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背圖》預言了「習馬會」
「習馬會」是古代預言智慧的又一次應驗
歷史性的「習馬會」(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5年11月10日訊】歷史性的「習馬會」有如一束陽光衝破陰雲,於2015年11月7日在新加坡登場了。有詩為證:
坎離相剋見天倪
天使斯人彌殺機
不信奇才產吳越
重洋從此戢兵師
這詩不是我寫的,是1350多年前中國唐代預言家寫的。根據《Modern China and the World in Ancient Prophecis(中國古代預言中的中國與世界)》(by Goomoo Xu, Authorhouse, 2010)一書,上述預言詩是唐代專業預言書《推背圖》第57個預言。它是關於台海和平的預言。相信在感受此時此刻在發生著的事件的人們,也未必能如此生動地,簡明而又百分之百吻合地描述事件的重大意義。
1949年中國內戰結束後,形成了毛澤東領導的共產黨統治大陸,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統治臺灣的,大陸和臺灣政治上相互敵對的局面。蔣介石一度誓言「要反攻大陸」,毛澤東也誓言「一定要解放臺灣!」。可見臺灣海峽兩岸當時的戰雲密佈的情形是多麼濃重。那水(坎)火(離)不容(相剋)的情形的確使得人們擔心這樣的尖銳矛盾,非一戰不可解決。
然而,當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和臺灣領導人馬英九的手握在一起那一刻,有如一陣颶風,吹散了戰雲,為和平陽光讓路。它宣告了台海敵對戰雲的消散(見天倪)。原來預言中的「斯人」就是習近平和馬英九。他們擔負著上天賦予的使命來開啟永遠終止海峽兩岸兄弟相殘的悲劇(彌殺機)的新紀元。古代預言家不相信有「奇才」人物會出現能把臺灣變成像宋朝初期的吳越國一樣永遠獨立於宋朝。暗示台獨沒有機會,台海遲早會統一。統一是後話。至少「習馬會」讓人們看到了「重洋(可指臺灣海峽)從此戢(ji,收兵罷戰)兵師」的美好和平前景。
一提到預言,總會有人以所謂的‘迷信’卑之。其實這樣的人連什麼是迷信也不知道。因為不懂得迷信與預言的區別。「預言學」也與「有神論」還是「無神論」不是一回事,而與科學有相似之處。科學強調的是假設的驗證,而預言有一套獨特的理論與方法論,所預測的事件一定會發生,有未來可驗證性。否則預言就不成立了。預言學也就無立足的根基了。在我們還沒有解開預言學之謎時,我們沒有理由去否定白紙黑字所記錄的事實。你可以無限地質疑:「預言怎麼可能?」但你無權用你的「無知」去否定預言學。對「預言學」的態度,反應的是文化的包容性。有包容性的文化才是繁榮的文化。這一點英國是個好榜樣。1997年7月1日,BBC1在全程轉播香港回歸中國的交接儀式時,最後一幕是英國派住香港的前總督彭定康和查爾斯王子登上了BRITANNIA 號皇家輪船後,BRITANNIA號徐徐離開維多利亞港口時,已焰火滿天。這時BBC1著名主持人垂沃麥克當納德(Trevor Mcdonald)以中國古代預言作為結束語。他說到:「這情景正應驗了七百年前中國一位預言家的預言:‘當一隻大船離開此港時,天空將開滿花。’」轉播結束。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在全世界面前,在如此莊重的場合引用預言來為所預言之事作結束語。反應了英國對中國文化的深度瞭解,對文化的尊重,更重要的是敢為天下先的傳承文化的魄力。能把文化價值恰當體現出來。
本文開頭所提到的預言詩已存在1350多年了。現在的問題是,先不說普通人,那些視古代預言為迷信的媒體人,如果你們知道這個預言,敢不敢在轉播「習馬會」握手那一刻引用上述古人的預言?如果敢,就能把古人的預言智慧與文化價值在千載難逢的恰當時機,像英國那樣使其體現出來。如果不敢,你們的做法,後人也會效仿。你們的話一出口就會被歷史淹沒了,因為你們說的無論對與錯,後人都沒有習慣提起你們的話,也不懂得對祖先智慧的尊重。那就更無文化價值可言了。如果是那樣,你的自我標榜的豐富文化再豐富也比英國缺少了一塊。更缺的是對文化的懂行和傳承先賢智慧的勇氣。如果連自己先賢所創造的無與倫比的智慧文化都不瞭解或者像太監一樣不敢直起腰來傳承,只等洋人站出來說‘中華文化真是智慧的文化’,說明還不如外國人對中國古典文化瞭解的多和尊重呢。那麼,「我們有五千年的文化」這樣的話還好意思說嗎?氣憤之語不可當真。但如果繼續有人拿華夏祖先的智慧遺產之寶貝當迷信,那些能直起腰來的華夏兒女,在事實面前就不要繼續沉默了。對那些把中華文化閹割得不像樣子的人,該說點什麼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