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6年08月30日訊】許多讀者問我,為什麼公眾號上的文章沒有不及時更新?我只能如實回答:寫出來了卻發不出來,每一次發文對我來說都是一次折磨,無論怎麼修改編排,總是達不到幕後審查官的標準,毫無疑問,現在自由言說的空間己經越來越少,不僅社會問題現實問題不能碰觸,有時候連國際問題也不允許說了,信息時代的封禁與隔絕只能讓奴才犬儒橫行。
馬丁。路德。金說:「我們這一代人終將感到悔恨,不僅因為壞人可憎的言行,更因為好人可怕的沉默。邪惡盛行的唯一條件,是善良者的沉默。。。當暴力與罪惡大行其道,哪個明哲保身沉默的旁觀者能夠保證,自己不會是下一個受害者?」
8月14日,是好青年(雨田君)離奇遇害百日,有校友再次為他發聲,留下了一篇非常感人的百日祭文,祭文開篇寫道:「過去未遠,將來未來,百般小心,抵不過萬種無奈。公民(雨田君)的百日祭文,尤是如此,且不說聲蒙嫖娼之不白,身受‘噎死’之責難,更是前有萬千刪貼,後有清茶伺候,甚至……」
這篇祭文的結局依然是被刪!被刪!涉事者遲遲得不到懲處,亡靈遲遲得不到安息,所謂真相從一開始就注定了沒有真相,只有無休止無緣由的刪貼和屏蔽。那刪掉和屏蔽的是什麼?不是簡單或複雜的文字,而是越來越冷淡越來越失望的人心。
當你突然變成一個訪民時才想到喊冤,實際上已經遲了;當別人的不幸降臨到自己身上才想到公平,實際上也來不及了……我們每個人都該捫心自問,當別人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你是否選擇沉默甚至冷嘲熱諷?其實捍衛別人的權利,也就是在捍衛你自己的權利!
過去幾天,並未偷懶,也不敢懈怠!依然是每天都會寫一篇博文,但現在能發博文的《博客中國》卻遭遇到微信轉發的種種限制,公眾號幾乎是鐵門緊閉。其實這幾篇文章談的都是歪果仁的事,與內政無關也不涉及偉光正,可是公眾號怎麼都發不出來。
《政變兵變改寫歷史改變國運》,重點回眸前蘇聯是如何解體的,1991年8月19日,蘇聯保守派發動政變,軟禁了力主改革的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政變主導者萬萬沒有想到,軍隊在開進莫斯科途中受到數萬民眾的阻擋和攔截,當時主政莫斯科的葉利欽在這個歷史時刻,顯示了真正的男兒本色,勇敢地走出議會大廈,登上坦克,向全俄軍民發出了改寫蘇聯歷史乃至世界歷史的講話。
葉利欽說:「在這個艱難的抉擇時刻,請謹記你們對人民的誓言。你們的槍口不能夠向著人民,俄羅斯軍隊的榮譽絕不能染上人民的鮮血」。當時在西方,無論專家、學者、官員或是政客們都沒有預料到整個蘇維埃聯盟及其專制政權會在一夜之間分崩離析。
蘇聯國內異議份子同樣也沒有預計到這一點。1985年,當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成為總書記時,他的同代人完全沒有預計到一場危機已經到來。雖然圍繞蘇聯體制中存在問題的規模和深度有著各種爭論,但沒有人想到這些麻煩會危及體制的生命,至少不會這麼快。
有人說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失敗了,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促進了東歐的民主化,也讓俄羅斯最終告別了極權主義。現在的俄羅斯,走上民主化道路只不過是時間問題,俄羅斯碰到的最大問題是普京,只有當普京頭上的光環散去,俄羅斯才會重新走上正道,葉利欽開啟的民主化,到了普京時代完全停滯,甚至可以說是倒退了。
《誰在棄船逃離誰在痴心堅守》寫的是春江水暖鴨先知!改革開放最大的受益群體,本該最擁護這個體制最眷戀這塊土地,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們中的許多人卻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逃離,而他們所去的地方,又往往是他們公開咒罵公開鄙視的那個地方。
近代最悲催的事是,他們終生都在妖魔化那個地方,而最終他們又帶領後代投奔到了那個地方。如今那個地方的一線城市,處處都是他們的身影和足跡,他們轉移出去的資金已經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也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他們所到之處,豪宅往往被搶購一空,也不再像老移民那樣為生計奔波打拼,其擁有的財富子孫後代都揮霍不盡!
梁發芾先生在《晚清百姓為什麼不那麼愛國》的文章中寫道:「說到鴉片戰爭,教科書中總是說中國人民奮起反抗,三元裡人民投入反抗侵略的戰爭。事實上,中國老百姓並沒有組織反抗。
英軍登陸後,大多數時間內中國民眾主動向其出售蔬菜、牲畜、糧食,英軍艦隊在珠江中和清軍作戰時,當地民眾有如端午看賽龍舟時興高采烈在遠處觀戰。只是在三元裡,人們聽說英軍強姦當地女人之後,三元裡的百姓才投入戰鬥,但這與保衛滿清國家是沒有什麼關係的。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國艦隊突破虎門要塞,沿珠江北上之時,江兩岸聚集了數以萬計的當地居民。他們以冷漠的、十分平靜的神情觀看自己的朝廷與外夷的戰事,好似在觀看一場表演,當挂青龍黃旗的官船被擊沉清軍紛紛跳水,兩岸居民竟然發出像看馬戲看到精彩處的喝采聲。
姜文執導的電影《鬼子來了》也表現過同樣的主題,日本人佔領這個村莊,老百姓並沒想過要反抗,甚至還和日本人舉行聯歡活動,這時候,老百姓根本沒有「國家」概念,只要日本人不侵犯其利益,他們和以前的生活沒什麼兩樣,當日本人燒了村莊,姜文所扮演的馬大三才開始進行瘋狂的復仇……沒想到最後卻讓自己人給殺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