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滅絕研究與宿命通所見驚人相似(組圖)


小行星撞擊地球模擬。(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科學家關於恐龍滅絕的最新研究結果認為,它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及其引發火山噴發的雙重因素造成。這一推斷和民間的宿命通功能所見非常類似。

據澳大利亞《悉尼晨鋒報》(Sydney Morning Herald)10月2日報導,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教授保羅·瑞尼(Paul Renne)認為,在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時代(Cretaceous Period),地球受小行星撞擊之後發生全球性的大規模火山噴發,這兩種因素共同造成恐龍的滅絕以及地球70%物種的毀滅。

小行星撞擊導致大規模火山噴發

長期以來,科學界普遍接受的觀點是,單一因素造成白堊紀時期的生物大滅絕。有人認為,其原因是山一樣大的物體撞擊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之間的尤卡坦半島(Yucatan Peninsula),形成180公里直徑隕石坑;而有人堅持在同一時期全球火山大噴發造成恐龍滅絕的觀點,尤其舉出印度火山的例子,當時那裡噴出大約面積為150萬平方公里的熔岩,之後經過地質侵蝕而形成今天所見的德干暗色岩(Deccan Traps)。


美國航空航天局用雷達探測尤卡坦半島的直徑180公里隕石坑。(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科技網站Gizmodo10月1日報導說,對於這些觀點,瑞尼分析:「白堊紀大滅絕的時間出現火山噴發速率和熔岩流程度的顯著變化,以前人們已經發現它們之間有聯繫的證據,但是一直沒有將它們真正的聯繫起來。」而瑞尼的研究小組將這兩個事件合在一起考慮。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在10月1日發布的消息中援引瑞尼的看法:「基本不可能將當時的大氣事件歸於一個原因,因為它們是同時發生的。」而且,瑞尼提出小行星的撞擊造成火山爆發,繼而長期改變大氣化學成分。塵土和有毒氣體籠罩地球,氣候產生劇變,生態系統被摧毀。

另據《洛杉磯時報》10月1日報導,瑞尼的工作小組認為,整個地球的火山活動狀態從頻繁的小噴發,變成突然的大噴發。當時火山噴發的熔岩量「可以達到50萬立方公里,足以將地球覆蓋厚1米的熔岩。」


印度馬泰蘭附近的德干暗色岩。(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柏克萊分校的研究人員根據印度德干暗色岩的氬40/氬39同位素測定,推斷6,600萬年前的火山噴發活動抑制物種復原的時間達50,000年之久。該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科學》(Science)雜誌。

美國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的小行星專家亨利·梅勒斯(Henry Melosh)說:「(這個研究結果)會引起廣泛的爭論。」梅勒斯表示,他讚賞此研究中的測定技術,但是他並沒有被說服。他認為,小行星撞地球和火山噴發之間沒有因果關係。恐龍滅絕是突發的,而不是逐漸進行的。

研究發現和宿命通所見非常相似

據《正見網》(zhengjian.org)2009年6月的報導,一名修煉人通過宿命通功能觀察到恐龍滅絕時代的情景,和瑞尼的推論有很多類似之處。


秘魯ICA博物館的石頭上刻著許多恐龍與人類生活在一起的圖案。(圖片來源:Dr. Don Patton)

該宿命通功能者在其文章《法緣》中寫道,6,700萬年前,一個直徑25公里的小行星以每秒30公里速度撞擊地球,造成大陸板塊變遷以及全球火山爆發,因此地球上的動植物幾乎全部滅絕包括恐龍,而且地球進入冰河時期。

作者詳細描述:「六千七百萬年前地球陸地上、天空中、海洋裡生活繁衍著各類型恐龍族群。……一個平靜的早晨,人們剛剛從沉睡中甦醒……忽然遠處天空傳來一種巨大、特別的聲音……一個直徑二十五公里(如同中等城市大小)的小行星以每秒三十公里速度帶著與空氣摩擦發出的巨大的轟鳴聲撞向地球。不久傳來一聲震天動地的巨響,整個地球都在顫抖。地球被撞離原來的運行軌跡,遠離太陽而去。這顆小行星撞到地球後,隨著小行星的撞擊幾塊大陸板塊立刻沉入海底。撞擊後蕩起的岩石碎粒、塵埃,加帶被氣化的海水形成一個巨大蘑菇雲不斷升高,不斷升高將地球表面覆蓋,遮蔽了陽光,地球陷入黑暗。同時巨大的高達五公里的海嘯,席捲全球,接著就是連續幾天的滂沱大雨。」

作者繼續說:「更可怕的是由於小行星的撞擊引發地殼、大陸板塊大變動。一些陸地島嶼沉入海洋。一些海底大陸憑藉小行星撞擊力量衝出海面直刺天空。曾經的海洋變成陸地,曾經的大陸連同上面的一切生命、文明沉入深深海底。由於地殼,大陸板塊不穩定,不斷遷移,撞擊引發無數大小火山持續噴發,地球整日煙塵滾滾,伸手不見五指。升騰起濃重的火山灰覆蓋在地球表面,這種情形持續了三十二年。由於地球上沒有充足陽光,動植物幾乎死光,恐龍也因此逐漸滅絕了,地球進入冰河時期。這一期人類就這樣結束了。殘存人類進入了下一期人類文明時期。」

作者還補充道:「在大陸板塊大變動中,有一座靠近海灘的海底山峰突出海面八千多米,那片海灘連同陸地突出海平面幾千米。我們這一期人類把那座高峰叫做珠穆朗瑪,那片海灘形成的高原叫青藏高原。」

本文留言

作者張秉開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