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5年12月06日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把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一籃子貨幣,人民幣將與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並列成為國際儲備貨幣。此舉被認為是對中國貨幣國際化努力的認可。
從2016年10月1日起,人民幣擁有10.92℅的權重,超過日元和英鎊,成為排在美元歐元之後的第三大貨幣。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人民幣成為實質意義上的國際儲備貨幣。法新社的評論認為,短期而言,IMF的決定並無立即的效應,更多的是一種象徵意義。當然,象徵意義不小,這是I MF35年以來首次納入一種新貨幣作為國際儲備貨幣。
人民幣國際化的應有之義就是人民幣的自由兌換,人民幣至今不能自由兌換,中國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表示,人民幣在實現可自由兌換前,中國將繼續對人民幣實施有管理的浮動機制,也就是說人民幣並不是一種自由貨幣。按照北京的計畫,人民幣預期在2020年可實現自由兌換。
一些專家指出,與其他國際儲備貨幣發行國家相比,人民幣並不符合「可自由使用」的標準,中國在個人自由、法治,信心自由等方面更無法企及。有些分析人士由此認為,IMF的決定更多是基於政治考量,因為把人民幣納入國際貨幣「精英籃子」,有助於催化中國的市場自由化,使得北京的改革派利用必須兌現國際承諾的理由在經濟和金融方面作出更加深層的改革,迫使既得利益集團就範。
道理很簡單,人民幣要成為真正的全球儲備貨幣,中國必須建立市場化的匯率機制,深化金融改革,經濟穩健發展,才能使得各國銀行和投資者有足夠信心,增持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據此,IMF的決定在於鼓勵中國進行更大力度的經濟改革。
人民幣納入SDR是否意味著承擔更大的改革壓力。經濟學者溫可堅認為,人民幣加入SDR,等於主動讓渡了部分貨幣政策的自主權,在貨幣政策選項上,必須和國際社會展開有質量的信息溝通,要贏得國際社會的認同,從中長期而言,這恰恰是人民幣加入SDR的價值所在。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唐風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