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根本就沒有什麼「奴隸社會」(圖)


「夏、商、周」朝根本就不是奴隸社會。

中國人都有印象,上學時,對於人類歷史,課本上講的是,人類社會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發展到了現在。在中國古代,「夏、商、周」朝是奴隸社會。奴隸的處境極其悲慘:「奴隸被剝奪一切權利,在暴力下從事最緊張、最繁重的勞動。奴隸主佔有和支配奴隸的全部勞動成果,過著奢侈豪華的寄生生活;奴隸只能獲得極少的生活資料以維持生命」。

可是有多少中國人想過這純粹是對中國人的欺騙!「夏、商、周」朝根本就不是奴隸社會。

夏朝的第一位君主是禹,就是婦孺皆知的「大禹治水」的主角。他當年採取疏導的辦法帶領人們治理黃河水患,長達十三年,歷盡艱辛,三過家門而不入。是與堯、舜齊名、被後人歷代尊崇的賢聖帝王。

商朝的第一位君主是商湯,商湯是一位寬厚仁慈的君主。成語「網開一面」講的就是商湯的仁慈惠及鳥禽的事兒。不僅如此,商湯還是後世人們效仿的君子典範。《大學》中記載:商湯有一個洗沐用的盤子,上面刻著這樣的銘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說人的身體,每天都會染上灰塵,所以每天都要洗,與此類似,人的精神,也必須每天都濯洗一番,體現出君子的自省精神和嚴於律己的人生態度。所以中國古人有著修身的傳統,君子每天都要修身、反省自己所為是否符合天理,如果不修德,就會放縱個人的慾望,就會因迷失自己而墮落。

而開創周朝的周文王,奉行「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罰」的德治,且以身作則倡導篤仁、敬老、慈少、禮賢下士的社會風氣。《史記周本紀》上記載了當時發生的一件事:當時,虞國、芮國和周國都是商朝的諸侯國。一次,虞、芮兩國的人,有了爭執不能斷決,就來到周國,想請(西伯)周文王作裁決,因為周文王從來都秉持慈善做事,入周國境後,看到了周國種田的人都互讓田界,民眾都有謙讓長者的習慣。這兩個人還沒有見到西伯,都感到了慚愧,於是互相商議道:「我們所爭執的,正是周國人引以為羞恥的事,我們還找西伯幹什麼,只會自取羞辱。」於是各自返回,互相謙讓著離開了。其他諸侯聽到這件事,就說:「西伯該是那承受天命的君王吧!」

這些都出自於史籍的記載。在中國古代,人們對記述歷史是非常重視的。從中華民族創造文字之初,記述歷史就成了歷代最重要的工作。造字的倉頡就是軒轅黃帝的史官。春秋亂世,齊國的伯、仲、叔、季四位太史中有三個被殺了頭,只為了寫下一句真話:「夏五月乙亥,崔杼弒其君光。」自漢代以降,「隔代修史」的傳統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有著連續而準確的信史的國家。

史籍上對「夏、商、周」朝的農業生產情況也有諸多記載,例如「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孟子–滕文公上》)。意思是將方圓九百畝土地,劃分為九塊,每塊一百畝,猶如「井」字型,四周八塊田為人們自己的私田,中心的一塊田是人們共同耕種的公田,大夥幹活時先合力把公田裡的農活幹完了才能幹私田裡的活。農民也不用另交什麼稅,收成時,將公田裡的穀物上交就行了(可以參見網上搜索「井田制」)。說明當時的社會並不是奴隸出苦力為奴隸主耕種土地的情況。

所以,人類歷史上根本沒有奴隸社會,所謂「夏、商、周」朝是奴隸社會的說法,追根溯源會發現,是郭沫若等人在三、四十年代,為了迎合馬克思主義觀點後加上去的。

至於中國人被灌輸「教育」的,奴隸社會的佐證:古羅馬時期的奴隸起義即「斯巴達克起義」,其實在人類歷史上只是個例,不是當時人類社會的整體情況。而且當時的羅馬帝國也只把征服來的別國的人當作奴隸,而本國的所有民眾都是自由民。所以古羅馬也不算奴隸社會。這就好比中國古代歷史上雖然出現過荒淫暴虐的商紂王,卻不能用它概況形容中國五千年文明歷史上的所有帝王一樣。

至於「黑暗的歐洲中世紀」,也是可以歪曲國外歷史,欺騙中國人的說辭。現在專業學者們已證實,中世紀大量的國王(或皇帝)加冕誓詞和《大憲章》一類的法律文件基本原則是:「關涉大家的事需得到大家的同意」。所以中世紀也不是黑暗的。在中世紀的歐洲,人們篤信基督教,道德水平維持在一個相當高的水平。

回頭來再看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軒轅黃帝向神仙廣成子問道,孔子向老子問道,再到佛法東傳,儒釋道為中國人奠定了重德行善的文化內涵,規範著人們的思想意識和行為,使敬天、敬神、修德、愛民等道德觀念深植人心。所以中國古代的社會是尊道重德、民風淳樸的社會,而不是什麼剝削壓迫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