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大唐英雄榜】大唐文學宗師─永興公虞世南(組圖)

凌煙閣二十四位功臣歷史系列文章之七

作者:雲中君  2016-11-26 00:1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貞觀年間,明君賢臣同心合力打造了大唐盛世。(繪圖:看中國)

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人,隋朝內史侍郎虞世基之弟。他的祖父虞檢,是梁代始興王咨議。其父虞荔,是陳代太子中庶子,都有尊貴的名望。其叔父虞寄,是陳代中書侍郎,因為沒有子嗣,就以世南為繼嗣的後人,因此世南取字伯施。(注1)他自幼以文學著稱,不僅是一代文學宗師,也是著名書法家。生性沉靜寡慾,意志堅定,勤學苦讀,年少時與兄長虞世基一起在著名文學家顧野王的門下讀書,受學十多年。虞世南精思不懈,有時十多天不洗臉不梳頭。他擅長寫文章,曾師法著名文學家徐陵,徐陵認為虞世南得到了自己的真髓。他又與和尚智永同郡,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孫,擅王羲之書法,虞世南拜智永為師,深得其精妙真傳。他的書法繼承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傳統,筆勢圓融遒勁,外柔而內剛。論者以為如裙帶飄揚,而束身矩步,有不可犯之色。

據《全唐文》記載,虞世南「歷官陳隋,復事竇建德。」陳朝滅亡後,虞世南與虞世基一起到隋朝京師長安,兄弟二人都名重一時,當時的人把他們比作西晉的陸機與其弟陸雲。晉王楊廣與秦王楊俊徵召的文書一起送到,虞世南以母親年老為藉口堅決推辭,楊廣就命令使者去追他們。隋大業元年(605年),虞世南接連被授為秘書郎,升遷為起居舍人,卻清貧節儉,不改變自己的性情。唐武德二年(619年),宇文化及兵敗被斬,隨軍的虞世南被竇建德抓獲,竇建德任命他為黃門侍郎。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滅竇建德後,虞世南被授任為秦王府參軍,不久轉任記室參軍。十月,李世民被封為天策上將,並建立文學館,虞世南被授為弘文館學士,與房玄齡共掌詔告文翰,為「十八學士」之一。唐貞觀七年(633年),虞世基轉任秘書監。唐太宗曾令虞世南寫《列女傳》用來裝屏風,當時沒有底本,虞世南默記刻寫沒有錯一個字。(注2)有一次太宗出行,有官員請示要將書籍、公文的副本裝到車上帶著。太宗說:「有虞世南在,就是此行的秘書。」

虞世南文章婉縟,文辭婉曲繁富,其書法更堪稱一代大師。唐太宗稱他有五絕,五個天下第一。其中博學天下第一,品德天下第一,書法天下第一,文章天下第一,正直也是天下第一。(注3)唐太宗即位為帝時,虞世男已年近七十。當時他就請求告老還鄉,未被批准。直到貞觀十二年(638年)才同意他退下來,當年五月他就病死了,終年81歲。唐太宗得知他的死訊後「哭之甚慟」,讓他陪葬昭陵,贈他禮部尚書,賜他諡號文懿,還把他列為24位開國功臣之一,其畫像懸掛在凌煙閣之上。虞世南編有《北堂書鈔》一百七十二卷,著《虞世南集》三十卷。


大唐文學宗師──永興公虞世南。(網路圖片)

命運坎坷恪守孝道 甘願替死兄弟情深

陳朝天嘉年間,虞世南的父親虞荔去世。當時世南年幼,他因悲哀過度瘦損得幾乎受不住喪服。陳文帝知道虞荔的兩個兒子博學,常從宮廷中派出使者到他們家裡去扶助衛護他們。世南居喪期滿,被召為建安王法曹參軍。他的叔父虞寄被陳寶應捕獲,在閩、越一帶,世南雖然已除去喪服,卻還是布衣蔬食。到太建末年(582年),陳寶應戰敗,虞寄得以生還,才令世南脫去布衣吃肉食。

至德初年(583年),陳朝滅亡,世南與世基一起到京都長安,那時隋煬帝楊廣還在做晉王,聽到了他們的名聲,隋煬帝與秦王俊徵召的文書一起送到,世南就以母親年老為藉口,堅決推辭了。楊廣命令使者去追他們,大業初年虞世南接連被授為秘書郎,升遷為起居舍人。那時世基已經非常顯貴,妻子穿衣都模仿王者,世南雖然同他們住在一起,卻清貧節儉,不改變自己的性情。隋朝滅亡,宇文化及反叛殺君,世基由於任內史侍郎,也將被殺,世南抱持著世基痛號悲泣,請求讓自己替兄受死。宇文化及不接受他的請求,世南因此悲哀得瘦損異常,形銷骨立,當時的人們都稱讚他的行為。世南後來隨化及到聊城,又被竇建德抓獲,授為黃門侍郎。

李世民剿滅竇建德之後,世南被授為秦府參軍,不久轉任記室參軍,授弘文館學士,與房玄齡共同掌管詔告文翰。李世民正式被封為太子後,升任世南為太子中舍人。太宗即位之時,世南轉任著作郎,兼弘文館學士。當時世南年已衰老,上表請求辭官,太宗下詔不僅不許他辭官,反而升任他為太子右庶子,世南堅決推辭不受職,被授任為秘書少監。貞觀七年(633年),世南轉任秘書監,賜爵永興縣子。太宗器重他的博識,常常在處理軍政大事的間隙,召世南在一起談經論史。世南雖然容貌柔弱得像是受不了衣衫,但志性卻剛烈,每每談到古時先代帝王為政的得失,必定誠心以正言相勸誡,對當時的政事多所補益。太宗曾對侍臣說:「朕借閑暇的時間與世南商討古今政事,有一個字的差錯,未嘗不惆悵惱恨,他懇切誠摯到這種程度,朕用他用得好啊。群臣都像世南這樣,天下還愁有什麼不能治理。」(注4)

高標逸韻名詩傳世 勤奮勸學造詣非凡

虞世南身為朝廷重臣,但卻從不傲慢,踏實勤奮,使得唐太宗對其稱讚有加,深得賞識,於是常邀他參加一些典禮活動。有一天,李世民起了雅興,邀請弘文館學士們共賞海池景色,談詩論畫,李世民此時詢問大家是否有新的詩歌作品,虞世南便誦讀出一首名傳千古的五言律詩《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虞世南雖然成就非凡,仍然刻苦勤學,並著有《勸學篇》。他在《勸學篇》中說:「自古賢哲,因為勤學而立名。如果不學,就終身默默無聞了。況且會稽山的竹箭,湛盧寶劍的斷割,不扎束它的箭羽,不淬煉而磨礪它,永遠看不到它是可用之材啊。王羲之說:‘耽玩之功,積如邱山。’是說耽溺玩樂的時間,積累下來就像山一樣。張芝學習書法,一池子的水都變黑了。我有學習張芝書法的雅趣,尋求它的真意,不曾想知道他的形體容貌,感覺體質內有凝滯。學習貴在志意專精,必有心誠感應。我半夜的時候,就夢到吞了一支筆,睡醒覺之後,好似筆還在胸膛。還有一次不是真的睡著了,看到張芝指著一個‘道’字講解用筆體法,這就是根源了。足以明白至誠可以感應神靈,至信可以得到驗證。」他認為自身不能通靈感物的人,是不能與其談道的。道,是通過學而達到的。終日飽食,卻無所用心,那離道的距離太遠了。虞世南作書不擇紙筆,卻很注意坐立姿勢和運腕方法。他認為,只要姿勢正確,手腕輕虛,即使是粗紙,禿筆,信手拈來也能揮灑自如,別出新意。


虞世南的書法作品。(網路圖片)

由於虞世南幼年學書於王羲之七世孫智永,受其親傳,深得其神韻。為了學習書法,他曾把自己關在樓上,業成方才下樓。寫過的廢筆足足裝滿了一大瓮。他白天練完字,在入睡前還用手指劃著肚皮或床單,琢磨字的氣勢結體。日子長久,被單也劃穿了。酷愛王羲之的唐太宗對虞世南也十分敬重,更是把他為書法學習的對象。相傳唐太宗的書法只要有「戈」腳的字他都寫不好,有一次他要寫一個「戩」字,唐太宗一看到右邊的「戈」字就心涼了一半,突然心生一計,就把「戈」部空了下來,然後召來虞世南來補上「戈」字。寫好後就很得意的拿去給大臣魏徵看,魏徵說,聖上之書惟「戈法」逼真。唐太宗一聽大笑一聲,讚嘆道:還是你有眼力。虞世南的書法稱得起接魏晉之緒,啟盛唐之作,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號稱初唐四大書家。

正言相勸輔佐明君 力阻厚葬兩次上書

唐貞觀八年(634年),隴右山崩,大蛇多次出現,山東及江淮多次遭大水。太宗以此事問世南,世南回答說:「春秋時梁山崩,晉侯召伯宗問這件事,伯宗回答說:‘國家主宰山川,所以山崩川竭,君王因此不奏樂,穿素服,乘坐沒有花紋的車、撤去音樂、出宮住宿、太祝陳獻幣帛用來祭祀神靈。’梁山,屬晉國主宰,晉侯聽從了伯宗的話,所以沒有受到危害。漢文帝元年(前179年),齊、楚一帶二十九座山同一天崩裂,洪水大肆氾濫,漢文帝命令郡國不要來進貢,對天下廣施恩惠,遠近歡樂和諧,也沒有成災。後漢靈帝時,青蛇出現在御座上。晉惠帝時,大蛇長三百步,出現在齊地,經過市區進入朝廷。蛇應當在草野之中,但它進入市區朝廷,所以可以認為是怪異的。如今蛇在山澤出現,深山大澤自然有龍蛇,也不足為怪。再說山東多雨,雖然合乎常規,然而陰雨連綿過久,恐怕有冤獄,應當審斷關押的囚犯,或許可以符合天意。況且妖邪不能制服道德,只有遵循道德可以削減突發的事故。」太宗認為他說得對,因此派使者救濟飢民,審理官司辨斷冤案,多有赦免寬恕。(注5)

後來有一顆彗星出現於虛、危宿之間,經過氏宿,一百多天才消失。太宗對群臣說:「天上出現彗星,是什麼妖邪呢?」世南說:「過去齊景公時有彗星出現,景公問晏嬰,晏嬰回答說:‘鑿池沼怕它不深,興建臺榭怕它不高,施用刑罰怕刑罰不重,因此天上出現彗星來警誡您。’景公害怕而遵循道德,過了十六天彗星消失了。我聽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如果不遵循道德義理,即使獲得麟鳳,終究是於事無補,但政事沒有過失,即使有災星,也於時無損。希望陛下不要因功高而自以為了不起,不要因太平久了而驕傲鬆懈,始終如一,即使出現彗星,也不足為它憂慮。」太宗神情嚴肅地對他說:「我治理國家,確實沒有齊景公那樣的過失。但我才二十歲就發動義兵,二十四歲平定天下,不到三十歲就居於帝位,自認為夏、商、周以來,治理亂世的君主,沒有人達到這樣的。再拿薛舉的驍勇,宋金剛的凶猛,竇建德橫跨河北,王世充佔據洛陽來說,在那個時候,夠得上是勁敵,都被我擒獲。到遭逢家難,又決定安定社稷,於是登上帝位,降服北方的異族,我頗有些自傲的意向,以此輕視天下之士,這是我的罪過。上天出現變故,確實是為這嗎?秦始皇平定六國,隋煬帝富達四海,驕奢淫逸,一個早上就滅亡了,我又怎麼能夠自驕呢?想到這裡,不覺由此警惕震驚。」後來,太上皇李淵駕崩,太宗命依漢高祖的墳墓規模,隆重安葬。期限緊迫,勞民傷財。虞世南先後兩次上書,力陳厚葬之弊,勸太宗「安於菲薄,以為長久萬代之計。」終於使太宗縮小了陵墓的規模。太宗因此越發親近禮敬虞世南。

一代宗師德高望重 君臣一體感召後人

唐貞觀十二年(638年),世南又上表請求辭官歸居,太宗格外開恩應許他,仍授銀青光祿大夫、弘文館學士,祿賜、防門合併同京官職事。不久虞世南去世,時年八十一歲。太宗在別室為他舉哀,哭得非常悲慟。賜給棺木,讓他陪葬在昭陵,贈禮部尚書,賜謚號文懿。唐太宗在寫給魏王李泰的信中說道:「虞世南對於我,就像我身體的一部分。他提醒和糾正我的遺漏和過失,一刻都不曾忘記。他實在是當代名臣、人倫道德的榜樣啊。過去,我有一點成績,他必定加以肯定,我有一點小過失,他必定冒著觸犯我的危險毫無保留地指出來。現在他去世了,國中再無這樣的人了,這怎不讓我痛惜。」(注6)不久,唐太宗作了一首詩,憑藉古人的事跡來發表感慨:「鐘子期去世之後,伯牙失去知音,再也沒有彈過琴。我這首詩,又寫給誰看呢?」於是唐太宗讓褚遂良把詩拿到虞世南靈帳外誦讀並焚燒,可見他哀痛之深切。幾年後,太宗夜裡夢見世南,仍像平時活著一樣。第二天,太宗下令說:「禮部尚書、永興文懿公虞世南,德行淳樸完備,文章是辭賦的宗師,早晚盡心,志在忠益。忽然去世,轉眼過了幾年。昨因夜夢,忽見其人,並且進諫直言,有如平生之日。追懷他留下的美德,很增悲嘆,應當供給冥錢,申明朕的思舊之情,可在他家設五百僧齋,並為他造天尊像一座。」(注7)太宗又下令將虞世南和房玄齡、長孫無忌、杜如晦、李靖等二十四位功臣的圖像,畫在凌煙閣內,作為永久的紀念。

注1.《舊唐書.列傳第二十二》:父荔,陳太子中庶子,具有重名。叔父寄,陳中書侍郎,無子,以世南繼後,故字曰伯施。

注2.《新唐書.列傳第二十七》:帝數出畋獵,世南以為言,皆蒙嘉納。嘗命寫《列女傳》於屏風,於時無本,世南暗疏之,無一字謬。

注3.《新唐書.列傳第二十七》:帝每稱其五絕: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學,四曰文詞,五曰書翰。《舊唐書.列傳第二十二》

注4.《舊唐書.列傳第二十二》:太宗嘗謂侍臣曰「朕因暇日,與虞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之失,未嘗不悵恨,其懇誠若此,朕用嘉焉。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憂不理。」

注5.《舊唐書.列傳第二十二》:太宗以為然,因遣使者賑恤飢餒,申理獄訟,多所原宥。

注6.《全唐文.卷九》:虞世南與我,猶一體也,拾遺補過,無日暫忘。當代名臣,人倫准的,吾有小失,必犯顏而諍之。今其雲亡,石渠東觀之中,無復人矣,痛惜豈可言耶。

注7.《全唐文.卷九》:故禮部尚書文懿公虞世南,德行純備,文為辭宗,夙夜盡心,志存忠益,奄從物化,忽移時序。昨因夜夢,倏睹斯人,兼進讜言,有若平生之日。追懷遺美,良用悲悼,宜資冥福,申朕思舊之情。可即其家齋五百僧,造佛像一軀。

主要參考文獻:

劉昫等,《舊唐書》,後晉

吳兢,《貞觀政要》,唐

王溥,《唐會要》,宋

歐陽脩等,《新唐書》,宋

彭定求等編,《全唐詩》,清

董誥等編,《全唐文》,清

蔡東藩,《唐史演義》,民國

(看中國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来源:看中國專欄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