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宋代給後世的印象是重文輕武。但鮮為人知的是,宋朝擁有中國古代防護最好的重裝步兵。
在宋代,歐洲鎖子甲的重量不過15公斤,15世紀時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雖然17世紀最重的盔甲達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範圍內。以重量而言,中國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鎧甲)是中國歷史上最重的鎧甲,根據《武經總要》記載,北宋步人甲由鐵質甲葉用皮條或甲釘連綴而成,屬於典型的札甲。其防護範圍包括全身,以防護範圍而言,是最接近歐洲重甲的中國鎧甲,但是也沒達到歐洲重甲那種密不透風般的防護程度。
根據宋紹興四年(1134)年的規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總重量達29KG,同時可通過增加甲葉數量來提高防護力,但是重量會進一步上升。為此,皇帝親自賜命,規定步兵鎧甲以29.8KG為限。此後,又把長槍手的鎧甲重量定為32-35KG;由於弓箭手經常捲入近戰格鬥,其鎧甲定為28-33KG;而弩射手的鎧甲定為22-27KG。同時期的歐洲步騎兵的鎧甲類型還以鎖子甲為主,沒有達到如此的重量。
紹興十年前後,是宋朝軍隊最強大的時期。名將岳飛、韓世忠等,率領以鐵甲、長槍強弩為主要裝備的重步兵,以密集陣容屢屢擊敗金朝騎兵。包括兵器在內,當時宋軍重步兵的負荷高達40-50KG,由於裝備過重,機動性受到影響,如紹興十一年(1141)的祏皋戰役,以步兵為主力的宋軍,由於身被重甲,加上過於長大的兵器,負荷過重,因為未能全殲已潰不成軍的金朝騎兵。
同時為了更有效抗擊裝甲騎兵的需要,宋代還生產了大量的各種大刀。特別是在南宋的初期,大刀和大斧已成為裝甲步兵(重步兵)的重要裝備。例如,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宋軍和金兵的郾城之戰,宋將岳飛就把裝備有大刀、大斧的裝甲步兵按兩翼擺開陣勢,有效地阻止了金兵裝甲騎兵的進攻。當時,用大刀對付裝甲騎兵進攻的基本戰術,先是用大刀噼砍防禦比較弱的馬腿,然後,對準騎兵的胸部勐砍。
從歷史資料中可以看出,宋朝並非想像中那樣弱,其重裝步兵更是在中國古代首屈一指。
古代的人均GDP峰值無疑是北宋時達到的。北宋朝稅峰值達到1億6000萬貫。1兩黃金=10兩白銀=10貫,所以,1貫=5克。現在1克黃金=19美元,按黃金折價,現在約值152億美元。
當時的稅率約為1/15,且農民不像現在有多如牛毛的負擔。並且也沒有戶籍制,想做生意就可以進城。商業尤為發達,司馬光曾說:「世風日下,販夫走卒接著絲襪」
由於其他賦稅不多,那麽GDP差不多是152*15=2280億美元。當時北宋的人口差不多一億,因此也可以有2280美元的人均GDP。其實,換算美元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因為黃金的開採量有了極大的增長,所以,應該比2280美元高得多!
北宋中後期的一般年份也可達8000-9000萬貫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財政收入也高達10000萬貫文。這是一個什麽樣的概念呢?我們將被宋與其他朝代來進行比較。
首先與明朝來比較,明隆慶5年(1571)國家歲入白銀250萬兩。張居正改革之後的萬曆28年(1600),歲入400萬兩(雖然張居正死後人亡政息,但相對在財政上的改革被破壞得較少,而且此時距張去世僅十幾年,估計這個數目比張居正當國時期的歲入也少不到哪裡去)。明末天下大亂,在後金和農民起義的兩面夾擊下,明政府先後增加了遼餉,剿餉和練餉的徵收,即著名的「三餉加派」,結果弄得民怨沸騰,烽煙四起。那麽這種為時人評為「飲鴆止渴」的做法為國家帶來了多少收入呢?大概每年1000萬兩左右。也就是說此時明朝一年的財政總收入大約是1500萬兩白銀左右。如果我們認為銀錢的一般兌換率為1兩白銀=1貫銅錢的話,那麽此時明朝的財政收入僅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儘管這已經是南宋滅亡的300多年之後,儘管明朝的國土要遠遠大於宋朝。
清朝的財政狀況比明朝要好一些,國家初定的順治7年(1650)歲入1485萬兩。咸豐年間(1850前後),歲入約為3000-4000萬兩。數量仍然遠遠小於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時中國的人口已經超過3億,估計為宋朝人口的2-3倍以上。直到清朝末年,國家歲入才達到了宋朝的水平。(由於兌換率折色率等方面原因,可能會對宋朝的歲入有所高估,但即使如此,宋朝的歲入遠遠大於其他任何一個封建王朝依然是一個無疑的事實)
那麽那龐大的財政收入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看一下下面一組數字就知道了。熙寧10年(1077)北宋稅賦總收入共7070萬貫,其中農業的兩稅2162萬貫,佔30%,工商稅4911萬貫(這個數字究竟有多大,我們可以比較一下,明朝著名的財迷皇帝明神宗(萬曆)以「礦稅」的名目,用殺雞取卵的方式壓搾工商業者,8年間總共搜刮到了200萬兩白銀,不足宋朝的一個零頭),佔70%。這個數字說明,構成國家財政收入主體的,已經不再是農業,而是工商業了,農業社會已經在開始向工業社會悄悄邁進了。宋朝獲得龐大的財政收入並不是靠加重對農民的剝削,而是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工商業極度繁榮,生產力水平提高的結果。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對大量小自耕農直接徵收農業稅一向是國家統治的基礎,像宋朝這樣的情況實在是絕無僅有,直到清朝末年,工商業收入才再一次超過了農業稅。
宋朝的第二,第三產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在「水滸傳」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禁軍的中級軍官就可以拿出1000貫錢去買一把刀(林沖買刀),而在「三言二拍」或者「聊齋誌異」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百金」在當時就已經是一戶中人之產了。在中學課本裡我們曾經讀到一位北宋大臣抱怨世風奢靡時說:現在的農夫走卒居然也穿上了絲製的鞋子。難怪有的西方學者說當時一位歐洲君主的生活水平還比不上東京汴梁一個看城門的士兵。當來自當時西方最繁華的城市威尼斯的商人馬可波羅來到僅僅是吸收了很少一點宋人文明的元朝大都城時,竟然感到眼花繚亂,宛如身處人間天堂。(對馬可波羅的存在以及他是否來過中國還有爭議,但是世人所公認的是「馬可波羅遊記」描寫的確實是當時歐洲商人接觸到中國文明之後的見聞感受)
如果說那些描述還不夠具體的話,我們還可以看一下下面這些事實:
宋朝時世界上第一次出現了紙幣和銀行信用。
宋朝時四大發明的三項被發明或是開始得到廣泛使用。其中,活字印刷術是宋代發明,凋版印刷術在宋代始大量應用(已知最早的印刷品是中晚唐的「金剛經」卷子);火藥和火器在宋代開始大規模使用(第一次在戰爭中使用火藥的記載是在晚唐);指南針在宋代開始大量裝備遠洋船舶。
宋朝第一次出現了工匠傳統和哲學傳統合流的跡象(「夢溪筆談」),在西方,這是近代科學大發展的先聲。
宋朝擁有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帆船艦隊和商船隊,頻繁遠航至阿拉伯,東非,印度,東南亞和東亞的日本與朝鮮。
宋朝十萬戶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餘個增加到40個,汴京和臨安繼長安,洛陽和南京之後成為世界上第4,第5個超過百萬人口的城市。
宋朝「汴都數百萬戶,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
宋神宗時全國年鑄幣506萬貫,而唐朝極盛的玄宗朝年鑄幣32萬貫。
北宋慶歷年間(1041-1048),每年商稅收入達1975萬貫,宋朝商稅甚輕,住稅3%,行稅2%,如以平均2.5%計,則一年納稅商品額即達80000萬貫,平均每人8貫以上。南宋紹興末年(1162),僅廣州,泉州,兩浙三個市舶司關稅收入即達200萬貫,宋朝僅對進口商品徵收7%-10%的關稅,也就是說每年僅從上面三個市舶司進口的納稅貨物即達2000-3000萬貫,這樣估計南宋人均進出口額當在1貫以上,甚至可能達到2貫或更多。
責任編輯: 潤珍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