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德國婆婆的智慧:家人,就是什麼都能說!(圖)


德國家庭教育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圖片來源:carol world)

一直覺得很幸運,能有一個很有教養智慧的德國婆婆

就像很多人想知道的:德國家庭教育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我也一樣很好奇!而德國婆婆給了我很好的機會,看見許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也從中學習很多。

我有一個很厲害的德國婆婆

她有2段婚姻,幾乎一個人帶大了3個孩子,且能夠獨立生活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有著很堅固且良善的價值觀,這當然不是她真正厲害之處。

在這與她相處的3年多時間裏,婆婆讓我驚訝的是,她做到了每個母親的夢想:

她的每個孩子們感情非常地親密,就算他們有不同的父親,而我總是可以深深感受到,3個孩子都視母親為「最好的朋友」之一,除了很隱私的話題之外,他們家人間幾乎是無話不談。

想用幾篇文章寫下,我對德國婆婆家庭教育的觀察,這或許不代表所有的德國家庭,但的確給了凱若很多新的觸發與反思,當然也影響了「凱若媽咪的教育實驗」囉!

每天吃飯都是一場「辯論會」

初訪德國,一開始讓我感受到文化差異的,就是他們家人彼此之間的直接,尤其是在每天的餐桌上。倒不是說他們會批評彼此,他們鮮少這麼做,多半是對對方的行為開開玩笑。他們的直接,是每天餐桌上對於「所有議題」的討論,甚至是「激辯」,而熱血辯論完一個議題,又開開心心繼續吃飯和開玩笑。一開始聽到他們針對「德國的社會福利」展開辯論,我整個人都快吃不下了,一直猜哪個人會翻臉……因為他們的「辯論」不是只是知道彼此意見不同而已,而是一邊pass晚餐,一邊提出正面反面例證,甚至數據,很「紮紮實實」的辯論賽啊!

辯論會有正反意見,但家人之間都會給予尊重,家裡很明顯的有人偏右派,有人偏左,不過如果對方提到的確正確的論點,另一方也會表示同意,然後再提出「Aber……」(但是……)的論點。

為了讓我聽懂,他們還很努力翻譯和努力用英文說出自己的想法。

他們依舊大啖美食,我卻已經因為辯論內容實在夠硬,覺得有點吃不下……

激辯中總會夾雜著一點,對對方開的玩笑,所以如果從窗外看著這桌人,可能還覺得他們在聊生活趣事,談笑風生。

當然他們也會想聽聽我的想法,在這樣的氣氛下,很難「客套」地雙邊討好,只能一五一十地把自己的論點提出。

德國人習慣提出自我意見,而臺灣人卻擅長圓滑表達,或許是習慣如此了,所以他們對於怎麼說出,與對方不同的意見,非常自然,我倒是練習了幾次,被我家德國人(作者老公)引導了幾次,才脫去言語中在「江湖」中打滾。訓練出來的圓融(圓滑?),漸漸習慣直接表態。

他們常說:「家人,就是什麼都能講!」

心裏反對兒子到臺灣,但還是「尊重」他的想法……

我家德國人後來告訴我,其實他因為我決定要暫停學業,到臺灣生活一年,家人,特別是媽媽,是非常反對的。

他們不認識我,不知道臺灣是怎樣的一個地方,只能想到的就是遙遠的距離,以及對於未知的恐懼,媽媽更是有許多的擔心。

他們也針對這件事,有了很多天的「餐桌辯論」,每次雖然都還是各持己見,我家德國人仍然堅決要搬到臺灣。

隔了幾天,他媽媽拿著一疊上網做的功課,包括臺灣的介紹,怎麼順利拿到簽證……給我家德國人。不管發生什麼,都誠實說出來。媽媽,永遠是後盾……

之後凱若到了德國,有次與婆婆聊到過去這件事,我問她當時會不會對我或兒子生氣?

她說:「他已經成年,我也已經跟他表達過我的意見,他做出的決定,我一定會支持他,而且我‘應該’要支持他。因為家人就是應該永遠做你的back up,不管意見相不相同。」

越來越瞭解這家人,才更明白這是母親的智慧。因為子女知道,不管意見是否相同,媽媽永遠會用一切行動幫助你,做你的支柱,所以孩子不管發生什麼事情,都會誠實告訴媽媽,就算知道媽不一定贊同,但媽總是會支持或支援。

德國媽媽只要孩子「誠實」不要他們當聽話的機器!在這家人的話語中,沒有「去了就不要回來」,沒有「你在我的屋頂下就要照我的方法做」,沒有「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多」這些話。

婆婆說:當然這樣講比較容易啊!很多時候我也想要這樣跟他們說,簡單多了(笑)。但我知道這樣只會讓他們不願意跟我說實話,而家人之間最重要的就是‘坦承’。意見可以不同,但彼此要誠實。但誠實需要環境。

最近其中一個家人遭遇了婚變,他第一時間告訴的就是母親,而一家人的溫暖也讓他很快地擺脫負面,迎接了一個很快樂的新年。

他對媽媽和家人無須隱瞞任何事,家人知道這些事對他也不是壓力或質問,而是支持與相挺。我很希望,女兒第一次失戀,也能第一個打給媽媽呀!

誠實,需要環境。

我希望我能給予孩子們的,是一個可以說所有真話的環境,知道就算媽總是會有意見,與他們不同的地方,但我永遠會是他們最堅實的後盾!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