歷史的審判和人民的聲討。

本文留言

作者嘉貝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