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129歲誕辰紀念日追憶(組圖)


蔣介石畢生力阻馬列共產主義禍亂中華,捍衛保護中華傳統文化。(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5年10月31日訊】今年的10月31日是中華民國先總統蔣介石129歲誕辰紀念日,他繼承創建民國的孫中山遺志,畢生堅持三民主義。蔣介石畢生力阻馬列共產主義禍亂中華,捍衛保護中華傳統文化,保衛中華道統,保全中華民國國體。

蔣中正,字介石,浙江省奉化縣溪口鎮人,出生於1887年10月31日,逝於1975年4月5日,享壽89歲。

他19歲出國留學,進入日本軍事學校就讀,在革命先進陳英士的支持下,加入同盟會,並有幸與國父孫中山見面,孫最終將革命希望寄託於蔣,並交付其建軍重任,蔣中正此後擔任黃埔軍官學校校長一職,這也成為蔣發揮軍事長才及崛起政壇的重要基礎。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後,蔣中正率領黃埔健兒二次東征全殲陳炯明叛軍。1926年7月6日,蔣中正當選為國民黨「常務委員會主席」,這是繼孫中山後,首位真正全面繼承其地位的黨、政、軍最高領袖。1926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誓師北伐,蔣中正就任總司令,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在東北通電東北易幟,宣布效忠南京中央政府。至此,蔣中正總司令統帥國民革命軍終於完成了北伐統一中國的大業。

國民黨對日抗8年 中國躋身世界四強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河北宛平縣盧溝橋製造一起日軍失蹤事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蔣中正在廬山與各界賢達舉行談話會,認為此事件不僅關係中國存亡,且將系人類禍福,因此他嚴正宣示「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中國雖弱,可能面臨亡國滅種危難,遂奮起抗戰,揭開了中華民族8年全面浴血抗戰的序幕。

面對擁有強大陸海空作戰力量的日軍,蔣知己知彼,訂定持久抗戰、苦撐待變、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取時間之以弱擊強戰略。1938年11月10日蔣在日記內寫到:「制倭之道,在我,以毅力與信心堅持到底,即堅忍不拔之志,取得最後勝利;在外,則望英美聯合,激起國際干涉,使敵獨霸東亞與克服中國之野心喪失是也。」

1942年1月1日,中、英、美、蘇等26國在華盛頓簽訂反侵略宣言,結為同盟國。蔣中正領導中國軍民獨立抗戰的表現,獲得同盟國認同,推舉其任中國戰區最高統帥。

1945年6月,蔣中正代表中華民國政府簽署《聯合國憲章》,中華民國政府與美、蘇、英、法成為聯合國5大常任理事國。7月26日,中國再與美、蘇、英等列強共同發表波茨坦宣言。蔣中正與羅斯福、邱吉爾和斯大林並列,成為世界反法西斯四大領袖,聲望如日中天。

1945年8月,蔣中正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終於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8年對日抗戰國軍發動了大型會戰22次,像臺兒莊這樣的重要戰役1,127次,國軍206位將軍壯烈殉國(其中包括8名上將),陸軍傷亡321萬多名官兵,海軍艦艇全部打光,空軍4,321名飛行員犧牲,2,468架戰機被擊落。

中共竊國 國民政府搬遷至臺灣


蔣於1950年3月1日在臺灣臺北復行總統職權,決以臺灣為民族復興及反共復國之基地。(網路圖片)

中共竊據中國大陸,以蔣中正為首的國民政府只好搬遷到至臺灣。以臺灣、澎湖、金門、馬祖為反攻復國的根據地,團結海內外愛好自由人士,從事反共抗俄的艱苦奮鬥,使民主復興基地臺灣,成為世界民主自由的燈塔。

1949年國軍在金門古寧頭及舟山登步島兩場戰役獲勝,暫時遏止了共軍的攻勢。臺灣作為政府遷臺後的首要施政重點,蔣中正著手進行縣市議員與縣市長之民選。同時,他也每次選舉必然與夫人一同前往投票所投票,並接見當選之民選縣市首長或議長。

1957年,蔣中正首度提出臺灣觀光建設之建議,包括整理風景區環境、修建旅館、改善交通、推行不二價運動等,同時注意各地環境衛生,以吸引外籍旅客及僑民來臺觀光。

文教方面,政府遷臺初期,蔣有感於臺北文教設施缺乏,並為推動民生主義文化建設,指示教育部長張其昀規劃設立「南海學園」,內有歷史博物館、藝術教育館、科學教育館、中央圖書館、教育資料館、教育廣播電臺等社教機構。


1975年4月5日清明節午夜11時50分,蔣介石病逝臺北士林官邸遺體遺志國父紀念館供民眾瞻仰。(網路圖片)

蔣中正畢生奉獻中華,為護衛中華民族嘔心瀝血。1975年4月5日,蔣中正因突發性心臟病於臺北士林官邸逝世。他一生遵照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遺志,為實現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奮鬥,長期對抗共產勢力,為自由民主奮鬥不遺餘力。為了紀念他的貢獻,中華民國政府明令公布:每年的10月31日為「蔣公誕辰紀念日」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