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業政策出現嚴重問題引各方激辯

【看中國2016年09月21日訊】產業政策是指政府對國家經濟進行調控的機制,體現的是政府的意志。目前中國大陸經濟學界討論最激烈的話題,莫過於產能過剩下的「產業政策」,辯論雙方的爭論點在於,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是否需要政府的產業政策。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的觀點是,「沒有產業政策,國家必然不成功」。而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張維迎的觀點是,主張「廢除任何形式的產業政策,政府不應該給任何產業、任何企業吃偏飯」。

林毅夫認為,一個從事技術創新的企業家,一方面需要企業家個人的努力,同時也需要政府的「產業政策」集中有限資源,進行調控。

張維迎的觀點是,「產業政策是穿著馬甲的計畫經濟」,而計畫經濟在全球都失敗了。產業政策失敗的原因在於,創新是不可預見的,「唯一途徑是經濟試驗的自由」,而產業政策是將自己鎖定在預定的路徑上,相當於一場賭博。過去幾十年的產業政策導致嚴重的產能過剩。

此外,北大教授黃益平認為,「好的產業政策應該具備五個方面要素:順應市場、不限制競爭、謹慎干預、有退出機制和做事後評估。如果做不到這些,實行產業政策很可能會事倍功半甚至弊大於利。」

今年6月份大陸官方下發文件,要求建立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當時經濟學家吳敬璉提出,這其中存在產業政策與競爭政策的關係問題。

吳敬璉認為,要想優化資源配置和提高效率,就不能有過度的行政干預和「傾斜政策」,應該以競爭政策為主、產業政策服從競爭政策,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當前的產能過剩、技術低端等問題,主要原因在於體制和政策因素抑制了市場競爭、限制了資源的自由流動,以至於缺乏競爭力的企業沒有退出市場,有失公平競爭。

針對中國大陸的產能過剩問題,臺灣政治大學兩岸政經研究中心主任魏艾曾在今年5月份撰文表示,解決產能過剩問題通常有兩種途徑。一是靠行政手段、政府下達指標,但是從過去的情況來看,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存在一刀切的缺點,地方政府由於偏袒國有企業,很有可能把有效率的企業淘汰掉、保留無效率的企業。

第二個途徑是,調整過去政府的不適當干預、撤除對國有企業的過度保護(補貼、優惠等),讓市場調節發揮作用,達到公平競爭。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