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愁」緒貫穿 事跡名揚四海(圖)


張繼因為思鄉情感滿懷,舉筆寫下膾炙人口的七言絕句〈楓橋夜泊〉。(圖片來源:Unsplash)

中唐詩人張繼因為遭逢安史之亂,而與眾位文人前往蘇州、杭州一代避難,流寓於蘇州城外的寒山寺時,因為思鄉情感滿懷,舉筆寫下膾炙人口的七言絕句〈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寒山

詩中的「寒山寺」,最初名稱為「妙利普明塔院」,建立於佛教盛行的六朝梁武帝時期(502年─519年)。據說天臺宗創辦人智顗大師的弟子晉明禪師(534年─616年)圓寂後,埋葬於楓橋,因此特建靈塔紀念他。妙利普明塔院之名,即因此得來。據說在唐貞觀年間,知名的浙江詩僧寒山曾在此居住,遂更名為寒山寺。「寒山寺」另有一則流傳久遠的民間傳說,描述了唐朝兩位著名的詩僧,寒山與拾得之間的深厚友誼。

和合二仙──寒山與拾得

相傳貞觀年間,有兩位年輕人名叫寒山、拾得,他們自幼感情甚好。長大後,寒山的父母為寒山訂定了一門親事。可惜,那位姑娘早與拾得互有愛意。當寒山知道這件事情後,思緒複雜,心情難熬。在苦思痛想了幾天之後,他決定成全拾得與那位姑娘,毅然決然前往蘇州出家修行。

總與寒山保持聯繫的拾得,在幾日見不到好友的情形下,徒步走到寒山家,看見寒山的家門上有一封寒山留給他的信件。拾得終於得知了實情,他獲得了寒山的無限祝福。這下,換拾得飽嘗煎熬。深覺對不起寒山的拾得,離開了心愛的姑娘,前往蘇州尋找寒山,與他一同出家修行。

拾得在前往蘇州的路途上,雙手摘下令他一掃鬱悶的美麗夏荷,並攜帶於身,討個吉利。當拾得到達蘇州,終於見到多日不見的好友,他開心得無法言喻。寒山見到拾得,亦欣喜交加地手持素齋的篦盒相迎。「妙利普明塔院」則因有寒山拾得的居住,名聲廣播,後更名為「寒山寺」。

民間亦傳言寒山為文殊菩薩的化身,拾得為普賢菩薩的化身。清朝雍正年間,寒山被冊封為「妙覺普渡和聖寒山大士」(簡稱和聖),拾得則被封為「妙覺普渡合聖拾得大士」(簡稱合聖)。由於寒山、拾得友愛融洽,「和合二仙」因此有著「情深義重」與「和平」的象徵。民間的「和合二仙」多以童子的樣態呈現。民間另有一傳說,「和合二仙」為了點化迷塵中的世人,而化為寒山、拾得降臨人間。

「和合二仙」已讓寒山寺廣為人知,張繼的〈楓橋夜泊〉更讓寒山寺名揚四海,成為遊客爭相到訪的名勝古蹟。詩中的絕妙好詞在受人讚揚之外,亦衍生對於詩中語意的闡述及探究。

記得年幼時曾背誦過這首充溢著離愁幽思的詩作,只是因為當時年紀小,無法真正理解其中意涵,只覺能夠背讀出古人的詩詞,可以加諸幾分得意與光彩。

楓橋夜泊──動靜景顯愁者之思

〈楓橋夜泊〉主要的語意為:月亮西落,烏鴉不停地啼叫,嚴寒的冷霜漫佈滿天。江邊的楓樹,漁船的燈火與不能成眠的我相對發愁。姑蘇城外的那座寒山寺,在夜半時際敲響的鐘聲,正一聲又一聲地傳到我搭乘的漁舟上。

短短四句,卻描摹出多幅圖景。在「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這兩句中,雖然點名季節為秋季,同時對於畫面的想像,不免以陰暗的色系為背景主調,但仍因為「月」、「霜」兩字,而令畫面稍顯光亮及盡顯「冷」色調。即使實景為月落,卻能夠在白霜瀰漫的迷茫景色下,見到了烏鴉的「烏」。在江邊波上,雖然沒有白日光照下的波光粼粼,卻因為「暖」色調的「楓」與「火」字,而在畫面間點綴上了艷紅之彩,與前句被突顯出來的「白」,各自襯托著該句。

在各句各圖像中,還顯見「動」與「靜」的截然不同。張繼以「落」、「啼」、「滿」、「鐘聲」、「到」等字眼,拼構出動態畫面:「月兒‘緩落’、烏鴉‘張著嘴’地聒噪啼叫,水氣逐漸‘結霜’且‘填布’了整片天」、「江邊楓樹的‘靜立’與因江波而‘搖晃’的漁火」,以及「‘幽靜矗立’在城外的寒山寺」、「寺中因‘敲鐘’所發出來的聲響,正聲聲‘傳往’漁船那兒」。

在這些動靜兩相並、兩相襯的即景裡,亦嵌有看得到的聲響。然而,聲響又分有「外在環境」與「內在心緒」。例如,「月落烏啼霜滿天」,以烏鴉的喧鬧,劃破了月落之夜的寧靜;「江楓漁火對愁眠」,在刻劃愁者無法入眠的情況時,隱然揭顯導致他無法安然靜處的內在喧鬧,這是一種過度鼓譟與沸騰的念想感懷;「夜半鐘聲到客船」,則以實質存在卻又現無形的聲聲鐘響,敲扣著遙念家鄉的愁者之心。

在這些乘坐漁舟離鄉漂泊的過程與刻劃周遭景致的清悽形態中,隱伏在筆墨之後的,無非是缺乏附屬、無依無靠的幽幽心境。然而,幸得猶有文字勾勒動感、聲響與色彩,在通篇「愁」字貫穿之下,另有可探可究之處。

在細究字意或組構文字能夠織繪出的圖景之外,歷代文人對於詩的句意頗有爭議,因而各有論辯記述。例如,「霜滿天」、「江楓」、「夜半鐘聲」等。這些文獻論述,添加了詩的光彩。

〈楓橋夜泊〉詩碑的千年傳說

野史還有一則關於〈楓橋夜泊〉詩碑的千年傳說,與唐武宗的詛咒有關。話說,喜愛〈楓橋夜泊〉的唐武宗因為迷信長生之術,他在賓天的前一個月,敕令石匠鑿刻〈楓橋夜泊〉的詩碑。唐武宗還揚言自己升天時,會將詩碑一起帶走。他臨終時還頒布遺旨:詩碑只有朕可觀賞,後人不可同享,若有亂臣賊子擅自刻詩碑,必遭天譴,死於非命!

雖然後人撰文闡述詩碑詛咒只是一種心理暗示,所謂最早的刻碑者北宋王珪,以及後世的刻碑者清末樸學大師俞樾、碑刻大師錢榮初與國民黨元老張繼都是死於非命之說,並不屬實。但坊間輿論紛紛,傳說就更顯詭譎奇異。

雖然張繼並非詩詞名家,留存的作品不多,但因〈楓橋夜泊〉而名貫古今。歷代的詩詞選集,絕對不會缺漏此詩。〈楓橋夜泊〉、寒山寺與「和合二仙」還名揚東瀛,據說日本天皇裕仁十分喜愛這首詩,而此詩還被收錄於日本的小學課本中。

俞樾亦於《新修寒山寺記》道:「寒山寺以懿孫一詩,其名獨膾炙於中國,抑且傳誦於東瀛。余寓吳久,凡日本文墨之士,咸造廬來見,見則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國三尺之童,無不能誦是詩者。」

雖然現今交通發達,難有失眠佇立漁舟,與江邊景物對望發愁,聆聽響徹寧靜夜空的鐘聲,呈現悽涼的畫面。但我們依舊可以細細品酌字詞,拼織景致,領略思鄉愁苦。還可以閱讀伏覆於詩詞之外的人物事跡、傳說故事,增加知識背景,探得額外的生活趣味。

 

附註:

根據任國征〈「江楓」是什麼意思?〉一文,可知關於〈楓橋夜泊〉中,極具爭議的「江楓」,目前有五種能自圓其說的解釋:

一、水邊的楓樹。(出自馬茂元《唐詩選》一書)

二、江邊的楓樹。(出自王啟興《唐詩三百首評注》一書,與徐有富〈重讀〈楓橋夜泊〉〉一文)

三、松江(吳淞江)邊的楓樹。(出自曾景忠《張繼〈楓橋夜泊〉詩》一文)

四、江橋和楓橋。(出自唐先田〈蘇州三趣〉一文)

五、江村橋和楓橋。(出自金紅〈「江楓」意境新說〉一文)

此文,作者暫且採用第二種說法,亦為多數研究者所使用的說法。

本文留言

作者乙欣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