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高官吃什麼?解密副總理級別以上的特供!(組圖)
中共召開的特供產品會議。(網路圖片)
中共山寨政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中共中央辦公廳、公安部為了保證中共高級幹部在飲食上的安全與健康,決定配合玉泉山規劃改造,在附近建立了一個以奶製品、鮮蛋、蔬菜等為主的小型農場,即「香山農場」。這開啟了中共專為高級幹部服務的農產品特供製度。
北京香山農場專為中共高幹生產特供食品
根據人民傳媒網文章《解密中央首長特供農產品香山農場專供反季蔬菜》消息,早在1950年2月14日,中共和蘇聯簽訂了為期30年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此後中南海多了兩位蘇聯客人。他們的正式身份是警衛和衛生專家,主要搞醫療保健與食品營養研究。香山農場初建時,一專家對產品、規模、保鮮、消毒、化驗、防疫各方面都提出不少建議。如:場地要大,物種要多,糧食、蔬菜、肉類、奶製品、水果要有專業生產區,辦公區要獨立,並且要有相應科研加工設備,牲畜用房要敞亮通風、講究衛生、便於清掃。此外,還要有大小不等的硬質道路,完善的灌溉排水系統,綠化隔離帶或圍牆等等。
洋專家的設想藍圖,是地地道道的蘇聯規範化模式,非常現代,而且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不過對當時經濟落後的中國而言,實在是太超前了。中央決不會在吃的問題花大錢,也不會輕易搞一個設施齊全、技術先進的現代化農場。
1974年10月,原警衛局副局長毛維忠回憶當年參與籌辦香山農場:「那時大家剛從小農經濟環境裡過來,對辦什麼新式農場毫無經驗。最大的願望就是養豬燉肉、種糧吃飯。對蘇聯專家的那一套,從來沒有聽說過,真是‘新媳婦上轎,頭一遭’。」香山農場籌辦小組很快接到公安部部長羅瑞卿傳達的毛澤東意見:人家想搞一流的模範農場,說明他們有學問、有知識,心是好的。但好心不一定就能辦成好事。蘇聯工業發達,地方大、人口少、好辦事,我們比不了。現在弄吃的,也要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先搞「土」的,以後有條件,再搞「洋」的。
在北京市和香山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個以荒地、土墩為主體,近600畝的農場就這樣迅速上馬了。一張存留至今的「香山農場區劃圖」,告訴我們當時各類作物區面積和放射、道路、深井及糞場的方位。如:種青貯玉米260畝;青割玉米15畝;打籽玉米10畝;白薯110畝;燕麥、大麥、冬小麥50畝;苜蓿(重要牧草)80畝、蘇丹草10畝,蔬菜40餘畝等。
農場食品專供副總理以上幹部
時間不長,香山農場基本建成,歸中央警衛局管理。產品由局屬供應科收購,並專供副總理以上和部分老中央委員的需要。這種包括領導、生產、購銷為一體的三級管理體制,是十分安全和順暢的。但是,如何做到既要國家花錢少,又要東西質量好,成了農場一項非常突出的硬任務。
在供給制年代,高官們沒有工資,大多在中南海西樓總特灶就餐。少數願在自己家裡吃的,由公務員打回去,菜餚變化不大。總體上是農場提供什麼,就做什麼。除了保證「五大書記」(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雲)的需要外,其他高官只能按照「先來後到」、多則多給,少則少供等辦法來解決。
進入薪給制年代,各家有了自己的廚房和公派廚師以後,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夫人們為了有計畫地安排好生活,都希望買到物美價廉的農產品。農場幹部想方設法加強田間管理,減少損失。
在較長時期裡,高官宴請外賓或重要人士所用的農場小牛肉、筍雞、乳製品、肉鴿、鮮蛋等樣樣都是真材實料。各家日常用量較大的豆角、黃瓜、茄子、西紅柿、油菜、青筍、尖椒、蘿蔔之類的蔬菜。加上職工早起、早摘、細心分裝、及時送達,其乾淨新鮮程度,絕非一般渠道的蔬菜可比。要是趕上哪家高官孩子多,端上餐桌的肉片燒豆角,蒸茄拌肉末,拍黃瓜段,便是吃得很香的好菜。不久,香山農場東西好、價錢便宜的讚揚聲逐漸傳開,有的高官(如董必武等)開始前往視察參觀。他們得知農場是靠土法上馬、開荒深耕、降低成本、保證質量。
中央機關幹部每年須在香山農場勞動20天
趕上農忙時候,香山農場單憑40餘名在編人員,很難完成任務。警衛局就從其他科室抽調幹部前去支援。
一次,頤年堂會議上談到幹部問題時,劉少奇、陳雲指出:目前在中央、國家機關工作的許多幹部、特別是年紀輕的,幾乎都是「三門出身」(即家門、學校門、機關門),走的是一條由父母、政府安排的人生道路,不用自己操心就變成了公職人員而且是終身的。舒服倒是舒服,可經不起風吹雨打,容易摔跟鬥。就組織幹部輪流到農場進行勞動。
時隔不久,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在中南海居仁堂專門開了廳務會,研究佈置幹部參加勞動生產的問題及為了便於考核、檢查,特以中共中央直屬機關勞動生產辦公室名義,印刷了《勞動記工本》,人手一冊。內有姓名、日期、勞動項目、勞動時間、記時人簽名等詳細欄目。當時原則規定,每人每年必須要有20天時間,到農場參加勞動生產。
專供中共高幹飲用的五糧液。(網路圖片)
為毛澤東特供反季節蔬菜瓜果
當臨時需要的勞動力問題解決後,香山農場的規模便日漸擴大了。向南,與居山農場果園相連;向東、水稻田幾乎發展到玉泉山療養區的大門口。生豬也養多了,還蓋了一些搞試驗田用的半地下菜房。至1956年後,國內安全形式已大為好轉,北京市在商品收購、供應、藏儲、管理等方面,已積累了不少成熟經驗。有一批精幹的專業隊伍「供應歸口」香山農場的轉向也就成了歷史的必然。
經過一段時間準備,除稻田和人員外,農場全部歸北京市統一管理,自主經營。為了不影響生產和供應,警衛局事先還專門從部隊挑選20餘名戰士,轉業到農場熟悉情況,協助相關部門進行交接。爾後,中南海高官各家和總特灶的基本副食需要,就由北京巨山農場提供。
之後,在原有香山農場的基礎上,以部隊戰士為主,組建了一個常年生產班子,大家習慣叫它「玉泉山農場」。新農場除了種稻子外,還在沙土高墩上種栽「甜心白薯」一年下來也能獲得三至五千斤。其中一部分窖藏起來,這白薯是周恩來最愛吃的雜糧之一。
玉泉山管理處的人,開墾了不少山坡荒地,栽種果樹,算是農場副業。到了收摘季節,果品分為一、二、三級。以蘋果為例:一級最好,專供首長,市場價每斤兩角五分;二級次之,供機關幼兒園,每斤一角五分;三級最差,供機關工作人員(包括首長孩子)每斤一角左右。
農場能提供的產品種類越來越多,警衛局根據玉泉山獨特的住地環境,開始著重研究毛澤東等少數人在飲食方面的特殊需要。有一年初夏剛至,天氣較熱,毛澤東提出要吃橘子,然而時間不對,老的沒有,新的要等到9月才能上市。報告上去,不知什麼原因,毛澤東火了,駁斥道:「現在正是摘橘子的時候,怎麼會沒有,我要吃,叫他們去辦。」結果還是沒有鮮橘子,只好用罐頭產品替代,毛澤東自然很不高興。
此事提醒我們:但對領袖人物,工作人員不敢多嘴或頂撞,只能想盡法子,盡量滿足要求。玉泉山農場的人專為毛澤東試種了幾樣平時他愛吃的反季蔬菜和瓜果。如:苦瓜、青椒、木耳菜、南油菜、無籽小西瓜等等。對於這種具體問題具體對待的方法,有人解釋為「專供中的特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