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圖)

24節氣是我們華夏祖先的偉大發明創造。秦漢時期就已經確立,西元前104年正式納入曆法。歷經2000多年,沿用迄今,仍深具深遠現實和指導意義。

 

立春

立春是24節氣之首。隨著立春的到來,逐漸晝長夜短,天氣日暖。河堤有「嫩如金色軟如絲」的垂柳芽孢,泥土中有蠢蠢欲動的小草。正等待「春風吹又生」。

立春時節,各地風俗不一。但吃春餅,吃春卷,吃蘿蔔,咬春、迎春、備春耕民俗則是一樣的。

杜甫的《立春》七律為:

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

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

巫峽寒江那對眼,杜陵遠客不勝悲。

此身未知歸定處,呼兒覓紙一題詩。

這是安史之亂後,杜甫困居夔州,回憶在長安、洛陽過立春的盛況。詩中不免流露了惆悵情緒和漂泊異鄉的無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圖片來源:Pexels)

雨水

雨水前後,太陽直射點從南半球漸向北移。日照時數和強度日增,意味著雪花紛飛、寒氣浸骨的天氣日消,春風佛面,冰雪融化,瀟瀟細雨正向我們走來。但乍暖還寒天氣,「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春燕啄新泥」。

雨水時節有出嫁的女兒回娘家,女婿為岳父母「接壽」等風俗。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小詩極其生動地展現了早春景象。猶如一幅絕妙的早春風景畫。

 

驚蟄

驚蟄一到,萬物復甦,春暖花開。春雷乍鳴,蟄居於地下的蟲被驚醒,鑽出地面活動。所以民間有「春雷驚百蟲」之說,山東一帶烙煎餅,江蘇炒糯米,陝西、福建炒豆子、意為‘炒蟲’、‘驅蟲’之意。寧波、梅州、川西等地也有相應民俗活動。

韋應物在《觀田家》中這樣寫道: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饑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廩物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漸不耕者,祿食出閭裡。

 

春分

春分時晝夜等長,我國大部地區春光明媚。岸柳青青,鶯飛草長,油菜花香,桃紅李白,迎春花黃。有時北方春旱,南方則細雨綿綿,春江水漲,恰逢桃花盛開,又稱桃花汛。古有「祭日」掃墓拜祖之俗,迄今客家人掃墓祭祖自春分始至清明止。現在人們多吃莧菜或煮湯銘記。

歐陽修在春分時節送別行人有一首詞,唯美動人,悱惻幽回,情深意遠。欣賞如下:

《踏莎行》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

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

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清明

清明時節,冰雪融化,草木青青,天氣清澈明朗,萬物欣欣向榮。「滿街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二月天」,是其寫照。目前已定為國家傳統節日,掃墓祭祖、植樹、放風箏、蕩鞦韆早已成俗。李易安在《點絳唇》中寫到:「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的詞句。

其實,寫清明的詩很多。流傳千古,我們能郎朗入口的杜牧《清明》則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茲欣賞如下: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穀雨

穀雨是春天裡最後一個節氣。此時,南方已柳絮飄落,杜鵑夜啼,牡丹吐蕊,櫻桃紅熟一派暮春之色。過去常見北方黃沙飛揚,刮起沙塵暴,南方則雨水充沛。

南方民俗有穀雨摘茶,北方沿海漁民開海祭祀。各地食香椿,有「雨前香椿嫩如絲」之說。

穀雨每年約在四月二十日左右,正是平地上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高山古寺的桃花剛剛盛放。白居易路過此處,見桃花盛開,喜出望外,得詩一首:《大林寺桃花》,構思奇妙,富於情趣。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立夏


立夏,各地有吃立夏蛋、立夏飯的習俗。(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立夏時節,天地始交,萬物並秀,炎暑即將來臨,雷雨日漸增多。夏收作物進入生長後期,年景已成定局。各地有吃立夏蛋、立夏飯,吃青梅、喝立夏茶習俗,以期夏日平安、五穀豐登。對應詩作為:

南宋楊萬里在《閑居初夏午睡起》中就這樣描寫梅子成熟、芭蕉分綠的初夏風光:

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小滿

小滿者,謂物致於此小得盈滿。如小麥籽粒飽滿,但尚未成熟。小滿時節適宜水稻插栽。南北溫差進一步縮小,雨水進一步增多,各地風俗不一。

蘇軾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中,描寫小滿時節,天氣從陰雲壓近湖面,急雨驟降到煙消雲散、雨過天晴的壯闊場面。彷彿天水一色,水花四濺的風光就在眼前。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芒種

芒種芒種忙忙種。此時正值三夏季節,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快種,夏季作物快管理,故名之。芒種差不多是陽曆六月份,每隔兩年端午是在芒種期間。因此,吃粽子、賽龍舟,飲雄黃酒已成各地風俗。

宋朝的賀鑄用華美的文筆在這樣一個悲傷的時節寫下斷腸的詩行。佳人已去,滿眼空蕪,彷彿在身後默默地目送你纖秀的行蹤。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才能知道一個人的秘密世界。憂愁猶如飄散在原野上的嫋嫋青煙,好似飛舞的柳絮,恰如黃梅季節裡無休無止的雨滴。

《青玉案》賀鑄

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

錦瑟年華誰與度?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

飛雲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

若問清閑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夏至

夏至這天晝最長,夜最短。對流天氣頻頻出現,雷陣雨易形成。劉禹錫的「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絕妙詩句,生動描寫了雷陣雨的景象。

民俗裡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夏至這天,北方人大多吃打滷麵、炸醬麵、冷面等,南方人多吃陽春麵、三鮮面、過橋米線等。

辛棄疾在《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寫到: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生動描述了夏至時節明月清風,鵲驚蟬鳴,稻花飄香,蛙聲喧鬧的畫面。在暮色中看到天空輕雲漂浮,星星稀疏,想過橋小溪去避雨,卻因天晚找不到土地廟附近樹林旁的那所茅屋了。轉了個彎,茅店才突然出現在眼前。恬靜自然,生動逼真。

 

小暑

俗話說「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小暑只是小熱,故名。民俗有「食新之說」,即吃新米,嘗新酒。吃新意為吃辛,以抵抗炎熱。

孟浩然在《夏日南亭懷辛大》中說: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詩人從納涼想到彈琴,進而想到‘知音’,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納涼過渡到懷念友人,希望能共度良宵,夢裡相會。詩意盎然。

 

大暑

大暑時節,天氣炎熱,正值三伏,防止中暑。此時,雷暴常見,雨水充沛。大暑大暑,以吃為主。民間說:「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喝暑羊肉湯,吃仙人草,據說能消除疲憊,防止祛暑。閩浙地區吃南國四大果品(荔枝、香蕉、鳳梨、龍眼),據說有增強免疫、補心安神之功效。

 

立秋

立秋是秋天第一個節氣。天氣逐漸由熱變涼,進而轉寒至冬。然而,我國之大,氣溫各異。立秋前後氣溫仍較高,把這種短暫炎熱又稱「秋老虎」。黑龍江、新疆北部八月中就進入秋季,而三亞在元旦期間,秋天才姍姍來遲。

民俗裡有貼秋膘、啃秋之說,立秋之時,天氣漸涼,家家戶戶燉豬肉、燉雞鴨、紅燒魚等,滋補身體。江浙滬一帶立秋這天吃西瓜,有依依惜別之意,稱為咬秋或啃秋。

劉禹錫在《秋詞》一詩中寫道: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展現出一幅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雲飄浮的開闊景象。斷然否定了寂寥悲涼的悲秋觀念,唱出了非同凡響的秋之歌。

 

處暑

「處」含躲藏、終止之意,表示暑天結束。北方地區秋意漸濃,秋高氣爽。南方出伏之後,仍有「秋老虎」的天氣。

處暑前後,正值中國最有浪漫氣息的節日──七夕節,被稱為中國情人節。一些少女、少婦祭拜織女星。祈求能找一個既有才氣又帥氣的如意郎君或夫妻和睦、早生貴子。一些熱戀情侶也對空祈禱,期望姻緣美滿,愛情幸福。一些在讀學生則默默祈禱魁星,希望自己能考運亨通,金榜題名。

王維的《山居秋暝》是山水詩的代表作之一。表達了詩人寄情於山水田園,怡然自得的隱居生活。大意是,一陣新雨過後,青山翠谷幽靜空靈,夜幕下涼風習習,秋意愈濃。明月映著松林,泉水從石上潺潺流過。竹林裡傳來歡聲笑語,原來是洗衣少女們歸來,蓮葉浮動,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儘管春的芬芳早已逝去,我依然陶醉在這美妙的秋色之中。原詩如下: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歌,王孫自可留。

 

白露

白露時節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變涼。早晨走在路上兩旁的草木有了水珠。因陰氣重,露凝而白得名。此時,候鳥南遷,其他鳥也貯存乾果糧食準備過冬。浙閩的民俗是吃龍眼,以益氣補脾,養血安神、潤膚美容;而南京人喜歡喝甘醇清香的白露茶,飲自釀的白露米酒。溫州一帶的人常用烏骨白毛雞或鴨子煲湯,據說可去關節炎、滋補身體。對應詩詞如下。

白居易在《暮江吟》中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秋分

秋分時節晝夜等長。降水漸漸少,氣溫天天降。此時,碧空萬里、秋高氣爽、涼風習習、丹桂飄香,正值秋收、秋耕、秋種的「三秋」大忙時候。秋分時節最重要的民俗是國家法定假日的中秋節。於是,慶團圓,吃月餅,賞明月的活動必不可少。

中秋時分,膾炙人口的賞明月,慶中秋佳作,首推蘇軾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之夜,皓月當空,銀光灑滿天地,詩人想起了分別七年的弟弟蘇轍。舉杯望月,觸景生情,嘆人間悲歡離合,意緒徘徊。

 

寒露

寒露時節,白雲紅葉,蟬噤荷殘。露氣寒冷,終將凝結。雀鳥不知去向,海邊蛤蜊突然增多。雨季結束,天氣漸寒。

這一時節,恰逢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重陽,是個大吉利日子。定為我國傳統敬老節、老人節。這一天登高遠望,以暢秋志。或賞菊詠詩,或臨水觀景,頤養心情。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成為風俗。

宋時柳永與友歡聚,飲酒填詞。憶舊懷人,寫景敘事,抒發情懷,雋永有味,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這裡我們欣賞如下。

《玉蝴蝶》

望處雨收雲斷,憑欄悄悄,目送秋光。

晚景蕭疏,堪動宋玉悲涼。水風輕、頻花漸老,月露冷、梧葉飄黃。

遣情傷。故人何在,煙水茫茫。

難忘了,文期酒會,幾孤風月,屢變星霜。

海闊山遙,未知何處是瀟湘!

念雙燕、難憑遠信,指暮天、空識歸航。

黯相望。斷鴻聲裡,立盡斜陽。

 

霜降

霜降是秋季最後一個節氣。空氣中的水蒸氣在地面或近地植物上凝結成六角形且白色疏鬆結構。霜降時節民間多吃柿子,以清熱去燥,潤肺化痰,健脾生津,是支氣管炎、高血壓,動脈硬化的天然保健食品。民間寒衣節又稱鬼節、祭祖節較為流行,這個時刻,今人寄託著對故人的悲憫之情,焚燒夾有棉花的五色紙,為先人送上禦寒衣物。

杜牧的「霜葉紅於二月花」詩,是一首秋色讚歌,藉以詠物言志,給讀者以啟迪和鼓舞。

《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立冬

立冬為冬日始,每年十一月七日或八日。這時節,如冷空氣得勢,北風長驅直下,速度快、力量強。若不供暖,黃淮以北已經感到很冷。而華南地區還是山清水秀,溫暖宜人。

但是雲南晴天溫暖,雨天陰冷。流傳有「四季如春,一雨便冬」。立冬時節,北方人一般吃倭瓜餃子,拌上醋酸,味道鮮美。餃子源於「交子之時」之說,立冬是秋與冬相交的日子,

過年餃子是兩歲相交日子。所以這餃子不能不吃。閩南有「補冬」習俗,蘇州吃膏滋進補。欣賞杜牧名篇:

《初冬夜飲》

淮陽多病偶求仙,客袖侵霜與燭盤。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誰此憑闌干?

 

小雪

小雪節氣則寒氣降至零下凝為雪。只是因地表較暖,瞬即融化。我們常稱之為初雪。在此之後,北方不少地區將呈現「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的初冬景象。南方地區因秦嶺、大巴山屏障,仍不時出現「冬暖」現象。華南地區即使冬季,地表溫度也在0度以上。但比長江中下游一帶還是少見「碎瓊亂玉」。

過去民間在這一季節,常挖地窖儲存蔬菜如大白菜等,而今大棚種植遍地,隨時可以買到,但醃製臘肉仍延續迄今。特別是南方如湖廣一帶。一是臘肉可長期保存,久放不壞,二是二是臘肉飄香,色香味形都有。但鹽分太多,不宜血壓、血脂、血糖三高患者。

韓愈將敘事、寫景、抒情融為一體,有詩一篇,陰鬱沉雄,蒼涼悲壯。

《左遷之藍關示侄兒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西貶湖州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我骨瘴江邊。

 


雪花紛飛飄落,大地銀裝素裹。(圖片來源:Pexels)

大雪

大雪在每年的十二月七日或八日,說的是降大雪的程度和起始時間。雪花紛飛飄落,大地銀裝素裹。各地氣溫顯著下降,江南亦進入隆冬季節。寒風蕭蕭,雪花飄飄。人體陰氣益盛,陽氣肅殺。故民間有「早臥遲起」之說,飲食也注意「增苦忌咸」。重視溫補。

柳宗元《江雪》一詩給我們留有深刻印象: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冬至

冬至「進九」,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中伏」。這天,晝最短,夜最長。歷來,宮廷和民間都很重視冬至節氣。北方吃餃子,江南吃湯圓,浙閩川等地吃混沌。現在多吃火鍋、羊肉燉白蘿蔔等。

 

小寒

諺語說「小寒大寒,凍作一團」。東北地區平均氣溫在-30度左右,南方也常有冰凍,最低也在-10度左右。各地民俗不一,但最常見的是在十二月初八日,家家戶戶都煮臘八粥喝。據說,釋迦摩尼在修行中飢餓昏倒,一牧羊女為其煮野菜粥,才得以活命。這一天恰是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

蘇軾在《浣溪沙》中寫到:

細雨斜風作小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大寒

大寒是24節氣中最後一個,一月二十或二十一日。此時寒潮頻繁,道路積雪結冰,渤海灣、萊州灣常有罕見的風暴潮。激起的浪花驚天動地,海面結冰漸漸向縱深發展。

最重要的民俗是過小年。這一天要大掃除,祭灶爺。過去農村在鍋灶旁貼對聯曰「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以圖平安。此時已經開始準備年貨,貼春聯,過除夕,放鞭炮。年夜飯後,長輩要發紅包,歡歡喜喜過大年。

白居易在唐代元和八年十二月間寫過一首詩。說農民在北風如劍、大雪紛飛的嚴寒冬季,衣不蔽體食不果腹,而自己地無半攏,卻有吃有穿,不挨餓受凍。以至發出「自問是何人」的感嘆。全詩如下:

《村居苦寒》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紛紛。竹柏皆凍死,況彼無衣民。

回觀村閭間,十室九八貧。北風利如劍,步絮不蔽身。

唯燒蒿棘火,愁坐夜待晨。乃知大寒歲,農者尤苦辛。

顧我當此日,草堂深掩門。褐裘復絁被,坐臥有餘溫。

倖免饑凍苦,又無壟畝勤。念彼深可愧,自問是何人?

附註:24節氣圖上的詩詞與文章中提及的詩詞未必相同。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