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養生秘方:巧用黃芪擊退夏季常見病(組圖)

 2016-06-17 00: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巧用黃芪擊退夏季常見病。(網路圖片)

明年春草綠,王孫歸不歸?這是唐代詩人王維在《送別》詩中的著名詩句,詩中的「王孫」並非指人,而是一味古老的中藥的別名,這就是黃芪。常服可令人精神煥發,體質增強,榮顏潤膚,延年益壽。

黃芪的由來和簡介

黃芪亦名戴糝、戴椹、百本、箭芪、百藥綿、二人抬等。相傳古時有一位善良的老人,姓戴名糝,善針灸術,為人厚道,待人謙和,一生樂於救助他人,後因救墜崖兒童而獻身。老人形瘦,面肌淡黃,人們以尊老之稱而敬呼之「黃耆」,老人去世後,人們為紀念他,便將老人墓旁生長的一種味甜,具有補中益氣、止汗、利水消腫、除毒生肌作用的草藥稱為「黃芪」,並用它救治了很多病人,在民間廣為流傳。

黃芪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古代寫作黃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釋其名曰:「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它來源於豆科植物黃芪或內蒙黃芪的乾燥根。黃芪性味甘、微溫,歸脾、肺經,為補氣要藥。臨床應用時習慣分為生用、蜜炙、麩皮拌炒3種,其藥效各有不同,生黃芪多用於固表、托瘡、利水等;蜜炙黃芪多用於補中益氣;炒黃芪多用於益氣健脾。

黃芪的藥用與食用功效

中醫認為,黃芪能補一身之氣,兼有升陽,固表止汗,排膿生肌,利水消腫,安胎益血的作用。對於貧血、浮腫、體虛多汗、胎動不安、子宮脫垂、氣血兩虧、陰虛不足等都有卓著的療效。單取黃芪泡水飲用,可治身體睏倦,無力,氣短。

古人不僅善用黃芪治療疾病,而且善用黃芪補益身體。黃芪可做滋補品和調味品,可用於煲肉、泡酒、做菜、調味、去腥。民間常用黃芪煨大棗,黃芪燉母雞,黃芪煮黑豆,是一道美味佳餚,補益上品。其營養豐富,既補身體,又別有風味,為產婦、老弱、病後體虛者的上好補品。

服用黃芪注意事項

黃芪是一味很好的強壯補益藥,一般無明顯的不良反應。但它是一種溫補性藥物,補氣升陽,易於助火,又能止汗,所以凡有感冒發熱、胸腹滿悶等症者,不宜服用黃芪;如患有肺結核病的人,有發熱、口乾唇燥、咯血等症狀者,不宜單獨服用黃芪;癰疽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等證,均不宜服用黃芪。此外,有研究表明黃芪可使染色體畸變率和細胞微核率明顯增高,故孕婦不宜長期大量應用。


(以上為網路圖片)

夏季常見以黃芪為主藥的方藥5例

當歸補血湯:黃芪50克,當歸10克。

用法:以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空腹時溫服。

功能:補氣生血。主治肌熱面赤,煩渴欲飲,脈洪大而虛,重按無力。亦治婦人經期、產後血虛發熱頭痛;或瘡瘍潰後,久不癒合者。

歸脾湯:黃芪、龍眼肉、茯神、炒棗仁各9克,白朮、人參各6克,木香、炙甘草、遠志、當歸各3克,生薑3片,大棗3枚。

用法:水煎服。

功能:可治多種出血性疾病,養血安神,補心益脾,調經。

補中益氣湯:柴胡、黃芪、陳皮、當歸、灸麻黃各6克,黨參、白朮、阿膠、紫草各10克,大棗10枚,仙鶴草20克,甘草8克。

用法:水煎,飯前或者空腹溫服。

功能:升陽補中,益氣合陰。可治療過敏性鼻炎、消除疲勞、補益脾胃等。

玉屏風散:黃芪300克,防風、白朮各100克。

用法:研成細面,日服2次,每次15克,吞服。

功能:固表止汗,用於體虛自汗,容易傷風等症。

補陽還五湯:生黃芪60克,當歸尾、赤芍各6克,川芎、桃仁、紅花、地龍各3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補氣活血,祛淤通絡。用於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不利或截癱、下肢痿廢、便干尿頻及尿失禁者。本方可用於中風後遺症、腦血栓形成及小兒麻痺後遺症等。

責任編輯: 蘇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