刪「國立」愈揭愈多 中大被指獻媚(圖)


2016年3月22日,中大學生會要求中大學術交流處及聯合書院立即更正有關網頁及文件,還有關大學之正名,同時解釋刪去有關大學校名中」國立」 字眼的原因。(中大學生會臉書) 

【看中國2016年03月24日訊】繼康文署被指要求劇團在場刊刪除「國立」二字,引發牽然大波後,中文大學網頁亦被發現,臺灣多間大學的校名被刪「國立」字樣;中大學生會指責校方自我審查,批評不尊重學術。有時事評論員認為,事件證實大陸的「寧左莫右」,講求政治正確的風氣已感染香港。(林靜報導)

康文署被指要求劇團「糊塗戲班」在場刊刪除「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中的「國立」兩字。

中文大學學生會週二(22日)發表聲明,指發現中大學術交流處及聯合書院之網頁上,將「國立中央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政治大學」等大學的名稱,全部刪去「國立」字眼,批評校方頻頻向中共獻媚。

本臺週三(23日)致電中大學生會會長周豎峰,他認為校方擅改他校校名,不是平等友好的交流方法,亦有貶低及侮辱他校之嫌。而學生會發出聲明已有一天,但校方未有解釋刪除原因,亦未有在網頁中恢復有關大學正名。

周豎峰說:你連別人學校名都改掉,你說談何尊重呢?你跟別人學術交流時,是平等的,我認為一個最正常的理解,就是自我政治過濾,我想不到其他原因,校方為何會這樣做。

本臺曾向中文大學傳訊及公共關係組瞭解,對方以文字回覆指,正在瞭解有關事件。中大一直和所有合作院校有良好溝通,並本著互相尊重的原則合作。

至於康文署要求劇團刪除場刊「國立」兩字的風波,週三持續發酵。特首梁振英再被問到康文署要求劇團在場刊刪除「國立」字眼,但他只是簡單回應就轉身離開。

梁振英說:昨天(週二)劉江華局長已經主動說了,我們是會繼續檢視這件事。

前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被傳媒追問事件時,表示不作評論,但他回應只說最初看到相關新聞時感到奇怪。

而藝術界人士組成的團體「藝界起動」成員莊梅岩出席香港電臺節目時說,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的答覆並不具體,未能釋除藝術界的疑慮。她指身為創作人,擔心日後會否再發生類似事件。

莊梅岩說:今次事件是否反映政府進一步干預,擔心影響創作自由,有些說話是不能講,創作人的製作,大部分都是來自政府資助,是憂慮創作人日後會否自我審查。

熟識中港政情的時事評論員程翔接受本臺訪問時指,中大和康文署均出現刪字情況,證實香港不少政府部門和社會機構,學習了中國官場模式──「揣測上頭意思」。大陸講求「寧左莫右」、政治正確的風氣已快速感染香港。

程翔說:要中共官員下指示?是不需要的,因為下邊執行的人揣摩上意,然後自己又加多「兩錢重」(增加力度),就形成惡性事件,總之就是為求政治正確、不惜揣摩上意,寧左勿右,層層加碼。在中港政治接觸愈來愈近後,香港社會出現的可悲現象。

究竟是誰下令刪走場刊中「國立」兩字,康文署康樂事務工會主席張兆榮向傳媒指,曾向負責文化事務的同事瞭解過,他指按程序,最有可能是上演話劇的荃灣大會堂場地經理,認為場刊中有敏感字眼,逐層交上去請示。估計場地經理過於敏感,將場刊呈交總部,在助理署長指示下,要求劇團更改字眼。根據康文署的分工,負責演藝的助理署長是楊芷蘭。

康文署走向「赤化」,在轄下公共圖書館購書取態亦可見一斑。香港「壹週刊」報導指,由2006年至今,康文署合共花費2000萬元,採購60萬本簡體字的書籍,佔同期中文書採購量一成。在網上系統搜尋中央圖書館「中國出版」的中文兒童外借書,合共有1萬多本,單是2011年至2015年間,就有3369本,數目接近2000至2009年十年間的總量。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林靜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