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朔(網路圖片)
漢武帝既已招覽英傑俊士,衡量他們的才能,任用惟恐有失。當時正對外事胡、越,對內建立制度,國家多事,從丞相公還弘以下至司馬遷都奉命出使境外,有的擔任郡守、諸侯王相直至公卿。而東方朔曾官至太中大夫,後來經常為郎,與枚皋、郭舍人都在武帝左右,只是詼諧嘲誼的侍從。過了很久,東方朔上書陳奏農戰強國之計,趁機訴說自己沒做過大官,想請求皇上試用。他的奏書獨用商鞅、韓非的言論,意旨放蕩,又很詼諧,字數萬言,終究沒被重用。
東方朔於是著書立論,假設有客責問自己,拿地位卑下來安慰解脫自己。那篇文辭說:
蘇秦、張儀之例:命運因時代更換
有客責問東方朔說:「蘇秦、張儀一遇上有萬輛兵車的君主,就位居卿相,恩惠傳到後世。如今大夫您修習古代帝王的道術,欽慕聖人的道義,背誦、朗讀《詩》、《書》和諸子百家的書籍,不可盡數,著書立說,寫在竹簡、白絹上,終身修術慕義,直至唇腐齒落仍謹記在心,不能忘懷,好學樂道的功效,十分明白;自認為才智賢能海內無雙,那麼可以說是博聞廣見善辯聰慧的。然而竭力盡忠以侍奉聖明的帝王,曠日持久,官不過侍郎,位不過執戟,想來大概是品德還有缺點吧?官位低俸祿少,無法照顧他人,連親兄弟都沒有容身之地,這是什麼原因呢?」
東方先生喟然長嘆,抬頭回答他說:「這個原因本來就不是您所能完全明瞭的啊。彼一時,此一時也。蘇秦、張儀所處的是一個時代,現在又是一個時代,怎麼能相同呢?蘇秦、張儀的時代,周室卑弱,諸侯不朝見天子,竭力征戰,爭權奪利,用武力相互擒獲,兼併為十二個諸侯國,不分雌雄,得士者強,失士者亡,所以談辯遊說風行天下。遊說之士身居尊位,家中內藏珍寶,外有糧倉,恩澤傳及後世,子孫長享。如今卻不是這樣。聖明的帝王德澤流布四方,天下畏服,諸侯朝貢歸附,四海統一,像腰帶一樣圍環包含,比翻過來扣著的盆子還安穩。舉動興廢就像運轉在手掌內一樣,賢和不賢用什麼區分呢?
「當今朝廷遵循天道,順地之理,萬物沒有不各得其所的;所以保護他就安寧,懲罰他就愁苦,尊寵他就是將軍,卑視他則成俘虜,提拔他就在青雲之上,壓抑他就在深泉之下;任用他就是猛虎,不用他則像老鼠;即使做臣子的想貢獻才能,進奉忠心,哪知道是前進還是後退呢?天地廣大,士民眾多,竭盡精力去遊說,齊驅併進者就像車輪的輻條聚集到車軸上那樣,多得數不勝數,盡力思慕天子的恩德,被衣食所困,找不到進身的門路。假使蘇秦、張儀和我一起生活在現在的社會,即使想做掌故那樣的小吏也辦不到,怎麼還敢盼望當侍郎呢?所以說時代變了,事情也變了。
安可以不務修身
「雖然這樣,但是怎麼可以不致力自身的修養呢?《詩經》上說:‘在室內敲鐘,聲響傳到室外。’‘鶴在深澤鳴叫,叫聲傳到天空。’如果能修養身心,哪裹怕不榮耀!姜太公親自踐行仁義,七十二歲重用於周文王、周武王,得以施展他的建議。受封於齊,七百年而不斷絕。姜太公這樣的榜樣,使後來的士人受到鼓舞,日夜勤學,奮勉力行而不敢懈怠。就像鶺鴒烏又飛又叫。
「古書上說:‘天不因為人怕冷就停止冬天,地不因為人厭惡險峻就停止廣大,君子不因為小人喧鬧反對就改變他的品行。’‘天地有一定的運行規律,君子有恆久的德行;君子有正當的道路,小人計較自己的私利。’《詩經》上說:‘禮義沒有差錯,為什麼害怕人們議論?,所以說:‘水清到極點就沒有魚,人太苛求就沒有夥伴,冠冕前懸垂著旒,用來遮蔽視緵;以黃色絲綿塞住耳朵,用來降低聽覺。眼睛明亮還有看不見的東西,耳朵聰靈也有聽不到的聲響,嘉獎大德,赦免小過,不要苛求一個人的仁義完備無缺。彎曲的應當使他直,但應該讓他自己得到它;使他寬舒,但應該讓他自己去求取;揆情度理,但應該讓他自己去探索。大概聖人的教化就是這樣,要自己通過探索尋求而得到它。自得之,就會聰敏而且宏大。
寡和少友,乏人理解
「當今世上的隱士,孤獨無友,空寂獨居,上觀隱士許由,下察春秋時的隱士接輿,計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太平無事的時候,只得與義相導,無所表現,寡合少友,本來是理所當然的事。您對我的個人品德又有什麼可懷疑的呢?至於燕國任用樂毅,秦國任用李斯、酈食其勸說齊王田廣歸漢,不戰而得齊地七十餘城,遊說像流水那樣順利,說服別人放棄自己的意見而聽從說客,像環子那樣自由地轉動,所想的必定能得到,功高如山,海內平定,國家安寧,這是他們遇上了能施展才能的時機,您又有什麼感到奇怪的呢!
「俗語說:‘用竹管看天,用瓢來量海,用草桿撞鐘,’這樣做怎麼能夠通曉星象,考究海情,發出聲響呢?由此看來,譬猶地鼠襲擊狗,小豬咬老虎,就只有被吃掉而已,那還有什麼用呢?現在憑你這樣愚笨的人來責難我,要想不受窘,那是辦不到的,這正好足以用來說明那些不知道隨機應變的人為什麼終究不明白真理啊。」
《非有先生論》
又假設非有先生的議論,那篇文辭說:
非有先生在吳國做官,進不能稱頌遙遠的古代來勸勉君王的意志,退不能讚揚君王的美德來顯明自己的功績,默然不語過了三年。
吳王感到很奇怪,就問他說:「我獲承先人的功業,寄身在眾位賢士之上,早起晚睡,從不敢懈怠。先生神采颯爽奮然高飛,從遠處來到吳國,將以平生所學來輔助寡人,我私下真誠地讚許你,三年來我體不安席,食不甘味,目不視華美之色,耳不聽鐘鼓之音,虛心定志想聽取高明的宏論,一直盼望到現在。如今先生進無以輔助吳國治理,退不能頌揚君主的聲譽,我私下認為先生不應該採取這樣的態度。身懷才能而不進獻,是不忠;進獻而不能施行,是君主不聖明。你大概是認為我不聖明吧?」非有先生伏在地上,恭敬地發出「唯唯」的應答聲。
吳王說:「可以說了,我將企待著觀看、恭聽呢。」非有先生說:「嗚呼!可以了嗎?可以了嗎?談何容易!我的言談有看著不順眼、聽著逆耳、心裹不舒服卻有利於身體的,也有看著順眼、聽著悅耳、心裹高興卻毀壞德行的,沒有明王聖主,又有誰能傾聽呢?」吳王說:「為什麼這樣說呢?孔子說‘中等以上的人就可以跟他談高深的道理。先生還是說說吧,我將認真地聽你說。」
嚴肅直諫方為仁人之道
非有先生回答說:「從前關龍逢對夏桀極力進諫,王子比干對商紂直言規勸,這兩位大臣都極儘自己的思慮竭力效忠,擔憂君王的德澤不能流布到下面,而使萬民騷動不安,所以直接指陳夏桀商紂的過失,極力規勸他們改正邪惡的言行,想以此給君王帶來榮耀,消除他們的禍患。
「現在卻不是這樣,反認為直言規勸是誹謗君王的行為,沒有人臣的禮節。果然,直言規勸的人紛紛傷身,蒙受無辜的罪名,殺戮竟牽連到先人,被天下人譏笑,所以說談何容易!因此,忠心正直的輔政大臣紛紛瓦解,而姦邪諂媚的小人卻一齊得到重用,最後發展到比得上商紂王時的邪佞臣子蜚廉、惡來革等人。這兩人都是奸詐虛偽之徒,巧言利口得以爬居高位,暗中奉獻彫琢刻鏤之好以騙取君王的信任。致力於滿足耳目的享樂慾望,以苟且容身於世為生活準則。致使其君王往邪惡的道路上滑下去而不加防備,身死遭戮,宗廟崩壞,國家成為廢墟,這都是由於流放、殺戮聖賢的大臣,親近讒夫小人的結果。
「《詩經》上不是說嗎?‘讒言害人沒有止境,構成四方國家與華夏的戰亂,’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啊。所以,卑躬屈膝,和顏悅色,言語柔順,終究無益於主上的治理,而且也是志士仁人不願做的。神色儼然,矜持嚴肅,深言直諫,上面輔佐君主改正姦邪,下面減少百姓的災害,就會忤犯邪惡君主的思想,經受衰敗時代的嚴刑酷法。所以益壽保命之士沒有肯進言規勸的,就居住在深山之間,壘土為屋,用蓬草編成門戶,坐在裹面彈琴,歌詠先代聖王的遣風,這樣也可以快樂得忘掉死亡啊。所以伯夷、叔齊逃避周武王,餓死在首陽山下,後世稱讚他們是仁人。像這樣,邪惡君主的行為本來足以令人生畏,所以說談何容易!」
於是,吳王瞿然若失,易容變色,命人撤除薦席和幾案,正襟危坐而聽。非有先生說:「春秋時楚國隱士接輿佯狂避世,商紂時箕子披髮裝瘋,這兩個人都是躲避亂世來保全自己的生命。假使遇上明王聖主,得到清靜安寧的閑暇,待以寬厚溫和的辭色,使他們能抒發自己的憤懣,獻出自己的全部忠誠,謀劃國家的安危,揆度政事的得失,上可以安定君主身體,下可以便利萬民,那麼,五帝、三王的道就差不多可以看到了。
「所以,伊尹甘願蒙受恥辱背著烹調用的鼎、俎,調和五味以求見商湯,姜太公垂釣於渭水之濱以拜會周文王。君臣心合意同,謀無不成,計無不從,真是賢臣遇到了明君。深謀遠慮,引義以端正自己的身心,推恩以廣攬下屬,以仁為本,以義為始,褒獎有德,祿厚賢能,誅除邪惡混亂,聚合遠方異族,一統華夏同類,美化風俗,這是帝王昌盛的必由之路。
「上不改變天性,下不廢棄人倫;就會天地和諧融洽,遠方的人前來歸附,所以商湯、周文王號稱聖王。臣子的官職不斷提升,於是割地分封,爵為公侯,封國傳到子孫後裔,名聲傳揚到後世,老百姓直到現在還稱頌他們,這是因為伊尹、姜子牙遇上了商湯和周文王啊。姜太公、伊尹的結局是如此輝煌,而龍逢、比干的下場卻是那樣悲慘,難道不令人哀傷嗎!所以說談何容易!」
賢者獻忠誠予明君
於是吳王默然不語,俯首靜靜地深思,抬起頭來,淚水一直流到了下巴上,沉痛地說:「唉呀!我的國家不會滅亡,綿綿延續,危險呀,世系不會斷絕!」
於是吳王端正明堂的朝會,整齊君臣間的位置,舉薦賢才,散佈德惠,廣施仁義,獎賞有功的將士;親自厲行節儉,減少後宮的開支和車馬的費用;拋棄靡麗的鄭國音樂,遠離諂媚逢迎的小人,省減庖廚,離棄奢侈淫靡;縮小宮館,毀壞苑囿,填平池塘溝塹,分給沒有產業的貧民耕種;開放內宮庫藏,賑濟貧窮。慰問老人,救助孤獨;減輕賦斂,省減刑法。
這些措施實行了三年,海內安然無事,天下洽和,陰陽和順協調,萬物各得其宜;國家沒有災害之變,百姓沒有飢寒之色,家給人足,蓄積有餘,監獄空虛;鳳凰飛來,麒麟出現,甘露降臨,朱草萌芽;遠方不同風俗的人嚮往中原的風化,欽慕內地的禮義,各自奉獻他們的職貢前來朝賀。所以,治和亂的道理,存或亡的頭緒,就是像這樣顯而易見,可是為人君者卻不肯去做,臣私下愚昧地認為這是不對的。所以《詩經》上說:「周邦能出眾賢士,都是國家好棟樑,濟濟一堂人才多,文王安寧國富強。」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啊。
東方朔之評價
東方朔的文辭,以《答客難》和《非有先生論》兩篇最好。其餘還有《封泰山》、《責和氏璧》和《皇太子生梅》、《屏風》、《殿上柏柱》、《平樂觀賦獵》,八言、七言詩,各有上下篇,以及《從公孫弘借車》,凡是劉向所錄東方朔之書就是這些。社會上所傳說的東方朔的其他事情都是假的。
讚日:劉向說他年輕時,多次訪問賢明的老人中通曉故事的人和與東方朔同時的人,都說東方朔言語詼諧善辯,不能堅持自己的意見,喜歡跟平常人談天閒聊,所以使得後世有很多人傳聞他的事情。
可是揚雄卻認為東方朔言不純師,行不純德,言辭意義淺薄,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東方朔名過其實,是因為他詼諧通達機智多變,沒有一種行為著名,應該詼諧而近似倡優,不窮似智,正諫似直,穢德似隱。非議伯夷、叔齊而肯定柳下惠,告誡他的兒子全身避害:「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是拙笨;老子任周朝柱下史,終身無患,這是工巧;吃飽了飯散散步,用做官的俸祿換取農民生產的束西;依隱在朝廷玩樂一世,行與時違而不逢禍害。」
東方朔是滑稽之雄啊!東方朔的詼諧表現在逆違譏刺、射覆等,這些事情浮淺,流傳在百姓當中,兒童、放牧的小孩無不炫耀。而後世喜歡多事的人就把一些奇言怪語托附在東方塑身上,所以詳細收集東方朔的言辭。
(《漢書•東方朔傳》)
責任編輯: 李懿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