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朝秘聞!大飢荒年代卻大量生產茅台酒(圖)
1959、1960、1961三年期間,中共治下茅台酒合計產量為2,079噸,耗費糧食1.13萬噸。(網路圖片)
1959、1960、1961三年期間,茅台酒合計產量為2,079噸,其中出口139.86噸,1,939噸為中國人自飲。在那個年代能飲茅台酒的當然不是普通百姓。根據茅台酒廠歷年使用原糧統計,這3年實際用糧是2,260萬斤,其中高粱1,085萬斤,小麥1,175萬斤,換算合計1.13萬噸。眾所周知,這3年缺的就是糧食。那麼這1萬多噸糧食是從哪裡來的?當地老百姓的生活又是如何?
民國政府曾下禁煮酒令
茅台酒的產地仁懷縣,1949年前戰事、匪禍、天災、人害,幾乎年年都有。當地老人回憶,遠的不說,民國時期青黃不接的事情,每個村子都遇過,普遍貧窮是事實。而普遍飢餓、大面積死人的事情,好像沒聽說。民間釀酒,自然得遵循災荒倫理底線和災荒市場規則。
1937年,貴州省政府頒布《違背釀酒處罰規則(10條)》。其中,在天災糧食困難期間禁止以糧食煮酒、熬糖、制米漿刮布。「對違禁釀酒者,除將酒沒收變價及封禁器具外,並依釀酒量,按當地酒價,處以2倍以上4倍以下罰金,再犯者,處以4倍以上8倍以下罰金」。
擔任過仁懷政協副主席的周夢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說:「1949年前,當地遇上旱澇災害,糧食減產,米珠薪桂,為了民食,政府下令全縣嚴禁煮酒熬糖,禁令森嚴,就是下了窖的沙,也不准翻烤,已烤存的酒不許出售,禁期有時長達一年。」
農民多餓傷 茅台瘋耗糧
但是,1959年後的幾年,仁懷只有「餓魂」了。當地文件記載──截至1959年7月16日,仁懷縣有各種病人8,384名,其中浮腫5,335人,佔總人口1.49%。最嚴重的三元、大同生產隊害浮腫的為9%和9.8%。8月4日,縣裡貫徹省委書記周林的電話精神。周林要求:各縣必須抓緊秋收,大力進行愛國愛社教育,把垮了的食堂,用農忙的形式恢復起來。他還要求:教育小隊幹部和社員說實話,超產受獎,瞞產批評,私分者要處理。
周林就是仁懷人。電話內容是周林參加廬山會議期間指示給貴州的。10月17日,縣裡向農民發出《計畫和節約用糧公開信》,信中號召:「忙時多吃,閑時少吃,菜糧混吃。」12月1日,縣衛生科報告:回龍、喜頭、學孔等地11名農民有一個多月沒吃糧食,水腫不消而死亡。1959年年底,當年的茅台酒產量為820噸,比大躍進之初的1958年高出197噸,是1953年產量的10倍以上。同年,國家投資茅台酒廠120萬元搞擴建。伴著農民「閑時少吃」和國營茅台酒廠放開肚量「耗糧」,進入了1960年。
2月16日,縣裡的簡報顯示:全縣發病人數達16,864名,其中浮腫9,073人,嚴重6,141人。1959年12月下旬到1960年2月14日,共死亡3,718人。
酒廠高產帶來驚人死亡率
1960年6月29日,仁懷縣決定,當年夏糧豐收,外調150萬公斤、茅台原料250萬公斤。10月30日,全縣五級幹部會議上,縣委書記龐耀增號召說,全縣要準備稻草、穀殼、苞谷稈葉、青槓子各500萬公斤,紅薯籐1,500萬公斤,蕎稈子750萬公斤,小米糠75萬公斤,蕨巴150萬公斤……共5,000萬公斤。按30%的出粉率,生產1,500萬公斤澱粉,這樣,每人能達平均50斤,保證農民減糧不減飯。但仁懷縣每天70人死亡。
12月27日,縣裡領導又指示安排,茅台酒原料從1960年底到1961年6月需要360萬斤,飼料用糧60萬斤。農民們也許沒有想到,秋收帶來的不是新的希望;隨著這個決策出現的,是死亡率的驚人上升。
根據1961年縣委《大事記》,1月1日:病情上升,死亡率驚人。大抓代食品,以蕨巴為主。1月18日:病情發展,死亡上升。15日統計,仁懷全縣有各種病人24,342人,佔總人口的7.4%。其中,浮腫6,399人,乾瘦病4,939人,婦女停經、子宮病等6,870人,其他6,134人。16日止,死亡1,045人。1月24至27日:統計1月1日至27日,共死亡1,965人,比上月上升48.9%。全縣現在還有各種病人26,744人。其中,最嚴重的有66個生產隊,病人佔30%-50%。5月5日:4月中旬後,病情和死亡人數猛然上升20%。(據其它資料對比,換算出具體人數為,每天死亡70人左右。)
5月12日:縣裡決定,夏糧徵購3543.05萬斤,生產隊集體入倉910.4萬斤。夏糧任務要求在9月完成70%-80%。7月20日:截至7月15日有病人8,396人,其中腫病、疳病4,890人。「飢餓三年」,仁懷因飢餓直接死亡或因飢餓引起疾病死亡的總人數,究竟有多少,我們只好期待時間來給出答案。
全省調糧 保茅台產量
查閱縣誌,全縣糧油保管統計表明,1959、1960、1961三年糧食庫存,分別為4,293萬斤、2,705萬斤、2,310萬斤。而且1961年庫存最低年份的量,竟然比1963-1988年間歷年的庫存量都高。
查閱仁懷縣1959-1961年城鎮糧食銷售統計發現:這三年該縣制酒行業、其它企業用糧達到2,242萬斤;此外,該縣各種飼料用糧271萬斤。
1960年,是現代歷史上國人口糧最為奇缺的年份。茅台酒原料也告急,廠領導向上級呼籲,貴州從全省各地調集原糧支持逾200萬斤。這樣還不夠,中央糧食部又從四川江津調來70萬斤,才保證當年生產出912噸的茅台酒。這個單年生產記錄,直到1975年才被超過。
毛要求茅台年產萬噸
從調入糧食的地區來看:被緊急調糧10萬斤的貴州銅仁,1960年屬於全國八大旱區之一,1961年再度成為全國15個旱區之一。其中,該地區思南縣這三年裡人口減少5.1萬人(含外逃)。而且,銅仁下轄的沿河、德江、石阡及銅仁縣,均在1959年的12月中旬就已經向省裡緊急報告出現浮腫和非正常死亡的情況。
遵義地區的湄潭一個縣,1959年11月開展名義為「反瞞產」、實際為高徵購的運動,到1960年4月共死亡12.2萬人,佔全縣農村總人口的20%左右。死絕戶2,938戶,離家逃荒4,737人,孤兒4,735人。在搶糧運動中被打死1,324人,關押死亡200餘人,打傷致殘175人。
遵義「反瞞產」12萬人死亡
分別調出10萬斤糧食的桐梓、習水兩縣,其中,桐梓截至1960年底人口負增長121.32%,全縣人口在1959至1960年一年間減少41,734人。習水縣,這三年減少人口42,624人,死絕499戶以上。調出29萬斤糧食的畢節地區畢節縣,三年減少人口53,990人……
可能很多人難以理解,民間如此飢餓,茅台酒為什麼還在繼續生產?原因,一時難以說清。茅台酒廠集體署名的《紀念周林逝世一週年》一文,有如下一個細節,也許可以從中看到某些關聯性。
1990年秋天,《茅台酒廠志》的工作人員進京請老首長周林寫序時,78歲的周林向酒廠來人問道:「1958年,中央召開成都會議,有天晚飯後,我同毛xx散步,他叫我回去把茅台酒搞成年產萬噸,要保證質量的事,你們寫了沒有?」
散步一句話 茅台大躍進
毛1958年讓周林把茅台酒年產搞上1萬噸的情景,在箴元的文章中也兩次提到。箴元著有《周林傳略》,敘述「上萬噸」這個事情的理由是:「茅台酒產量太少,供不應求。」1959年,周林指示茅台酒廠說:「要保證茅台酒的生產,既要抓鋼鐵生產,又要抓茅台酒生產」,「對於你們(茅台酒廠)來說,鋼鐵是元帥,茅台酒是皇上。」
在散步時偶然一句話的指引下,各級政府積極調糧支持酒廠「獻禮工程」,使1959、1960年茅台酒的產量分別達到820噸、912噸,真正實現了產量的「大躍進」。調糧表現越好的地方,通常飢餓死亡的數據也就越大。
此後十幾年,茅台酒產量大都在二三百噸徘徊,直到1978年,產量才超過1千噸。而大躍進時期的「陳釀」後來一直無人問津,反倒是早先私人酒坊的酒成了茅台中的「珍品」。
最終,到了2003年,茅台酒年產量才達到萬噸。但這些萬噸茅台酒還會是「珍品」嗎?答案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