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絕了!李時珍這樣為皇妃動手術(圖)

大明嘉靖年間,世宗皇帝的寵妃張娘娘忽然覺得下身疼痛,時值炎炎夏日,週身畏寒發熱。皇帝急招太醫進宮為皇妃診治。太醫院的太醫一聽說要為皇妃治病,一個個心裏急得像貓抓。為什麼呢?因為醫生給人治病,講的是望、聞、問、切,可那時有身份有地位人家的女眷,都講究個「金屋藏嬌」,除了自己的親人,任何男子連看一眼都是犯忌的,更何況是皇妃呢?在這之前,凡是王公大臣的女眷生病,只聽來人訴說病情,太醫就開方用藥。今日萬歲爺宣太醫入宮,看來皇妃是病得不輕了。

當時的太醫院判李鶴年只得硬著頭皮進宮,世宗讓一名貼身宮女代訴了皇妃的病情。經李鶴年仔細詢問,斷定皇妃患的是會陰生癰之症。此時癰毒初生,尚未化膿,就擬出「荊防敗毒散」一方內服,再貼一張膏藥,內外兼治,為的是促進臃腫早日消散。

用藥以後,皇妃發熱惡寒的症狀雖然消失,可下身的腫痛反而加重了。李鶴年又開一劑「仙方活命飲」,仍不見效。看來,除了用小刀切開膿皰,將膿液迅速排出之外,別無良法了。可是,這太醫連皇妃的面都不能見,又怎能在她那個隱私之處開刀?李鶴年只好擬出「代刀散」一方。皂角刺、炒黃芪各一兩,生甘草、明乳香各五錢,共研為末,每服三錢,陳酒送服。然後將藥方交付御藥房,配製藥料。

在一般情況下,服下代刀散,癰疽不破即潰。哪知這皇妃平日膏梁多用,故難以破潰。這個金枝玉葉的皇妃娘娘,被折磨得坐也不是,睡也不是,一天到晚哭哭啼啼,以淚洗面。世宗皇帝龍心不安,責備太醫無能,還撤了李鶴年太醫院院判的官職。

這一天,分封在湖北蘄州的富順王朱瞻崗,聽說聖上正為皇妃的病痛而擔憂,便立即帶了李時珍進京面聖。並對世宗皇帝說:「啟奏陛下,要醫治娘娘的病,非蘄州李時珍不可!」

世宗皇帝問:「御侄呀!這李時珍果是國手嗎?」

富順王說:「李時珍雖非國手,卻勝似國手。我兒去年得一奇疾,御醫國手久治不癒,還不是李時珍藥到病除?如今皇妃娘娘患有隱疾,他一定能夠妙手回春。」

世宗皇帝聽了富順王這番話後大喜,立即讓李時珍進宮,為皇妃治病。

李時珍先詢問了皇妃的病情,然後又去拜訪曾為她治過病的各位太醫,知道李鶴年等人為皇妃所用的藥方十分精確,並無一絲差錯。他心中暗自思忖:「看來這皇妃的癰毒已經很深,如不用利刀割破,迅速排膿,恐一時難以奏效。可眼下這皇妃連面都不能見,如何割治?更何況又是生在那個隱私之處?」李時珍很是為難。

夜深了,李時珍為了皇妃的病,怎麼也睡不著。乾脆他披衣起床,打開房門,到院子裡去吹吹風。恰好院中不知誰放了一張太師椅,他便隨意往椅上坐去。這一坐,只覺下面有個硬物頂住了會陰穴。順手摸去,原來是一把扇子。此時李時珍忽然靈機一動,高興地叫了起來「「有辦法了!有辦法了!」

天亮後,李時珍立即叫人迅速備制一把半寸多長的小刀,兩端均要十分鋒利。次日一早,李時珍帶著一條長帶來到了皇妃的寢宮門外,吩咐皇妃的貼身宮女用這條帶子去量皇妃的身長,還交代務必要從頭頂量到足底,度量務必準確,並在一端做了記號。宮女接過帶子,將皇妃的長度仔細量過之後,把帶子交給了李時珍。

李時珍將長帶拿回,按照人體繪畫的技法,用「立七坐五平三半」的方法計算後得出,從頭頂至臀髖為身高的一半;從髖至膝為兩個頭的長度。再從身後計算,從足跟底部至腘窩內的委中穴,為一個半頭的長度。如果將皇妃身高的尺寸分成十四段正好是最下三段的長度。李時按照計算出來的尺寸,讓宮廷裡的工匠做了一把交椅,椅沿一定要與皇妃的兩腘窩的委中穴相平,既不能多一分,也不能少一分,椅面上還要設一道五寸高的圍子,圍沿的高度至腳底部,正好為一個半頭的高度,並且在椅沿的前方,刻出左右兩道印記。然後叫人從御廚裡取來十斤白麵粉,鋪在椅子上。由於四周有椅沿擋住,麵粉不能外溢。李時珍將麵粉撫平,叫人將交椅抬進宮去,並吩咐宮女,讓皇妃脫去下身衣褲,兩腘窩之內的委中穴一定要挨著椅沿上的兩道印記,切切不可偏離半分,然後讓皇妃輕輕地坐下去。坐過之後,再慢慢起身,不可挪動,然後再把椅子小心地抬出來。宮女們點點頭,立即進入寢宮,按李時珍的吩咐辦事。

這皇妃自生病以來,從沒舒舒服服地坐過一刻。今日見宮女們抬進一把特製的交椅,椅上還鋪有柔軟清涼的麵粉,也就毫無顧忌地按照吩咐去辦。她脫了下衣,坐了下去。覺得麵粉十分涼爽宜人,疼痛也減輕了許多,不免十分高興。坐過之後,宮女們把椅子抬出來。李時珍朝麵粉的印模一看,就知正中那塊凹陷之處,正是皇妃所患臃腫的大小與高度。於是他讓眾人迴避,取出那把半寸小刀,一頭向上,一頭插入這塊凹陷正中的椅板上,並倒出麵粉,重新鋪平,將刀鋒隱沒在白面之中。這時他再讓宮女們將椅子抬進去,依舊要皇妃像上次一樣,脫了下衣,讓委中穴挨著椅前的兩道印記,往椅上坐。

皇妃果然依照宮女的安排,往椅上坐去。剛一落座,就「哎呀!」一聲,彈了起來,口中大叫「痛死我了!」此時,只見臃腫已破,膿血淋漓,玷污了椅上潔白的麵粉。宮女們見狀,嚇得魂都沒了,急忙扶住皇妃,端水的端水、捧茶的捧茶、擦的擦、洗的洗、抹的抹、一個個手忙腳亂。忙活不到半個時辰,皇妃痛定腫消,如釋重負,吁了口氣說:「真是長痛不如短痛,這癰毒敗膿總算排出了!不知是哪位太醫想出這條妙計?」宮女答到:「蘄州李時珍」。

李時珍見皇妃的臃腫已破,膿血已出,便擬十全大補湯配黃芪加金銀花與服,調理數日,傷口癒合。

皇妃的癰疽痊癒後,世宗皇帝十分高興,就封李時珍為太醫院判。從此李時珍才有機會查閱皇宮裡的大量醫書,為他後來撰寫《本草綱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