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唯一!明朝「狀元卷」全文與翻譯(圖)
作者簡介:
趙秉忠(1573年—1626年),官至禮部尚書。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歷任侍讀學士、禮部侍郎,官至禮部尚書。熹宗天啟二年(1622年)被黃尊素彈劾去職。天啟六年(1626年)去世。思宗崇禎三年(1630年)追復原官,贈太子太保,賜祭葬。
殿試題目:問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
臣對:
臣聞帝王之臨馭宇內也,必有經理之實政,而後可以約束人群,錯綜萬機,有以致雍熙之治;必有倡率之實心,而後可以淬勵百工,振刷庶務,有以臻郅隆之理。
譯:
臣聽說帝王統治國家,必須有經營管理的實政,而後才可管束臣民,綜合處理紛繁的政務,才能實現和樂升平的社會。必須有宣導踐行的實心,而後才可鞭策百官,振作整肅種種事務,才能建成昌盛興隆的國家。
立紀綱,飭法度,懸諸像魏之表,著乎令甲之中,首於岩廊朝寧,散於諸司百府,暨及於郡國海隅,經之緯之,鴻巨纖悉,莫不備具,充周嚴密,毫無滲漏者是也。何謂實心,振怠惰,勵精明,發乎淵微之內,起於宥密之間,始於宮闈穆清,風於輦轂邦畿,灌注於邊疆遐陬,淪之洽之,精神意慮,無不暢達,肌膚形骸,毫無壅閼者是也。
譯:
什麼是實政?就是要確立社會規範,整飭法律制度。將它們懸掛到宮門高闕外面,載入法令條文當中,先頒佈於朝廷殿堂,再散發至各級官府,一直到達各個地區和海疆邊隅。整頓梳理,無論鉅細,完備詳盡,處處嚴密,絲毫沒有疏漏的地方。什麼是實心?就是杜絕懶惰懈怠,激勵精明強幹,從細節小事做起,發自內心深處,由朝廷帝王開始,再風行於京畿邦域,一直灌輸到邊疆角落。使之潛移默化深入內心。令這種精神志向無不暢達,以至於淪肌浹髓的程度而毫無阻塞。
實政陳,則臣下有所稟受,黎氓有所法程,耳目以一,視聽不亂,無散漫飄離之憂,而治具彰;實心立,則職司有所默契,蒼赤有所潛孚,意氣以承,軌度不逾,無叢脞惰窳之患,而治本固。有此治具,則不徒馭天下以勢,而且示天下以守,相維相制,而雍熙以漸而臻。有此治本,則不徒操天下以文,而且喻天下以神,相率相勖,而郅隆不勞而至。自古帝王,所為不下堂階而化行於風馳,不出廟廊而令應於桴答,用此道耳。厥後,崇清淨者深居而九官效職,固以實心行實政也。
譯:
公布了實政,屬下官員就有了受命實行的依據,黎民百姓就有了効力遵從的法度,聞見一致,視聽不亂,不擔心法律隨意變動,以致人們無所拘束,則治國的具體措施就能得到貫徹;樹立了實心,各級官吏就會配合默契,百姓也暗自信服,都按君主的意向志氣行事,不逾越規範法度,避免了辦事瑣屑、懶惰懈怠的弊病,則治國的根本目標就得到鞏固。有此治國的具體措施,就不獨以權勢掌控國家,而是以應遵循的操守昭示天下。君臣上下相互約束制衡,則和樂升平的社會就可逐步造就。有此治國的根本目標,就不獨以法令條文操控國家,而是以君主的精神思想曉喻天下。君臣上下相互勉勵遵循,則國家的昌盛興隆就能不期而至。自古以來,帝王的作為,不下皇宮的台階而其教化卻有如風馳四方,不出朝堂,則其號令有如桴鼓相應。就是因為用了這種治國之道!後來,崇尚清淨無為而治的君主得以深居內廷而百官忠於職守,原本就是以實心踐行實政的緣故。
後世語精明者,首推漢宣,彼其吏稱民安,可為效矣!而專意於檢察,則檢察之所不及者,必遺漏焉,故偽增受賞所從來也;語玄默者,首推漢文,彼其簡節疏目,可謂闊矣!而注精於修持,則修持之所默化者,必洋溢焉,故四海平安所由然也。
譯:
後世論及的精細明察的皇帝,當首推漢宣帝(劉詢),他當政時,官吏稱職,百姓安寧,其治理可說是有成效的了!但他卻只專心於稽查檢舉,那麼檢察不到的就必然有所遺漏,這正是弄虛作假者增多而且還受賞賜的原由。後世所說的深沉靜默的皇帝,則首推漢文帝(劉恆),他使律令簡易,刑典寬減,禁網可謂是疏闊了!而他把精力注重於修身守道,則因修身而默受教化的人,必然處處可見,這就是天下所以平安的原因。
蓋治具雖設而實心不流,則我欲責之臣,臣已窺我之怠而仿效之;我欲求之民,民已窺我之疏而私議之。即紀綱法度燦然明備,而上以文,下以名,上下相蒙,得聰察之利,亦得聰察之害。實心常流而治具少疏,則意動而速於令,臣且孚我之志而靖共焉;神馳而懾於威,民且囿吾之天而順從焉。凡注厝、規畫懸焉不設,而上以神,下以實,上下交儆,無綜核之名,而有廉察之利。彼漢宣不如漢文者,正謂此耳。
譯:
可是雖然設置了治國的具體措施,但如果皇上的實心沒傳佈開來,那麼皇上想讓官吏負起責任,官吏已窺見皇上的怠惰而去仿效;皇上想對百姓提出要求,百姓已窺見皇上的粗疏而私下議論。這樣一來,即使綱常法度清楚完備,而居上者只靠法律條文,位下者則以虛假不實應對敷衍,上下互相欺瞞,能得到一些明察之利,但也受到明察之害。如果皇上的實心能經常傳播擴散下去,即使治國的具體措施少些,那麼皇上的旨意一旦萌生,就比命令還要迅捷,而官吏信從皇上的意志,恭謹奉守;皇上的命令一旦下達,百姓懾於皇威而聚集皇上的周圍,馴順服從。對於一切計畫、措施業已公布還不完備的情況,因為居上者有精神意旨,位下者皆忠誠落實,上下交相儆戒,沒有「聚總考核」的虛名,卻得到考察的效果。那種漢宣帝(劉詢)不如漢文帝(劉恆)的說法,正是指這一點。
洪惟我太祖高皇帝,睿智原於天授,剛毅本於性生。草昧之初,即創製設謀,定萬世之至計;底定之後,益立綱陳紀,貽百代之宏章。考盤之高蹈,潁川之治理,必旌獎之,以風有位;浚民之鷹鶴,虐眾之梟虎,必摧折之,以惕庶僚。用能復帝王所自立之,稱聯之理政務尚綜核者,欺蒙虛冒,總事空文。人日以偽,治日以敝,亦何以繼帝王之上理,後隆古之休風,而稱統理民物、仰承天地之責哉?
譯:
我們的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他的聰明智慧是上天所賜,他的剛強堅毅是與生俱來。在草創立國之初,即創立法度,設計謀略,定後世萬年之根本大計;天下平定之後,進一步立綱常、陳法紀,為百代留下宏大的典章制度。對於成德樂道士人的崛起、政績卓著官吏的治理,一定給予表彰賞賜,以教化百官;對於凶貪榨取、殘暴虐待民眾的壞人,一定給予懲罰打擊,以戒懼庶僚。因而能建立帝王所自立之朕位。那些自己不理政務、只崇尚「聚總考核」的君主,欺蒙假冒,總是做一些空頭文章,人們變得一天天虛偽,國家的治理一天不如一天,這怎能接續帝王的成功治理、繼承遠古美好的社會風氣?還說什麼統轄管理人民萬物、敬受天地所賦之責呢?
恭惟皇帝陛下,毓聰明睿智之資,備文武聖神之德,握於穆之玄符,承國家之鴻業,八柄以馭臣民而百僚整肅,三重以定謨猷而九圍式命,蓋已操太阿於掌上,鼓大冶於域中,固可以六五帝、四三王、陋漢以下矣!乃猶進臣等於廷,圖循名責實之術,欲以紹唐虞雍熙之化,甚盛心也!臣草茅賤士,何敢妄言?然亦目擊世變矣。顧身托江湖,有聞焉而不可言,言焉而不得盡者。今幸處咫尺之地,得以對揚而無忌,敢不披瀝以獻!
譯:
尊敬的皇帝陛下,您孕藏聰慧明智的資質,具備文武聖神的道德,執持天賜的美好徵兆,承擔國家的鴻大基業。掌握多種駕馭臣民的手段,百官整頓敬肅;制定數重治理國家的謀略,九州效法聽命。這樣一來,皇上已經操縱權柄在手上,舞動福運於國中,本來能夠位列五帝、三王之後,更可以超過漢以後各代君主了!您竟然還宣召臣等來朝,謀取名實相符之術,以繼承唐堯虞舜時代和樂升平的社會風尚,這是多麼深厚美好的情意啊。臣是一個在野未仕的卑微之人,怎敢妄言?但臣也是目擊了世事變換的呀!因為寄身民間,聽到的而無法說、說也不能盡說,今天有幸近處皇上咫尺之地,得以面君奏對而毫無顧忌,怎敢不竭誠效忠皇上獻言呢?
臣聞:
人君一天也,天有覆育之恩,而不能自理天下,故所寄其責者,付之人君。君有統理之權,而實有所承受。故所經其事者,法之吳天。用是所居之位,則曰天位;所司之職,則曰日天職;所治之民,則曰天民;所都之邑,則曰天邑。故興理致治,要必求端於天。今夫天,幽深玄遠,穆然不可測也;渺茫輕清,聵然莫可窺也。而四時五行,各效其官;山嶽河海,共宣其職。人人沾浩蕩普濟之澤,在在蒙含弘廣大之休。無欠缺以虧其化;無阻滯以塞其功者,蓋不貳之真默,醞釀於大虛,不已之精潛,流衍於無極,故實有是化工耳。
譯:
我知道,君主就是上天,上天有養育大地之恩,而不能自理天下,故將責任寄託給君主。君主有統轄治理國家的權力,實際上是承受了重任的。故君主所經辦的事務,效法於上天。因此所處之位,就叫天位;所承之職,就叫天職;所治之民,就叫天民;建都之邑,就叫天邑。所以依法治國總歸要求上天來審正。但上天玄妙深遠,靜默而不可猜度;輕清遼闊,柔和而不可窺探。而四時五行(四季和古人所稱構成世界的五種元素)各效其責;山嶽河海,共顯其職。人人受惠於浩浩蕩蕩的普濟恩澤;處處蒙受著皇恩廣大的仁慈福祿,沒有因所受恩澤欠缺而損及教化的,也沒有因所得福祿阻滯而堵塞事業的。原來都是因為這忠心不二的真誠,默默地涵育在茫茫太空;聰慧不盡的精明,深深地充滿至無窮宇宙。所以才會有這樣的大自然創造萬物的偉力!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