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人再現中共黨報釋放「不可避免」信號(圖)


神秘的「權威人士」頻現黨報替中共當局釋放信號。(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6年01月06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在中國經濟不斷下滑的情況下,中共當局重提「改革」。在此背景下,1月4日,中共黨報《人民日報》刊出神秘的「權威人士」7問7答的文章,詳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釋放「陣痛不可避免」的信號。從官方發布的經濟數據來看,情況比「權威人士」所說的還要糟糕。

「權威人士」再現身 稱「陣痛不可避免」

1月4日,神秘的「權威人士」再現中共黨報《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發布7問7答文章。這是繼去年5月25日,該神秘人士現身《人民日報》後,再次「露面」。

文章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包括處置「殭屍企業」。而處置「殭屍企業」,「必然會帶來一些衝擊,而且這些衝擊很可能會從經濟領域延伸到社會領域。」文章也承認,「帶來社會陣痛是不可避免的」。

目前,在中國大陸產能過剩的企業大部分都是國企,這些企業常年靠政府財政補貼過日子,長此以往形成了很多靠政府財政補貼活下來的「殭屍企業」。但是這些工廠工人數量很大,動胤上萬人,甚至有十幾萬員工,對社會影響較大。

《中華工商時報》副總編輯劉杉表示,發表文章的人,對中共當局宏觀決策具有影響力。另有分析人士認為,「權威人士」可能根本不存在,而代表一個「集體」。

2015年,中共官方自稱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長6.9%,為2009年一季度以來最低增速。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經濟增速均為7%。但外界對其發布的GDP數據一直有所質疑,認為其中含有水份。

經濟數據比「權威人士」所說的還要糟糕

1月4日,大陸《財新網》公布了2015年12月財新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48.2,該指數較11月回落0.4個百分點,連續10個月低於50的榮枯線,顯示中國製造業下行壓力依然較大,不見起色。

這次《財新網》公布的PMI指數和之前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製造業PMI指數不同。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12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49.7。

儘管存在差異,但財新中國製造業PMI和中國國家統計局製造業PMI都顯示,PMI數據處於50的榮枯線以下。製造業仍處於低谷,就業指數在收縮區間繼續下滑。對製造業來講,目前最大的難題是工業部門已陷入通縮,產能過剩亟需化解。

1月5日的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全國鐵路貨運總髮送量完成34億噸,同比下降10.53%,創歷史最大跌幅,當前鐵路貨運量已經跌至6年前水平。鐵路貨運量是衡量中國經濟的「克強指數」之一,數據顯示「克強指數」整年不振,中國經濟頻頻亮起紅燈。

「克強指數」是以李克強命名的衡量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包括耗電量、鐵路貨運量和銀行貸款發放量三個指標,分別佔比重40%、25%及35%。該概念最早由英國政經雜誌《經濟學人》於2010年提出,認為「克強指數」比中國官方的GDP數字更能真實的反映中國經濟現實狀況。「克強指數」已被花旗銀行等國際機構認可。

神秘的「權威人士」是何人?

2015年5月25日,中共黨報《人民日報》罕見的在頭版頭條和二版頭條發表了專訪「權威人士」的兩篇文章,以與「權威人士」問答形式解答中國經濟熱點話題,引起各方關注。

評論人士指,這名沒有透露身份的「權威人士」使得正部級的黨報成了連新聞的5W要素——何時(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何因(why)、何人(who)——都不全的媒體,因為「權威人士」和「有關部門」在中國都屬於未解之謎,至今無人知曉。

從1946年中共媒體首次使用「權威人士」對外發稿算起,幾十年來,黨報文章中「權威人士」這個詞共出現了1770次。「權威人士」配合中共政府宣傳需要始終會存在,「權威人士」代表中共當局向各界傳遞源自高層的信號。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李正鑫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