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前無古人!延平郡王鄭成功(圖)

 2016-08-26 01: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鄭成功把荷蘭人趕出臺灣,可視為是東方的海權勢力戰勝西方海權勢力的典範。(圖片來源:Pixabay)

農曆7月24日是延平郡王鄭成功的生日。鄭成功,這位西方人眼中的國姓爺,明室賜封的延平郡王,民間信仰廟宇中祭拜的開臺聖王,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奇才,更是臺灣發展史上不能被遺忘的人物。據統計,臺灣共有六十三座開臺聖王廟,而臺南市的「延平郡王祠」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座。清政府建延平郡王祠

「前無古人」,延平郡王祠內的一塊橫匾上所寫,這四個字已道盡鄭成功的一生:中國歷史上,沒有第二個鄭成功。赤崁文史工作室的鄭道聰表示,明朝皇帝賜姓、清朝皇帝給他謚號,「能於不同的兩代皆受到當朝肯定的,除了鄭成功外,沒有第二人。」

對於這個現象,鄭道聰老師有一番說明。原來,延平郡王祠昔稱開山王廟,原是地方鄉民集資興建,用來祭祀鄭成功的。但因明鄭滅亡,民眾在清朝的統治下,對鄭成功只能暗中祭祀,因此廟宇改稱為「開山王廟」。1874年,欽差大臣瀋葆楨因牡丹社事件來臺,基於民間對鄭成功的景仰及提倡鼓勵忠君思想,於是力表「鄭氏明之孤臣,非國朝之亂賊」,奏請朝廷改建,以追念這位明朝孤忠。

於是清政府將開山王廟擴建成一棟福州式的建築,改稱為「明延平郡王祠」,追諡「忠節」,並編入祀典,成為臺灣唯一紀念民族英雄的專祠。」從民族大義的角度來看,這也是清朝皇帝了不起的地方。」鄭道聰表示,康熙皇帝的懷柔遠見讓人欽佩,雖然清廷為鄭成功建祠堂、封諡號,背後有其政治目的,但這樣的行動,卻更加確立了鄭成功的歷史地位。

我們經由開山路來到延平郡王祠,跨進門內,便見庭院中拱橋流水,涼亭綠蔭,雲牆月門,古木蒼鬱,配合青瓦朱牆,一派園林之美。頭門之前,一座近代所建的牌坊,橫批「忠肝義膽」,與頭門之後「前無古人」匾額相互輝映。

頭門內懸掛了多幅今古對聯,書法與辭藻均為一時之選。其中,由瀋葆楨親撰的一幅對聯:「開千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及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充分描述了鄭成功一生的境遇與貢獻。

臺灣開發的肇始

然而,在荷蘭人據臺統治及明鄭時期之前,臺灣原只是一個海上荒島,一個尚無文字記載的原始社會,原住民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而在中國的史料中,也只留下「夷州」、「流求」等無法確定是否就是臺灣的記載。即使在明朝大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臺灣仍舊在航線之外。直到公元1544年,明嘉靖二十三年,葡萄牙水手的一聲驚嘆:「福爾摩沙、美麗之島」,喚來了西方國家對臺灣的注意,也把臺灣推向各方海上勢力覬覦、駐足的舞臺。

「在航海貿易史上,我們臺灣可以說是個非常重要的據點,不但葡萄牙人來、西班牙人來、荷蘭人來,在鄭成功之後還有法國人、英國人及日本人來。」臺綜院所長龍村倪分析,因為從臺灣往東可達日本,往西通過臺灣海峽可抵福建泉州,取得中國內地的絲綢,由泉州橫越南海,則可到西班牙大航海時代的大型貿易站馬尼拉,經過馬尼拉,還可以南行到印尼,或橫向途經舊金山繞到墨西哥。因此自十六世紀開始,臺灣就是太平洋貿易區往來的中繼站,所以才會引起國際航海帝國主義的重視與爭奪。

然而,對於當時中國東南沿海的漁民、各路海盜或海上貿易集團而言,臺灣僅是個歇腳避風、躲避政府追剿之地,而對明朝當局來說,更是一處瘟疫蔓延、土著凶悍的化外荒島。漢人真正開始移民臺灣,遲至明代中葉才開始。

早期的臺南

當時因部分倭寇、海盜以臺南為基地,為亂附近的海域,使得大陸東南沿海居民與臺灣原住民皆深受其擾,明朝廷因此幾次派兵討伐,與原住民有了初次接觸,也開啟漢族移民之始。而閩粵一帶陸續有居民因為逃難、捕魚、經商等目的移居臺南,在一鯤身、北線尾沙洲一帶逐漸形成聚落。

早期,臺南市西部還是一片汪洋,稱為「臺江內海」。內海西緣沙洲環繞,其中位居鯤身嶼之首的「一鯤身」(即今安平一帶),是西拉雅平埔族臺灣社的聚居地;臺江東岸是平原區,則為平埔族赤崁社所聚集。明代的地圖、文獻上,分別稱呼臺江的西岸、東岸為「臺員」、「赤崁」,據推論,「臺南」地名即由此二處平埔族社名音譯而來。

公元一六二四年,原佔領澎湖的荷蘭人被明朝軍隊所逐,轉而進據臺灣南部。首先,荷蘭人在臺江西岸的一鯤身沙洲興建「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作為在臺的統治中心。後來又於公元一六五三年,在赤崁地區另建一座「普羅民遮城」(金臺南赤崁樓),與熱蘭遮城對峙。這兩座城堡,在鄭成功統治臺灣後,也分別成為他統領臺灣的行政中心(普羅民遮城)及鄭氏的宅第(熱蘭遮城)。

鄭成功的歷史定位

民族英雄、延平郡王、開臺始祖……,鄭成功集各種身份於一身。然而對於這位傳奇的歷史人物,中國大陸、日本及臺灣本土,皆有其不同的詮釋及看法。

由於鄭成功的母親為日本人,過去,鄭成功一度被日本視為佔有臺灣的幻想,而他趕走荷蘭人這段歷史,至今仍被視為日本的榮光,在他們的傳統戲劇中,甚至有一出《國姓爺合戰》,談的就是鄭成功打敗荷蘭人那段歷史。而在中國歷史上,鄭成功是前明的忠臣,是清朝可畏的敵人,而在當代大陸與臺灣之間錯綜複雜的政治關係下,鄭成功則被強調為「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

中國海權的代表性人物

「鄭成功一生的歷史,事實上是被政權掌握者所詮釋利用的。我們看鄭成功,認為他是在十七世紀中期的大航海貿易時代中,一位中國海權的代表性人物。」強調歷史應當有地方文化解釋權及庶民觀點的鄭道聰,進一步分析,鄭成功把荷蘭人趕出臺灣,可視為是東方的海權勢力戰勝西方海權勢力的典範。當時西方人的活動因此被限於中國南方海域,如廣東、越南、澳門一帶,而使當時中國東方海域成了福佬海商的天下,也使臺灣成為一個純粹的漢人世界。

「無論用任何觀點來解釋鄭成功,他都有足夠的份量蹐身世界偉人之一。」翁佳音稍顯激動地說。而今,三百多年過去了,安平古堡與赤嵌樓之間的臺江海域已成陸地,鹿耳門水道也只剩下一段短淺的溪流,在此安身立命的臺灣人,從當年的十五萬人增加到今日的二千三百萬人,屬於鄭成功的時代,早已經落幕。

我們無法見到這位威震國際、治國統兵的英雄,當年如何拓展明鄭經略、拓墾臺灣,使這塊土地走向郡縣制度,及一個儒家教育生根、文風鼎盛的漢人社會,但那獨屬於英雄的格局視野,披荊斬棘、開疆闢土的雄才大略,卻將永留後世子孫的心中。

(節選自「經典雜誌」〈延平郡王鄭成功〉一文)

責任編輯: 雲淡風輕 来源:經典雜誌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