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會規矩,就不會無法無天了(圖)


(網路擷圖)

常在餐廳吃飯的時候,看到隔壁桌有個孩子,正在哭鬧對著父母要求,我要先喝果汁!這時候媽媽跳出來說,沒有吃飯怎麼能先喝果汁?爸爸回說,你看他現在吵成這樣,反正也沒再吃了,你就先給他吧!後來,爸爸順手把果汁推給了孩子,跟他說:「喝一點就要吃飯喔!」,果不其然,孩子就是孩子,哪管你這麼多,果汁一喝就是半杯,飯吃個一兩口就不吃了,用哭鬧的方式要討第二杯。爸爸這時很生氣的要處罰孩子。

嚎啕大哭數小時的小寶寶、會咬人和打人的幼兒、吃飯習慣不好的小孩、會肚子痛的小學生……從寶寶出生開始,父母就得面臨孩子在各個階段「不守規矩」的問題。如何讓孩子學會規矩,是所有父母面臨的大挑戰。

這是一開始放棄教養原則的結果,沒規沒矩,讓孩子無法無天!,總不能好好的放心,讓老師調整孩子的一些規矩、生活能力及分離焦慮。

其實,這或許是基於父母關愛子女的天性,以及從小孩子就是自己一手拉拔大,父母一開始會擔心、會干涉,這在所難免,只是現在的保護程度似乎有越來越嚴重,快讓老師們束手無策了!

1、面對幼兒飲食該有的規矩

常聽到一些學齡前孩子在家的飲食習慣很差,對食物挑三揀四,吃飯一定要配電視,到吃飯時自己的主見特別多,跑來跑去沒定性。但這些孩子,卻也經常到了上學後飲食習慣就變好,絕不是因為已經長大了這麼簡單的理由,而是在團體中,老師堅持大家把玩具收好才能吃飯;堅持每個人的份量可以稍做選擇,但要負責吃完;堅持時間到了,大家一起洗手吃飯這件事,沒有例外;堅持你不想吃,就得承擔餓一頓的後果。

相較於有些爸媽的做法,「不想吃正餐就不要吃,牛奶點心就多給點!」、「挑食的食物,我就少煮點,以免麻煩!」、「不坐在餐桌前吃飯就算了,至少肯吃就好!」、「跑來跑去,邊罵但是又邊餵!」,這些充滿妥協的教養,容易造成日後的壞習慣,是一種隱形的溺愛。

2、面對幼兒團體學習該有的規矩

孩子到中班的年齡後,應該進展到團體生活了,因為加入團體會刺激模仿與社交能力的發展。可是,在剛進幼稚園時,每個孩子狀況卻大不同,有些兩三天就玩得開開心心,有些需要很長時間適應,而有些在一星期後發現苗頭不對,就不配合了!

有經驗的老師,會適度的引導爸媽堅持「可以陪伴,但每天都要讓孩子來!」,會堅持「跟爸媽要有適度的分離練習,並學會說byebye」,會堅持「適當讓孩子加入團體的遊戲,而不是完全照自己方式玩」。

我們最擔心爸媽的教養是:當孩子排斥上學時,「沒關係,我們換一間!」、「今天不想去,那就請假幾天不要去!」、「不喜歡在學校睡睡袋,那念半天回家睡!」,這些充滿讓步的教養,容易讓孩子變成予取予求,也是一種隱形的溺愛。

3、幼兒發脾氣該有的規矩

假日到一些親子場所時,不難發現有一些孩子,透過生氣、大哭、尖叫等情緒來逼爸爸媽媽就範,我常聽到一句帶有情緒的話:「我再也不帶你出來了!」,從抓狂爸媽口中蹦出來,可是,你下次會不會帶他出來呢?如果會的話,那不就自己壞了教養原則?

的確,聰明的EQ教育應該是,如果孩子亂用情緒來制約爸媽,應該堅持「依照自己與孩子訂過的家規做懲罰!」,堅持「沒有商量的餘地,不是哭鬧就有!」,堅持「孩子可以有情緒,但也要講理」。

然而,有些家長的做法,很容易讓孩子混淆,如「你不要哭,我就給你買玩具!」、「這次不處罰,但下次不可以了!」但總有許多最後一次。「你今天不哭,我就給你平常不能吃的糖!」,怕孩子的情緒行為而先行賄賂。這些充滿沒有一定規則的教養,容易讓孩子變成小霸王,也是一種隱形的溺愛。

親愛的家長,跟物質上的溺愛比起來,這些日常生活中,我們不以為意的作法,所造成的心理層次溺愛,將會讓孩子變得依賴無法獨立,做事沒有規則及標準。

所以,針對學齡前孩子的行為教養,如果父母從小就事事對孩子不能堅持,彈性過大,那難保孩子逾矩的行為不會越來越多,基礎教育就受到動搖,因此「堅持」的身教,是非常重要的教養學問啊!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