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亂世中的長壽之道 (圖)

孔子一生顛沛流離,周遊列國達14年,居無定所,食無定點,有時候被人追殺,有時候挨餓,吃了上頓沒下頓,可謂歷盡磨難,然而卻終享73歲古稀,算是長壽了。從《論語》來看,孔子是有一套養生之道的。養生之道重在養心

孔子很會養心。養生之道,重在「養」字,不但要養身,更要養心,二者能夠巧妙地結合起來,那自然就達到了身心健康、實現自身的和諧。

孔子很會怡情養性,愛好廣泛,興趣多樣。「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他精通詩書禮樂,喜歡唱歌彈琴,他將「禮、樂、射、御、書、數」六門技藝作為教學內容。

對「六藝」中的「樂」,他也有著很深的研究。他善於用音樂來調節情緒,親自修訂了《樂經》,通過音樂達到放鬆精神、養生延年的目的。

孔子說,「仁者壽」,心身雙修,長壽之道。有一次,子路等四個高才生站在孔子身邊,孔子說,你們平常總埋怨我不瞭解你們,現在你們把心裏話給我說說吧,就說說自己的人生志向好嗎?

子路是急性子,脫口而出,說一個中小國家,不管財政多困難,不管遇到什麼災難,交給我子路來管理,保證三年就能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其他人也都談了自己的志向,或者說人生理想。惟有曾點在那裡埋頭彈琴,搞他的音樂,表面上看他沒聽人講話,實際上大家說的話他都聽到了。

孔子問,曾點,你怎麼樣呢?曾點就說,我的理想和他們三位同學不太一樣。我只是想,暮春三月,穿著春裝,農忙也過去了,和五六個成人、六七個孩子,去沂河裡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然後快活地唱著歌回家去。這個境界看起來很渺小,志向不夠遠大,可是,孔子聽了之後感嘆說,我就希望和你一樣!我們倆是一路人。

孔子有著非常天真、理想主義的一面,他的人生境界其實很羨慕悠然自得的生活。

面對落差卻堅定信仰

被稱為聖人的孔子除了在魯國大司寇的位置上短暫地進行了政治實踐外,一生中再沒有得到什麼值得誇耀的機會。等到後來周遊列國、四處碰壁的時候,他惟一能做的就是為自己的理想進行無限豐富的設計。但是,孔子有理想、有信仰,即使在極度貧困的時候也能夠「樂道」,因為他有「君子固窮」的胸懷。

最近有一篇論述孔子的文章中說:孔子生當亂世,不管遭遇如何變化,始終心理平衡。面對落差,他信仰堅定,既不攀比,也不自卑,「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裡仁》);面對誘惑,他操守堅貞,既不媚上,也不媚俗,「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

孔子生活的時代,貧富差距不小,但孔子從不諱言財富。他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論語·述而》)看來,只要收入好,他對工種並不挑剔。但是,他更堅持自己的原則:「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論語·裡仁》)他從不以富貴為人生最高目標,不以奢侈享受為幸福生活,從不因生活的困頓而影響自己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豁達開朗,知足常樂

孔子不愛發火,是個豁達開朗的人,有寬廣的胸襟和豁達大度的氣質。葉公問孔子的學生,很多人都知道孔子的名,說他什麼的都有,你能告訴我,孔子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嗎?

後來,孔子得知這件事,就說:「汝溪(同奚,何意)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正義》的註釋說:「發憤忘食者,謂好學不厭幾忘食也;樂以忘憂者,謂樂道不憂貧也。」知足常樂,樂觀豁達,對身體健康非常有好處。

孔子也常聽到學生奉承自己是「聖人」,而這時,孔子都會說,我哪裡是什麼「聖人」,我非但不是「聖人」,而且還是比普通人更普通的普通人,所以後世有人說,所謂「聖人」就是最平凡的人。

謙虛謹慎,一生好學

終其一生,孔子一直都是個謙虛謹慎的人,從來不驕傲,不自以為是,他對自己的評價一直很低調,但惟獨對自己「好學」這點,孔子是自信的,並深引以為讚賞,他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可以這麼說,在「好學」方面,孔子自信再無第二個人能夠與他媲美了。對孔子而言,學習是他一生中一種「不亦悅乎」的快事,「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論語·泰伯》)。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