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交響樂鬧心?需改觀來欣賞(組圖)
西方交響樂的承傳有轉折 中國曾藉交響樂傳遞恐怖革命
親愛的聽眾朋友好,歡迎您收聽這一集音樂特別節目。上次節目播出後啊,收到不少熱心聽眾的回饋,那麼安吉在這裡向您表示感謝,也非常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
東西方的差異
有位大陸來的聽眾朋友提了一個問題,他說,雖然我覺得你講的挺有道理,聽交響樂應該很有好處,但為什麼我一聽還是覺得鬧心,吵得慌啊?哈哈,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好像這個現象不僅有,還挺普遍的呢。我想呢,這可能是兩方面的原因吧!一個呢,是文化差異,所謂的Cultural Difference,很多從中國到國外的人都會感受到這種文化差異。舉個小例子吧,我剛到美國在學校讀書,有一天同班的女生Jennifer上課時發高燒了,我就送她回宿舍休息。
Jennifer呢是美國白人,她的父母都在外州,也沒有人來照顧她,我就跟她說,你啊蓋好被子發發汗,我去給你煮碗雞蛋麵吃吧。記得以前在家一生病我媽媽就這麼說。誰知Jennifer從冰箱裡拿出一瓶可樂,一邊吃還一邊央求我,安吉,你去幫我買個牛肉漢堡包吧,要double cheese的。我驚的下巴差點掉下來,生病了還吃那麼油膩的東西,這病能好嗎?可是兩天後呢,人家就生龍活虎的來上課了。所以啊,這外國人和中國人真的是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交響樂本來就是西方傳來的,那東方人可能是會有一些不習慣吧。
不過這位聽眾朋友覺得交響樂鬧心的最主要的原因啊,大概還不是這個,說來話長了,咱們還是先從西方音樂的歷史說起吧。(廣播時間/02:11)
西方音樂家:巴赫、海德
按照西方音樂史分期呢,歐洲交響音樂的發展大約是經歷了古典主義、浪漫主義、民族主義、印象主義、現代主義等歷史階段。一開始啊,大家是在教堂裡,一起彈彈樂器唱唱歌,讚美上帝。人稱西方音樂之父的巴赫,就是一位著名的宮廷樂長,他在德國萊比錫聖多馬教堂度過了人生最後的27年,給後人留下無數優秀的作品。巴赫有非常虔誠的信仰,他的多數作品都是對神的讚頌,如《馬太受難曲》、《聖母頌》等著名曲目。他說,我的音樂源自於信仰,我深信我的才華是上帝的恩典;我作曲是為了榮耀上帝,而不是為了表現自己。所以巴赫的音樂非常富有感染力,使人聽了心靈沉靜,審視自己的言行,並能棄惡從善,做個好人。
交響音樂就這樣在18世紀中期的歐洲形成了。人稱交響樂之父的海德,小時候是維也納聖斯蒂大教堂唱詩班的歌童,這在當時可是很榮耀的事情。海德後來在匈牙利擔任了30年的宮廷樂長,寫下很多非常優秀的作品,多數呢都有很強烈的宗教色彩,表達對神的敬拜。他對巴赫也是推崇備至,他的音樂風格優美柔和,莊嚴隆重,是古典主義的典範。
西方音樂家:莫札特、貝多芬
貝多芬是偉大的音樂家,可也曾面臨過音樂不受人理解的階段。(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和海德同一時代的另一位偉大的作曲家就是莫札特了。莫札特4歲時就開始作曲,是個天賦異稟的音樂神童。他一開始也是為宮廷服務,受巴赫的影響也很深,他作品裡的古典風格濃郁,但是呢他比海德更強調個人的情感,所以從他後期的作品中呢,就可以感受到他對人性自由的追求。莫札特雖然是個多產的作曲家,但是他35歲[註1]就匆匆離世了。(廣播時間/04:16)
海德後來收了個學生,就是著名的貝多芬,也是那個時期最偉大的音樂家。他的許多作品深受海德作品的影響,也是屬於古典主義的音樂,同時呢他非常熱愛大自然,所以他的很多作品是描繪自然美景的,比如《田園交響曲》,生動的展現了初臨鄉間的那種欣喜和愉悅。可是貝多芬在他事業巔峰的時候,卻失聰了,這對熱愛音樂的貝多芬來說,真是致命的打擊。不過呢他真的是非常堅強,沒有放棄自己的音樂事業,而他當時那種受創後的挫折感和憤怒感,都很明顯在他的作品中體現出來,比如這首膾炙人口的《命運》交響曲。
西方音樂家:柏遼茲
現在有很多人喜歡這首交響曲,但是在當時的社會啊,很多人其實並不是很喜歡貝多芬的作品,覺得聽上去生硬古怪,不和諧,聽起來呢也費勁。然而有個人卻特別喜歡他的這一風格,這個人就是著名的法國作曲家柏遼茲。
柏遼茲出生於富裕的醫生家庭,本來他也應該是子承父業成為醫生的,但是他從小就挺淘氣,挺另類的,後來乾脆從醫學院輟學,改上音樂學院了。他第一次聽到貝多芬的音樂就覺得太棒了,可能是貝多芬作品中的那種不羈和抗爭契合了柏遼茲的某種天性吧!那時候正好是法國大革命,發生了著名的巴士底獄大暴動,柏遼茲也興奮得不行,恨不得自己也加入進去。那這種情緒當然也在他的音樂中有所表現。
同時他認為,音樂就是用來表達人的情感的。後來他愛上了演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女主角,單相思了兩年,然後就寫出了那部對後人影響深遠的《幻想交響曲》,算是浪漫主義運動最鮮明的音樂文獻之一吧。(廣播時間/06:36)
民族樂派:浪漫的延伸
這個浪漫主義本來是文學運動,它是在一種對於18世紀的人們來說,過於大膽和狂幻的繪畫和詩歌觀念上繁榮起來的;最常見的題材包括無望的愛情、狂熱的激情、求而不得的絕望、死亡和夢魘等,和古典主義的交響樂,已經是有很明顯的區別了。
隨著19世紀歐洲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漲,19世紀下半葉以東歐和北歐國家為中心,興起了一種新的音樂流派,民族主義樂派,也可說是對浪漫主義的延伸吧。民族主義交響樂的特徵是宣揚民族精神、民族性格和民族風格。音樂的內容常常取自於某一民族或國度的歷史、傳說、大自然景物及人民生活習俗、風土人情等,而其音調則大多取材於民歌或民間舞曲,音樂的民族性、國籍性也更加明顯。民族樂派呀,最早是出現在俄國,俄羅斯最偉大的交響樂大師柴可夫斯基也為民族樂派的興盛作出了巨大貢獻。
比如您現在聽到的這個背景音樂《天鵝湖》,就是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柴可夫斯基的創作是以悲歌為基調,反映了19世紀八十年代俄羅斯知識份子的情緒,有力而真切的表達了時代的矛盾,鬥爭的衝動,人們尋求安慰的渴望以及對美好未來的幢憬。
十月革命以後呢,俄羅斯就變成了蘇聯了,交響樂也成為蘇聯共產黨加強統治的工具,那時候的作品強化了浪漫主義作品中的那種暴力和鬥爭,當時最著名的蘇聯音樂家是肖斯塔科維奇,他還有個綽號,叫「一生都在等待被槍斃的音樂家」,他可以說是蘇共強權下的一個犧牲品吧,為了求得生存,不得不把自己的才華用來給暴君和強權歌功頌德。他的一個最大的創新就是把恐懼的情感活靈活現地用交響樂表現出來,我想這可能也是他自己內心的真實寫照吧。(廣播時間/08:49)
交響樂初入中國
那麼在這個期間呢,西方的交響樂也走進了中國。中國最早的交響樂團是上海交響樂團,它的成立可以追溯到1879年了,在上海公共租界發行的一張英文報紙上刊登了一則廣告,內容是「上海公共樂隊將於蘭心大戲院演出」。一開始這個樂團的成員從指揮到樂手,全部都是外國人,演奏的曲目也是歐州傳統的古典交響樂。慢慢的呢就加入了一些中國樂手,後來也逐漸有了中國音樂家寫的作品。
那時候的上海人對交響樂也是非常熱衷的,比如在1942年吧,當時的樂團指揮梅百器辭職前舉辦四場告別演出會,有近2000名聽眾因為買不到票而無法入場。所以呢要是說中國人不懂交響樂,當時的阿拉上海人肯定不同意。
共產黨管控的交響樂黑暗史
到了1949年,共產黨軍隊打進上海了,結果把樂團裡的外國人通通嚇跑了,交響樂團只有不到一半人留了下來。共產黨雖然不懂音樂,但也知道交響樂是個可以利用的好東西,於是在老大哥蘇共的幫助下,又把瀕臨解散的上海交響樂團重新搞了起來,當然就不能再演歐洲的古典音樂了,於是直接從蘇聯引進作品,特別是那些充斥著暴力和革命元素的作品。
這期間中國的音樂家也寫出了自己的作品,當然都是在黨的嚴格管控下寫的,作品呢都是給黨歌功頌德,塗脂抹粉的,赤裸裸地宣揚革命和殺戮,將蘇聯老大哥作品中的暴力鬥爭和恐懼憤怒的元素,更是凸顯的淋漓盡致。(廣播時間/10:41)
到了1966年文化大革命,樂手們啊有整整十年的時間,都只能身穿軍裝,在舞臺上演出兩部革命交響樂,《沙家浜》和《智取威虎山》。不過音樂家們也沒有因為順從了黨的淫威就平安無事了,他們一樣也在文革中遭到殘酷迫害。比如團長黃貽鈞吧。他首先呢被揪出來批鬥,然後就被從指揮臺上趕下來,趕到大門口在寒風中看管自行車;最讓人痛惜的呀,還是鋼琴家顧聖嬰,她17歲的時候考入上海交響樂團,20歲在莫斯科獲得鋼琴金獎,也是中共建政後,中國人第一次在國際比賽上獲得金獎,1958年呢她又在日內瓦榮獲女子鋼琴最高獎。可是在文革中啊,她無法忍受殘酷的迫害和羞辱,與母親、弟弟一起在家中開煤氣自殺了,年僅30歲。
好,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一開始聽眾朋友提的那個問題,為什麼他一聽交響樂就覺得鬧心。您也看到了,咱們中國的交響樂就是這麼發展過來的,那時候人們白天大家互相批鬥,人人自危,晚上吧想娛樂一下,卻還要被逼著聽這種充滿血腥暴力和恐懼的音樂,那當然覺得受不了,覺得鬧心了。也難怪後來鄧麗君小姐的歌在大陸一出現呢就風靡一時,她的甜美溫柔的歌聲可以說是撫慰了整整一代人飽受摧殘的心靈。(廣播時間/12:16)
影視廣泛運用交響樂
神韻交響樂,傳遞祥和、磅礡,帶給人們心靈的寧靜與震撼。(圖片來源:linkedin)
不過對年輕一代來說,他們可能覺得自己沒有經歷過文革,也沒有聽過什麼革命交響曲,應該不會受太大的影響。但是要知道啊,交響樂其實被運用得很廣了,尤其在電影裡,表現力豐富的交響樂呢經常是被用在配樂中。舉個例子吧,您想像一下自己在看電影,突然屏幕上一片漆黑,接著一段音樂響起。(音樂)
這段音樂讓人感到是天從暗到亮,小鳥在叫,萬物復蘇的感覺是吧。好我們再換一段音樂,聽聽又是什麼感覺,螢幕上一片漆黑,忽然間。(音樂)
這段音樂就聽著很緊張、很詭異,感覺好像是壞人來了,是吧?這些東西呢,其實都沒有老師教過咱們,因為經常看電影看電視嘛,所以自然就把這些感受和這種音樂聯繫起來,一聽到這個音樂就會條件反射一樣地想到這個景象。中國這些年電影電視的配樂,也是大量採用了在那個特殊歷史時期產生的畸形變態的作品,所以呢,只要是在中國大陸出生長大的呀,還真的不能說自己沒有受到那個文化大革命的影響。結果呢就使很多人在欣賞交響樂的時候,有了心理障礙,其實就是這個觀念造成的。
放下觀念欣賞交響樂
所以呢,要想欣賞交響樂,咱們還是要學會放下觀念,重新認識。而神韻交響樂團演奏的西方曲目,選的都是非常傳統的古典主義的代表作,弘揚的是敬天敬神,天人合一的理念。演奏中呢也完全擯棄了暴力和衝動的元素,抒發的是慈悲、平和與寬容。那麼多聽這樣的音樂,有助人們,特別是咱們中國人啊,清除頭腦中被強行灌輸的鬥爭理念,人的情緒呢就會變得更平和、更理智。
好,節目的最後呢,咱們來聽一段神韻交響樂團演奏的音樂《解憂》[註2],相信您聽到這麼優美純淨的音樂,一定不會再有鬧心的感覺了。感謝您的收聽,我們下次節目再會。(廣播時間/14:41)
[註1]廣播中提及莫札特享年30歲,此處為口誤,實際上應該是廣播稿中提及的35歲。
[註2]本集節目中所介紹的曲目《解憂》(Sorrow Melts Away)由神韻交響樂團演奏,作曲談駿毅,版權歸「神韻」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