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靠堅持!不受昏庸聰敏所限(圖)
偶爾,想起被知識所震攝的往昔。那種驚駭來自於知識過於深奧難懂,讓人不知從何開始理解的徬徨迷茫,同樣亦因為知識過於龐大嚴謹,令人不知從何組織這些碎裂無章的拼貼式印象。雖然能夠從書本中的幾行文字就找到了共鳴,可是弔詭的是,安穩的力量,往往是賦予苦痛的來源。於是,我們既要從知識中獲得安定,卻又因此而搖搖擺擺,無所適從。
學習,所謂何事?
很多人在求學過程往往都是一邊抱怨哀嘆,一邊讀書苦撐,撐久了,似乎也就漸漸地習慣了那種苦悶。脫離了求學歷程之後,回過頭來再看看以往那些書籍,感觸又不同了。
不知道將自己拋擲在一堆書籍裡頭的人,是如何的想法,是真切喜愛知識的人?還是喜愛書香氣息的外在氛圍?還是遭遇困惑,進而學習?還是被逼迫學習進取?
不管你是秉持何種想法,至少都切實執行了。接下來就是持之以恆地沉浸在知識學問中,切勿半途被擊垮而放棄。半途被擊垮的情況有很多種,例如被龐大的知識體系所挫折、與知識之間充滿隔閡、覺得自己不夠聰穎等。學習需要天分,更需要不停擺的努力,而承認自身條件不足的確不太好受。但,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只是找不到適合自己的最佳方法,以及缺乏堅持到底的恆心。
求知,不應受昏庸聰敏之圈限
〈為學一首示子侄〉一文,提醒求學者別受到資質所限制。(圖片來源:Pexels)
大家應該都聽過四川二僧欲往南海的故事,話說兩位僧人一貧一富,當貧僧告訴富僧他準備動身前往南海時,富僧問道:「你仰仗什麼前往南海?」貧僧說道:「我只需要一個裝水的瓶子與一個盛飯的缽就足夠了。」富僧說道:「我數年來想要僱舟前往,都尚且無法辦到,你又憑什麼前往呢!」隔年,貧僧自南海歸返,並把自己前往南海的事情告訴了富僧。富僧聽了,不禁面露羞愧。這真的是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這個知名故事,出自於清代文人彭端淑所撰的〈為學一首示子侄〉(收錄於《白鶴堂文集》裡)一文。此文一開始,彭端淑即言:「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人們為學有困難與容易之分嗎?學習後,困難的學問就會變得簡單了;不學習,簡單的學問就會變得困難了。
在成都錦江書院擔任多年山長的彭端淑飽覽群書,看遍無數向學者,他撰此文的主意在於勸勉求學者不要受限於資質昏庸或聰敏,而應該要自學不倦的勤奮努力,如此才能激發自己最大的效能。他舉二僧的故事,就是要告訴大家:「僅依靠聰明敏捷而不學習,是自行挫敗;若不自限於愚昧平庸,努力學習不倦,則能儘自己的力量習得知識。」況且,讀書百遍,其中的意義自見,質庸的侷限自能跨越。
成就終須努力獲得
不過,雖然許多人都會引用愛迪生的「天才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之言來自勉,可是誰能抗拒聰穎天資的誘惑?依賴資質天分,不需多加努力就能夠展露成就,畢竟是牽涉了少數人才擁有的「生而知之」的榮耀層面,因而其次的「學而知之」,雖是我們大多數人所能展現出來的能力,但還是令人不由地偏好天生智慧。聽過眾多自幼就聰敏過人的著名事例,亦別忘以方仲永來做借鑒。王安石在《傷仲永》中,述及天賦異稟的方仲永,五歲時不曾識得文房四寶,卻會作詩。當他父親帶著他四處炫耀文才,在缺乏後天的努力學習之下,逐漸變得與常人無異。再來說說音樂神童莫札特,他在三歲時就展現絕對的音准與神奇的記憶力,六歲就會譜曲。但他持續學習音樂技巧,終成就不朽的歷史。可見,通悟得自先天,在後天的不怠進修,能夠被磨練地更加精粹銳利。
我們不可能都像天才那樣,彷似不經意就成為傳奇,但是我們卻都能夠透過一遍又一遍地堅持學習,盡力達到自己想獲得的境地。這可能需要一段辛苦歷程,亦有可能需要跨度一段看不到邊境的惶惑。但就這樣邊琢磨邊堅持地努力下去,未嘗不可?明晃晃地刻劃著因勤奮而日漸積累成果的痕跡,總好過未曾展開行動,卻只空想、構織著美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