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之星」瞬間傾覆 恐與三峽大壩有關(圖)
「東方之星」沉船或與三峽大壩有關(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5年06月03日訊】(看中國記者端木珊綜合報導)6月1日晚約9時28分,一艘載有458人從南京開往重慶的客輪在長江湖北省監利縣大馬洲水道沉沒,媒體報導稱翻船事件由突發的龍捲風導致。但記者查詢資料發現,該水域自2012年起,不時發生撞船和沉船事故。那麼,此次沉船事件是否有其他誘因呢?
長江翻船恐與三峽有關
據中國天氣網報導,發生沉船事故的監利縣大馬洲水道是長江中游的行駛障礙比較多的河段,兩頭窄、中間寬,是長江中下游的重點「礙航」淺水道之一。三峽大壩蓄水後,大馬洲水道的「礙航」問題更加嚴重,特別是在枯水期體現更明顯,從2012年至今,監利段已經連續4年發生沉船或撞船事故。
三峽水庫蓄水以來,壩下河段發生較為明顯的河床沖刷和調整。受其影響,大馬洲水道深泓擺動幅度較大,並導致較長岸線形成崩退的陡坎形態。為了抑制大馬洲水道形勢繼續惡化,2013年,大馬洲水道與窯監、萊家鋪等5處水道被納入荊江河段治理範圍。
英國廣播公司(BBC)分析指出,荊江航道整治工程是「東方之星」沉船的另一個誘因。報導稱,該工程起於湖北宜昌,止於湖南嶽陽,全長為280公里,總工期約42個月,總投資高達43億元人民幣。武漢航道局監利處轄區內窯監、大馬洲等5處水道都納入荊江河段治理範圍。
據《九個頭條》網引述中國水運網資料介紹,工程施工期間佔用了部分主航道(通航水域),給船舶安全航行帶來巨大壓力。對於施工與通航之間存在的安全矛盾,水道管理部門採取的措施之一是適當縮窄航道,滿足施工所需水域,從而也給過往船舶帶來了安全隱患。但由於船舶習慣航路的改變,致使航標碰損失常頻繁,被碰失常航標達54座次,加之近期水位持續退落影響,大馬洲水道右槽航道條件日趨惡化,航道維護日益艱難。
三峽大壩——徹頭徹尾的礙航工程
湖北《長江商報》去年11月曾報導,三峽工程讓長江這條黃金水道變得不通暢,存在嚴重的礙航問題。
早在2003年,三峽蓄水第七天,其礙航現象就已顯現。隨著上游來水量驟然減少,長江中游的宜昌至臨湘河段受到較大影響,蘆家河、枝江、太平口、藕池口等淺水道紛紛告急,不同程度地出現礙航現象。
而預計2030年通航能力達到飽和的三峽五級船閘,2011年就已飽和,比預計時間提前了19年。而1958年就開始研究的三峽升船機,至今仍在建設中,建成後也只能通行3,000噸級以內中小型客貨輪,可目前主力船型的噸位大多在5,000噸以上。
大陸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2013長江航運發展報告》顯示,2013年3月份前後大約40天中,最高等待過閘時間超過240小時,約合10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