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萬億:400億 中信證券錯的太離譜?(圖)


中信證券被爆半年內累計虛增互換業務規模高達1.06萬億元。(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5年11月26日訊】(看中國記者文琮東綜合報導)中國大陸最大的證券公司中信證券經歷高層變動後,被中國證券業協會公告稱半年內累計虛增互換業務規模高達1.06萬億元,並對此進行調查。儘管中信證券發表聲明系公司系統錯誤,但有評論分析認為,虛增業務規模或是為遮掩資金的真實去向。

11月17日,中信證券發布公告稱,董事長王東明因年齡原因退休。同日,中信證券高層人事發生變動中信集團董事長常振明出任中信證券中共黨委書記,中信集團總經理助理、董事會辦公室主任張佑君擔任黨委副書記。

11月18日,中國證券業協會官網稱,張佑君將出任中信證券董事長。

中信證券被指虛增業務規模

11月24日,中國證券協會發布公告稱,2015年4月至9月,中信證券累計虛增互換業務規模達1.06萬億元(包括新增規模和終止規模)。對此中國證券協會表示正在進一步調查核實,如有違規情況將採取相應措施。

對此,中信證券在11月25日聲稱,因該公司系統升級造成對外報送個別信息出現錯誤,主要涉及2015年4月至9月互換業務新增規模和終止規模的數據錯誤。發現錯誤後,並於11月初進行數據更正。目前,中信證券互換業務規模不超過400億元。

大陸《財新網》11月24日報導引述一熟悉收益互換的市場人士的評論,虛增業務規模可能是用以掩蓋資金真實去向。因融資融券額度有上限,券商可與投資者利用收益變現和固定利率進行現金流互換,這種方法非常隱蔽,不涉及股票交割,虛增的資金可能用作其它用途,可更靈活運用資金。

互換業務是指根據協議約定,客戶與證券公司在未來某一期限內將特定股票收益變現與固定利率進行現金交換,是一種權益衍生工具交易形式。互換業務包括固定利率和股票收益互換、股票收益和固定利率互換、股票收益和股票收益互換三種類型。

此外,互換業務還具有信用交易特點,客戶只需提供一定比例保證金,具有槓桿效果,比例可達3倍至5倍。

該市場人士認為,如果槓桿能夠增加到3倍至5倍,中信證券虛增互換業務的資金量是可以達到的。

中信證券虛增互換業務規模時間是在今年4月至9月期間,正是大陸A股股災和政府救市的關鍵時間點。

中信證券深涉「經濟政變」

因涉嫌違法證券交易,自8月25日至今,劉雲山之子劉樂飛擔任執行董事、副董事長的中信證券已有半數高管遭到警方調查。

大陸《時代週報》9月8日報導引述深圳某券商高層披露,作為大陸股災救市的主力,從中信證券救市時買入股票的情況來看,也確有內幕交易嫌疑。做空A股一般通過同時操作現貨和期貨來實現。一北京不願署名的私募人士透露,因QFII和或剛通規模有限,境外資金可通過地下錢莊和貿易方式兩大途徑進入A股,並靠大手筆買賣做空股市。

另有數名基金、證券人士認為,如果中信證券與境外基金有關係,很有可能是通過私人關係泄露市場交易信息,讓境外基金獲利。

香港《東方日報》9月18日報導,現任中信證券董事長王東明即將退休,劉樂飛原本很有機會接任其董事長一職。中信證券半數高管遭警方調查,外界指其背後有政治鬥爭陰影。劉雲山之子劉樂飛擔任中信證券副董事長,中共第五代領導人劍指何處,似乎不言而喻。

香港《東網》9月24日發表署名馮海聞評論文章稱,中信證券作為國有控股第一大證券公司,在大陸股災時大發國難財,對中共當局來說無疑是一場「經濟政變」。

海外博聞社10月15日引述中共公安部消息稱,時任中國證監會主席助理張育軍向中信證券透露政府救市的決策內幕,後者藉機進行內幕交易,獲利甚豐。中信證券高管向境外機構泄露內幕,一起洗劫大陸股市,這是7月股災的原因之一。因此,張育軍、程博明和多名中信證券高管有可能會被以「經濟間諜」罪名處置。

海外媒體明鏡10月19日出版的《經濟政變》披露,大陸股災罪魁禍首並非來自境外公司,而是與習近平對立的「紅二代」所領導的中信證券。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的證券公司,中信證券曾被視為券商救市的主力。在這場股災中,習近平發現了股災中與其最過不去的就是掌管中信證券的「紅二代」。他們擔心高層被大規模洗牌後失去決策權,就無法利用中信證券的招牌圈錢。

香港雜誌《爭鳴》10月號披露,劉樂飛已遭內控,並交出私人持有護照、出入境工作護照及假名、代名證件。在規定時間內去有關部門報導,接受調查並配合相關工作。未經中共中紀委、中組部和公安部三個部門共同批准,無論因公因私理由都不能出境。

本文留言

作者文琮東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