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漣:中國銀行、國企與職工深陷囚徒困境(圖)
國企整體債務超過中國GDP總量。(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6年04月05日訊】4月3日,中國國家開發銀行高官宣布,為化解產能過剩造成的銀行不良資產,首批債轉股規模約為1萬億。2015年10月中國財政部月報顯示,截止到9月30日,中國國有企業整體債務總額達到77.7萬億元人民幣,超過中國GDP的總量。如今中國政府師法朱鎔基時期的「債轉股」故智,表明中國的銀行、國企與國企員工三者通過政策性貸款的利益捆綁,已陷入一種難以解脫的囚徒困境。
中國政府為何不計成本地救國企?
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是博弈論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個人最佳選擇並非團體最佳選擇。以往,以保住國企職工飯碗為主要考量的經濟政策,即用國有商業銀行貸款扶持殭屍企業,使中國的國企、國企職工與銀行三者陷入了囚徒困境。保工人飯碗,尊重了國企職工群體的利益,滿足了國際勞工NGO與輿論的正義訴求,政治上絕對正確。但結果是用大量銀行貸款維持國企的虧損運營,生產出大量銷不出去的產品,結果是銀行壞帳巨增,央行不斷增發鈔票,將通脹風險轉嫁到全體中國人身上,直至難以維持。
這種事情在美國不會發生,因為美國銀行並非國有,政府不能強迫銀行「為了社會安定」而貸款給企業。在歐盟等高福利國家,企業出現虧損需要裁員,企業經理與工會之間經過艱苦談判之後,工會最後只好在拖垮企業後整體失業還是部分失業以拯救企業兩者之間選擇,最終會選擇讓部分員工失業。好在歐盟國家的失業者都有失業救濟,生活水平會受影響,但不至於飢寒交迫。
中國的社會保險體制堪稱全世界獨一無二,工作者按其所在單位的屬性,即黨政事業機關、國有、私企、外企等劃分等級,並無全社會的失業救濟系統。私企與外企的工作既不穩定,也無制度性的失業保險。但中國的國企被視為「共和國長子」,政府給予各種政策傾斜加以扶持,無論是工資、福利還是工作穩定性,都非私企外企可比,到國企就業幾乎成為中國人擇業時僅次於公務員職業的次優選擇。
中國政府之所以要維持國企的政治經濟地位,主要是基於國企承擔的政治功能:一、國企是中共執政的經濟基礎。通過壟斷資源和壟斷行業,可攫取巨額利潤輸送給政府;二、國企成為非正常政治活動的小金庫,大量非正常的政治費用需要通過國企的平臺轉移和支付,可隱藏統治集團特殊的統治成本;三、國企成為眾多紅二代謀職之地。在21世紀前十年的國企改革中,這些紅二代通過經理人持股(MBO)的方式,不費分文攫取了大額股份,在資產數億或者數十億的超大型國企中,持股哪怕不到1%,也是一塊巨型蛋糕。
在經濟擴張時期,這些大型國企因工資福利高,成為其他企業就業者羨慕的對象;到經濟衰退時期,外企、私企紛紛裁員,只有國企不同,政府必須對國企工人的未來負責,這是政府與國企工人的共識,因為意識形態教育稱「工人階級是領導階級」,能夠成為領導階級的工人只有國企工人。加之中國各地都曾發生被裁員工殺死廠長經理的惡性案件,企業管理層也不想引火燒身。地方政府以維持社會安定為由,要求銀行為虧損國企發放政策性貸款,這就是殭屍企業大量產生的緣由。
國企一直是銀行壞賬的主要源頭
中國大型國企的負債情況,從以下幾例可以管窺。
所謂「殭屍企業」,在中國股市上的A股企業當中就有266家,佔比10%;集中於八大行業,即鋼鐵、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鐵礦石、有色金屬等,這些企業的虧損面高達80%。中國進入「世界五百強」的企業有100家,其中16家是虧損企業。其中,中國鋁業號稱「A股虧損之王」,2014年度淨虧損為163億元人民幣。鞍鋼集團有接近800億的銀行債務,2015年淨虧損43.76億;渤海鋼鐵債務1920億。
國企如此經營狀況,使得中國金融系統有如得了敗血症的病人,這頭剛輸入紅色的新鮮血液(注入資金),那頭就流出黑血(即壞賬)。目前已經是改革以來的第三輪壞帳了,這三輪壞帳形成各有原因,但有一個原因是不變的,即銀行大量貸款給國有企業。
中國銀行業的壞賬來源涉及幾大經濟領域。其中主要是房地產企業、大型國企,以及巨大的地方政府債務。以房地產業為例,全國城鎮有待售住宅4.3億平米、在建住宅44.4億平米,合計48.7億平米,這些積壓在房地產上的貸款就足以形成壓垮銀行業的巨石。第二大源頭就是國有企業。
中國政府刻意隱瞞銀行的真實壞帳率。2015年9-10月間,國際金融業與投行界對中國官方公布的銀行壞賬率進行爭辯,質疑中國銀監會公布的那1.5%的銀行壞賬率。國際金融業分析師一致認為,中國真實壞賬率可能高於官方數據,其中,法國里昂證券(CLSA)估算中國銀行業的壞賬率可能高達8.1%,是官方數字1.5%的5倍多。這意味著中國銀行業有7.5萬億元人民幣的資本缺口,超過中國GDP的十分之一。
上述「殭屍企業」的大量債務早就成為銀行壞賬。興業策略研究報告估計,如果在兩年內這些殭屍企業全部倒閉,70%的有息負債成為壞賬,影響債務約10671億,年均5309億。其中10%為債券,90%為銀行債務。每年新增4800億的不良債務對銀行的壓力甚大。為了避免銀行被殭屍企業拖垮,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決定將出清「殭屍企業」當作2016年六大主要經濟任務之一。
「囚徒困境」是共同死亡之道
值得注意的是:銀行、國企與職員三者之間不是第一次陷入囚徒困境。以東北為例,當年朱鎔基進行現代企業制度改革時,曾使東北國企工人大量下崗,在陣痛中好不容易開始調整並略有好轉時,中國政府2003年開始的振興大東北戰略使東北國有經濟再度大發展。
本次「囚徒困境」與以前那次有點不一樣。在朱鎔基時代,中央政府的權威遠比現在高,地方政府雖然也玩點花活,但總體上還算服從。如今中央政府說要出清「殭屍企業」,卻遭遇「殭屍企業」管理者與地方政府合謀,隱瞞企業的真實經營情況,到銀行騙貸。《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在東中西部10餘省份調研,寫了篇《「過剩」企業怕斷貸不惜財務造假》,指出當前鋼鐵、煤炭、有色金屬等行業有不少企業完全淪為靠借債維持生存的「殭屍企業」,但部分企業為防止銀行斷貸造成資金鏈斷裂,有意在財務上弄虛作假,虧損報成盈利,以繼續騙貸。該文引用全國工商聯冶金企業商會原名譽會長趙喜子透露的資料,70家國有鋼鐵企業中,僅有10家左右是略有盈利,其餘全部是虧損,可不少鋼鐵企業的財務報表顯示的卻是「盈利」。「比如一家鋼鐵企業報表顯示盈利20億元,結果我們調查發現,這些錢是通過賣資產得來的,企業把這筆收入‘做’成了‘盈利’」。這種情況加劇了銀行的不確定風險。
這種狀況正好符合囚徒困境的一個主旨:囚徒們彼此合作,堅不吐實,可為全體帶來最佳利益(無罪開釋)。企業騙貸以繼續生產,管理者與職工都可以繼續「工作」,地方政府因此不必面臨失業工人的抗爭,這種把戲最初可以得到銀行配合,因為銀行是國家開辦的,錢是儲戶的,銀行管理者也需要與地方政府保持良好關係,壞帳最後自有中央政府想法清理。
可以預見,2016年中國政府在去產能(關閉虧損國企)、減銷巨額銀行壞帳、讓600萬國企工人下崗這三個有內在聯繫的問題上,無法擺脫囚徒困境。歷史的經驗是:在權力體系之內,上下及合作單位均可以合謀欺騙,唯有市場不聽權力招呼,比如2015年權力干預中國股市就是一例。因此,當政府被企業、員工與銀行三者合作的「囚徒困境」綁架並深陷其中,最後就走上共同死亡之道。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