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有個武士用刀指著和尚說,我現在就要把你殺了,你怕不怕?和尚回答說:我不怕。因為你現在殺了我,我馬上上天堂,而你馬上下地獄。
佛家傳記中,釋迦在面對惡鬼干擾時,不為所動,並且說,我已經出離恐懼很久了。耶穌受試的故事裡,耶穌受洗之後,「聖靈將他引到曠野,四十天受魔鬼的試探」。耶穌始終不生恐懼,保持正信。
中國人講:勇者無畏。語出《論語》: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孔子說:「有智慧的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智者不惑,是因為智慧者明於事理,洞達因果,所以才能夠不迷惑;仁者不憂慮,是因為仁者樂天知命,所以才能無憂無慮;勇者不懼,是因為勇毅者折衝禦侮,一往直前,所以才能夠不畏不懼。
「智」、「仁」、「勇」,儒家稱之為「三達德」。是儒家所推崇至善的道德品質,亦是要達成完美的人格修養重要的三點,缺一不可。《論語‧憲問》:「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孔子認為,君子之道有三個方面,而自己都未能做到。自道,自己說自己。「夫子自道」指說別人,而實際上卻正是在說自己。可理解為夫子在說君子道的境界。
一個人沒有了怕心,才可能成為聖人啊!由此可見,消除怕心就是在通往聖人之路。因為,一個人只有沒有了怕心,才能不為威逼利誘所動搖,才能不在生死面前變色,才能勇往直前,無所畏懼。最終成就真正的自己。
消除恐懼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漫長的修為過程。佛教認為,對自己的各種情緒,比如嗔恨、忌妒、憂愁、擔心、思念等,善於調理和修正。並對寒、暑、風、雨、飢、渴、老、病、死等都能泰然處之,不產生恐懼,不產生情緒的波動。其實不只是惡鬼會讓人恐懼,工作的壓力、環境的不適等都會讓人產生恐懼。只有堅定的信仰才能讓人無所畏懼,不僅僅是出離了恐懼,還將出離七情六慾、三界有情。
有這樣一個《盡力而為和全力以赴》的故事,有個獵人帶著獵狗去打獵。一槍擊中一隻兔子的後腿,受傷的兔子開始拚命地逃生,獵狗在其後窮追不舍。追了一陣子,兔子跑得越來越遠了。獵狗知道追不上了,只好悻悻地回到獵人身邊。獵人罵道:「你真沒用,連一隻受傷的兔子都追不到!」獵狗聽了很不服氣地說:「我盡力而為了呀!」兔子帶著槍傷成功的逃回家後,兄弟們都圍過來問它:「那只獵狗很凶啊,你又帶了傷,是怎麼甩掉它的呢?」兔子說:「它是盡力而為,我是竭盡全力呀!它沒追上我,最多挨一頓罵,而我若不全力地跑就沒命了呀!」
全力以赴是一種勇猛和精進。一個人的生命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考驗和反對,各種勢力的左右和衝撞,有時甚至是來自邪惡勢力的干擾與破壞,這個時候,只要是對的,選擇了就要去做,只有堅持和堅定,因為勇者無懼,勇者必勝。
很欣賞美國人經常把一句話掛在嘴上安慰人——Don't worry。就是叫人不要擔心,不要害怕。還有一句話很讓人受用的話是——Step by step。就是說一切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當最終達成目標時,也不覺得突兀了,因為已經有了堅實的基礎。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