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商界風云:盛宣懷是如何扳倒胡雪岩的(圖)


油畫《敕治兩江》,左起:張之洞,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藩,劉坤一,清朝政府先後敕封這幾位重臣為兩江總督。 王浩輝創作,現存南京總統府。(網路圖片)

左宗棠在新疆的勝利,幾乎成為晚清對外戰事中唯一的勝利,朝廷也把他的爵位由一等恪靖伯,晉為二等恪靖侯,並成為軍機大臣,可謂「入閣拜相」。時人有詩云:「大將籌邊未肯還,湖湘子弟遍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左宗棠的聲望達到了頂峰。胡雪岩作為左宗棠的「後勤部長」,也走到了他人生的頂峰,成為富可敵國的紅頂商人。「日中而落,月滿則虧」,正當左胡組合如日中天之時,另一對政商組合——李鴻章和盛宣懷已經在暗中策劃,如何削弱左宗棠和胡雪岩這對搭檔的勢力。

自從「太平天國之亂」以來,清政府的財政狀況一直沒有完全好轉,又遇到現代化轉型,確實處處都需要銀子。朝廷手裡能動用的流動資金,以「關余」為大宗,封疆大吏們想辦事,眼睛也都盯著這筆錢。

李鴻章和左宗棠,均是位高權重、雄心勃勃,想幹一番扭轉乾坤的大事業。在清政府財力有限的情況下,要想讓辦洋務、建水師,包括打仗上馬創造政績,就得自己想辦法籌措部分資金。方法是現在仍被廣泛運用的——企業墊支,政府埋單。對於胡雪岩而言,這顯然是一筆利潤豐厚的大買賣,更可助左宗棠撈到更大的政治資本。此時,胡雪岩為左宗棠找到了一條籌餉的新路子:從外國商號得到一次總付的貸款。這種貸款沒有抵押,由政府擔保。擔保人是通商口岸的海關,審批人是各省巡撫。各省保證,在規定的期限內,一定會將款項加利息歸還給外商。這為左宗棠解決了大難題。

辦起事來,如果只是手拿朝廷批文,伸手向東南沿海五省要錢,肯定靠不住的。各省經歷了多年的戰爭,財政非常困難,付款不可能及時,要是先把銀子拿到手裡,讓各省慢慢去還貸,最為穩妥。

借外債打仗,在清廷來說,是破天荒第一遭,不合祖制。但國庫空虛,戰事要緊。朝廷權衡之後還是同意了。這件事的操作,左宗棠不便出面,胡雪岩當仁不讓。他早已步入洋場,跟上海灘那些洋行大佬們混得很熟,由他出面,當然是馬到成功。從這時起,胡雪岩就充當了政府借貸外債的經紀人。經手這麼一筆巨款,中間的好處不言而喻。當時上海向中國人放貸的洋人很多,給中間人的回扣頗為豐厚。

如1877年的借款,出現四種利息。匯豐銀行年息10%,左向清廷呈報時,改為月息1%。這樣,年息就變成了12%。其後,又以德商泰來洋行「包認實銀」為詞,每月加息0.25%,折合年息為15%。遇閏年,則達年息16.25%。幾種洋債利息,高的年息18%,低的年息9.75%。當時,劉坤一致書左宗棠,以為借洋款百萬,利銀至二十四萬兩之多,當為不得已而偶一為之,不可頻頻舉洋債。左宗棠冷笑,他並非「不得已」,而是有意就高不就低。

高息不但能速集巨款,滿足軍用,還能迫使各地方省份迅速協餉,否則舉借洋債的本利都要由他們償還。有洋人的鞭子在後面抽著,各省不敢拖欠,左宗棠不用求人,督撫們自會上緊。與此同時,無論是朝廷,還是各省,財政是有限的,如果支付了高息,也就是把有限的資源一下子給了左宗棠,也就沒有多餘的銀子支援李鴻章了。左宗棠利用「洋債」把朝廷有限的資源吸收到了自己這邊,李鴻章自然叫苦不迭,北洋水師第一次購買外國巡洋艦是在1879年,而大規模購置軍艦則是在1880年之後,就是這個道理。

左宗棠借英國人的銀子,還有一層意思——以夷制夷。李鴻章求和,多半要跟賠款打交道,左宗棠主戰,戰場上「以夷制夷」,先發制人,借洋款來打洋人。西征,借英國人的款來對付俄國人。英國人為什麼借款給左宗棠,就因為他對付俄國人,那時,英國人在全球範圍內遏制俄國人。為防俄國人南下地中海,英國人扶持土耳其;為防俄國人東擴至太平洋,就鼓動日本人;為防俄國人南下印度洋,他們欲與中國聯手。因此,西征借款對於英國人來說,既有商業利益,又有國家利益,而左宗棠以高息且高調方式向英國銀行借款,那是做廣告,西徵得到英國人的支持。

左宗棠在匯豐銀行貸款,銀行本身並非貸款主體,它只是債券經銷人,替中國發行國債,因此,每一筆西征借款,都以債券形式在市場上公開銷售,通過發行債券,左宗棠西征被國際社會廣泛認可,凡購買債券者,主觀上雖未必都支持西征,但客觀上,高息使他們以購買債券的方式投了西征一票,承認了中國的主權及其地緣政治空間。

左宗棠把高息作為最好外交手段,他借英國人的錢來遏制俄國人。因此,中法戰事一起,左宗棠欲如法炮製,以高息「綁架」英國銀行,跟他一起投入到戰爭中。

高息也給胡雪岩留了回扣空間。銀行發行債券,年息8%,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不算回扣,僅利差就是一筆巨大的利益。胡雪岩是獨立商人,以利潤為生命,左宗棠自己領兵打仗尚且要餉,胡為他籌餉,理應獲得與其奉獻及其效益相應的回報。可朝廷的制度安排裡沒有這一項,左宗棠只好擅自作主,讓胡雪岩高息中吃利差作為回報了。可胡雪岩萬萬沒有想到,吃利差和拿回扣,成為日後對手置他於死地的要害。

1882年1月,胡雪岩給左宗棠寫信,表示願意出資,獨力建設長江沿岸電報,他說自己為此可動用的資金在一千萬兩上,這筆巨款幾乎可以買下李鴻章過去十年辛苦創辦的全部洋務企業。最讓胡雪岩費思量的,是官場上微妙的人事格局。左宗棠與李鴻章是政治上不和,當時主管洋務的卻是李鴻章,這讓深諳官場門道的胡雪岩十分遲疑。果然,李鴻章和他的搭檔盛宣懷,在電報問題上設置了重重障礙。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西方國家建議清政府架設線路,叫外國人掌握中國的電信大權,不僅喪失利益,且危害國家安全。因此,必須建立中國自己的電報線——盛宣懷與胡雪岩不約而同都有了這個念頭。此時,左宗棠已被朝廷委派為兩江總督。在他即將赴任時,胡雪岩乘機提出:「左公可知李鴻章打算辦電報的事?左公不日將去兩江,何不也試一試?」胡雪岩接著解釋了電報的政治、經濟意義,認為如果開設電報,一定能形成源源不斷的創收新途。於是,左宗棠上奏折提出開辦電報局。李鴻章得知後十分生氣,盛宣懷卻指出,左宗棠貿然提出開辦電報局,必成眾矢之的。果然,慈禧太后對電報這個新鮮事物拿不定主意,守舊大臣群起反對,電報之事就被攪黃了。

此時,盛宣懷拉上太古洋行的鄭觀應,在李鴻章的防務區大沽北塘海口炮臺與天津之間架了一條電報線。天津的電報線架成後,李鴻章動用他的影響力,邀請了光緒的親生父親醇親王等宗室大臣到現場觀看。這些人哪裡見過這麼「爾發彼得,倏忽而至」的通信方式,不禁紛紛讚嘆不已。李鴻章於是乘勢上書,要求開設電報局和電報學堂,並保舉盛宣懷為電報局總辦。在李鴻章的強力推動下,設立電報局的計畫很快被奏准。

李鴻章和盛宣懷先抑後揚,謀定而後動,乾淨漂亮地贏得了「電報開設」這一戰役的勝利。左、胡兩人得知此消息後憾恨不已。但即便位高如左宗棠、老練如胡雪岩,這個時候也沒有意識到,盛宣懷入主電報局以後,將會給他們造成多麼沈重的打擊。

在李鴻章和盛宣懷的阻撓下,胡雪岩辦洋務的如意算盤落了空。之後,胡雪岩把自己的全部資源投入了生絲期貨。當時,英美各國開始在上海開設機械繅絲廠,這使得中國傳統手工繅絲業瀕臨崩潰。洋商為了進一步壟斷蠶絲出口市場,拚命壓低生絲價格,抬高廠絲價格,從中攫取暴利。1868年,生絲每擔市值517兩,到1875年,已下跌至285兩,再過八年更暴跌至200兩。目睹此景,胡雪岩認為商機浮現。繅絲產業蒸蒸日上,而作為原材料的生絲卻價格日跌,這是一種極其不正常的現象,據他的觀察,主要原因是華商各自為戰,被洋人控制了價格權。因此,胡雪岩決定靠自己的財力,與之一博。

胡雪岩的正面敵人就是英國的怡和洋行,此時雙方正在圍繞生絲生意的霸主地位展開著激烈的較量。胡雪岩開始介入生絲生意後,對洋行的高壓有了切膚之痛。他開始仔細尋找洋行價格控制體系的破綻。洋行控制了生絲貿易融資、國際匯兌、外銷渠道和航運保險,又有大英帝國的炮艦做後盾,似乎不可戰勝。

然而胡雪岩還是敏銳地捕捉到了洋行的死穴——難以控制生絲的生產源頭。胡雪岩決心佔據生絲源頭這一戰略制高點,一舉擊破洋行對生絲的定價權。

1880年前後,歐洲農業遭受天旱,生絲收成減產。看準時機,1882年5月,生絲出產之時,胡雪岩出手了。胡雪岩開始悄悄行動,在江浙育蠶村鎮四處採購,廣發定金,控制貨源。果然,市場上5月份生絲收成估計可達八萬包,然而「在8月份,逐漸清楚的是,收成被多估了兩萬包」。胡雪岩見絲就收,近乎瘋狂。晚清學者歐陽昱在《見聞瑣錄》中詳細記錄了這場商戰的慘烈景象:其年新絲一出,胡即派人大量收購,無一漏脫,外商想買一斤一兩而莫得,無可奈何。

到1882年夏天,他共囤積了近兩萬包生絲,佔全部貨源的近四成。為徹底控制價格,他力邀絲業同行組成生絲價格同盟,堅持高價出售,試圖一舉拿下生絲的定價權。一開始,胡氏戰略似乎奏效。西方學者斯坦利在《晚清財政》一書中記錄,1882年9月,上海一級生絲價格已高漲至17先令4便士,而在倫敦交易所的價格僅為16先令3便士。國內價格反超國際期貨價。

怡和洋行們突然發現不出更高的價錢就難以買到生絲,他們試圖各個擊破,但胡雪岩籬笆扎得很緊,稍微有些規模的絲商都被知會要遵守大家約定好的報價。怡和洋行無奈之下,只能請大清海關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出面斡旋。赫德二十八歲就執掌了大清海關,屬於典型的少年得志,但與胡雪岩比起來還稚嫩得多。他以邀請胡雪岩合夥辦絲廠為誘餌,以「市價以外,另送佣金」為條件,企圖說動胡雪岩做出價格讓步。不久,日本商家也登門求購,開出的價格是,按照當時的市價,再加八百萬兩白銀,談判後,同意加到一千萬兩白銀。形勢一片大好。然而胡雪岩拒絕了,他要更高的價格。

就在這時,「歐洲的蠶絲卻見豐收,倫敦和歐洲大陸市場能夠不顧中國的歉收」。洋行轉而尋求收購歐洲本土生絲。以致絲價大跌,幾家大型絲商破產。

胡雪岩的處境開始不妙了。要知道,維持價格控制需要高昂的成本,對加盟絲商的利益補償、高價收購生絲、提高定金比例、不菲的貨棧費用、巨大的融資成本、運輸、保險、人工全都要錢。驚人的資金佔用使得胡雪岩的現金流變得非常脆弱。早已將這一切看在眼裡的北洋派干將盛宣懷開始行動了。他正在密謀打敗胡雪岩。

左宗棠與李鴻章的矛盾天下皆知。左宗棠收復新疆,其聲望與地位達到頂峰。李鴻章發現,左宗棠之所以能為朝廷立下那麼多的功勞,都是因為胡雪岩在後面的支持,所以提出「倒左先倒胡」。1883年,中法戰爭又陰雲密佈,左宗棠再次主戰,李鴻章再度主和。李鴻章生怕大筆資金再度流入主戰派手中,致使北洋系經費來源不足,因此決定發動「倒左」攻勢。打仗打的是錢糧,欲制住左宗棠,必先廢掉左宗棠的「錢袋子」胡雪岩。當李鴻章得知胡雪岩要耗巨資打生絲大戰,而左宗棠又不在兩江的消息後,就與盛宣懷籌劃置胡雪岩於死地。

清末大北電報公司上海站電報間內,電報員正在忙著工作。該公司是丹麥、挪威、英國、俄國等國資本在中國設立的電信機構,成立於1870年,出資的是外國人,基層員工大部分都是中國人。10年 後,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家電報局——天津電報局始告成立。

胡雪岩絲毫沒想到,自己已經落入李鴻章和盛宣懷的陷阱。胡雪岩與各地分號聯繫收購事宜,處處都需通過方便快捷的電報。由於盛宣懷掌握著電報局,利用對電報的監控,胡雪岩買進賣出的情況被控制了電報網路的盛宣懷完全一手掌握。他頻頻發出電報,指揮屬下對胡雪岩的蠶絲生意進行阻擊,並利用私人關係致電各外國商行,請他們暫時不要購買胡雪岩的蠶絲。當胡雪岩的大筆流動資金積壓在蠶絲上時,正好趕上要支付軍費,財政狀況頓時變得捉襟見肘。

恰好這個時候,胡雪岩向匯豐銀行所借的一筆款項到期,需要償還本息共八十萬兩。和往常一樣,這筆錢本不是胡雪岩私人所用,而是由他做中間人向外國銀行所借,還款時也由他出面為國家先行墊付,再由各地財政補上。若在平時,這八十萬兩銀子根本不在胡雪岩眼裡,隨手就墊上了,無奈此時青黃不接,他只好眼巴巴盼著上海道協餉能盡快到賬。盛宣懷手握電報資源,對胡雪岩的財務狀況瞭解得一清二楚。他敏銳地意識到,時機到了!於是他親自到上海,利用李鴻章的官威使上海道臺邵友濂答應,將這筆協餉往後拖二十天。

胡雪岩等不來這筆救急錢,匯豐銀行又在盛宣懷的鼓動下,開始催款了。按理說,八十萬兩銀子對胡雪岩來說也不是大錢,可因為和洋人叫板,胡雪岩已經得罪了洋行以及整個買辦集團。當時號稱「洞庭山幫」的買辦領袖席正甫,正為匯豐銀行工作。在他的策動下,整個上海灘竟沒有一個人借胡雪岩銀子。無奈之下,胡雪岩只好從自己的私產阜康銀行裡抽出八十萬兩,先還了匯豐銀行。通過電報,胡雪岩的每筆調款活動都逃不過盛宣懷的眼睛。當胡雪岩支付完貸款,阜康銀行庫內正好缺乏現銀。一方面,他托相熟豪紳大商到阜康銀行提款擠兌;另一方面他又通過電報,以上海為中心,在各地散佈「胡雪岩蠶絲生意大賠,阜康銀行已面臨倒閉」 的謠言。一時間,取款的人踏破了阜康銀行的門檻。

眼看擠兌風潮即將形成,胡雪岩急忙趕往上海催辦協餉,同時還向北京發電報,懇求坐鎮軍機的左宗棠援手相助。邵友濂得到風聲躲出去了,而胡雪岩發出的求援電報卻被盛宣懷嚴令扣下。適逢中法開戰和世界經濟危機爆發,時局動盪,胡雪岩拆東牆補西牆的資金週轉失靈。擠兌風潮愈演愈烈,胡雪岩只好把自己的地契和房產都抵押出去,同時廉價賣掉積存的蠶絲,希望能渡過難關。無奈大勢已去,阜康銀行轟然倒閉。胡雪岩這時才得知,幕後黑手竟是盛宣懷。

正當胡雪岩的「阜康集團」轟然倒塌時,1885年初,左宗棠的楚軍在西南邊陲獲得「鎮南關大捷」。李鴻章卻罕見地在世界外交史上搞出一個特例,以致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簽訂了一個有利於法國的《中法新約》。左宗棠辛苦取得的勝利,竟被李鴻章送給了法國人,他憤恨地說:「對中國而言,十個法國將軍,也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

1885年9月,左宗棠在福州北門黃華館欽差行轅任上病故。這時,李鴻章又上了一道足以置胡雪岩於死地的奏折——奏折中聲稱,胡雪岩向洋鬼子借高利貸,吃了朝廷的回扣。慈禧太后勃然大怒,下令一查到底,胡雪岩被抄家、革職。從此,北洋、淮軍系壓倒了湘軍,李鴻章和盛宣懷控制了大清帝國的主要財政資源。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