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否會成為下一個日本?

【看中國2016年07月26日訊】前摩根士丹利亞洲主席史蒂芬·羅奇撰文指出,儘管外界對中國經濟的憂慮日益加深,中國卻並不會滑向「失落年代」那樣的日本式停滯。不過令人擔憂的不確定性依然籠罩著這一判斷。日本的命運源自於它不願放棄一個已經無法正常運行的增長模式。雖然中國採納結構性再平衡改革的舉措,將自己與日本區分了開來,但它必須奮力實施這一戰略。要麼改革成功,要麼落得和日本一樣的結局。

中國儲蓄率高資本外逃衝擊微

2008年時中國的非金融債務相當於GDP的150%,如今則上升到255%,而三分之二的增長都集中在企業部門,且主要是國企。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儲蓄國──自2007年國內儲蓄總值平均相當於GDP的49%──債務的膨脹不算意外。高儲蓄經濟體本來就容易出現高投資,同時中國缺乏資本市場改革──並因在2015年股市泡沫破裂而加劇問題──強化了銀行信貸資金在中國的投資熱潮所扮演的不合比例的角色。

日本比較,在評估債務密集型增長的風險方面,尤其具有啟發性。日本在2015年末的整體負債相當於GDP的390%左右,高出中國約140%。但由於日本擁有極高的儲蓄率──自2007年以來平均相當於GDP的24%,意味著這些債務基本上都是停留在日本國內,因此該國也較少受到外國投資者資本外逃的衝擊,而資本外逃往往是危機爆發的動因。

由於中國自2007年以來的平均儲蓄率是日本的兩倍,這一結論就與其債務密集型經濟更加相關。

殭屍企業堵經濟動脈將被整頓

殭屍企業在上世紀90年代日本第一個失去的十年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他們藉助「常借常有」的受補貼銀行借貸,而持續存活,掩蓋了存在巨額不良貸款的事實,最終銀行系統不堪重負全面崩盤。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殭屍企業和殭屍銀行之間的邪惡勾當堵塞了實體經濟的動脈──導致生產率增長大幅放緩,至今都未扭轉這一狀況。

在最近的公開發言中,中國領導層已經明確提到了殭屍國企的存在。但與日本在近十年間矢口否認問題存在的態度不同,中國當局已經較快地行動了起來,遏制在兩個關鍵行業──鋼鐵、煤炭──的過剩產能,更暗示會進一步對水泥,玻璃和造船行業進行整頓。

中國日益惡化的貸款質素也會讓人聯想到日本的教訓。官方發布的上市銀行1.7%不良貸款率僅冰山一角。潛藏其下的是「特別關注類貸款」──借款人尚處於還款困難的初期階段,再加上影子銀行部門的不良貸款,這兩者可能令中國的整體不良貸款率提升到8%左右。在這種情況下,當局最終肯定會被迫向銀行體系注資。

這一切在北京當局內部都不是甚麼機密。相反,中國最權威的黨政機關報《人民日報》在5月初對「權威人士」的一次採訪就體現出政府高層之間對如何避免重蹈日本覆轍的討論,正日益公開和激烈。採訪中知情人士強調,中國債務和殭屍企業問題的潛在聯繫,可能令中國滑向日本式的「L形」結局。

這正是中日兩國間的核心區別。中國是完全不可能承受「兩個半」失去的十年(並繼續下去)的後果。但意識到這一點卻不足以保證中國不會陷入日本式陷阱的。

關鍵遏既得利益者免改革夭折

對此改革才是決定性的因素。日本不願接受結構性改革的做法是1990年代的一個標誌性事件,這同樣也是令當前「安倍經濟學」復甦計畫難以推進的嚴重阻礙因素。相比下,中國的戰略強調結構改革和重新平衡的重任。最終成敗將取決於中國領導層在面對強大既得利益集團抵制改革時所體現出來的改革意志。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