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大理 「忽必烈未能破」的古城牆被拆(網路圖片)
雲南省位於中國西南邊陲,省會昆明。戰國時期,這裡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雲南,即「彩雲之南」,另一說法是因位於「雲嶺之南」而得名。元朝時期,1253年,忽必烈派蒙古軍隊統一大理國,並多次派軍深入緬甸中部北部西部東部,1276年建立雲南行省,出現雲南省之名,管轄範圍包括現在的雲南省,貴州省西部,緬甸北部東部中部地區,以及寮國與越南的少數地區。由於雲南地處偏遠地帶,政治局面長期處於分裂狀態,政權的更替頻繁。
三國時期,雲南地區稱為「南中」,225年,以孟獲這首的蠻夷部落起兵反抗。蜀國丞相諸葛亮率大軍降服「南中」大王孟獲。
320年代,爨氏在昆川(今晉寧)稱王,爨氏(見爨族;六詔)統治維持400年。公元七世紀,大約在大唐帝國興起的同時,洱海地區出現了六個類似部落聯盟的民族政權,稱為「六詔」。分別是蒙舍詔、越析詔、鄧賧詔、施浪詔、浪穹詔、蒙嶲詔,「詔」為夷語, 有「王」或「首領」之意。
唐宋時期,738年,巍山的蒙舍詔部落首領皮羅閣兼併其他五詔,建立南詔國,779年又遷都羊苴咩城。後其子閣邏鳳統一西南及東南亞部分地區,雲南省政權的第一次統一。公元739年,南詔遷都太和城,即今大理市。南詔建立後,不斷向四面擴張,其鼎盛時期曾控制了東至雲南曲靖地區,東南達越南北部,西南直達今緬甸曼德勒,北以大渡河為界,東北抵達今貴州省遵義市一帶的廣大區域。
738年,巍山的蒙舍詔部落首領皮羅閣建立南詔國,後其子閣邏鳳統一雲南及東南亞部分地區。
902年,南詔原清平官鄭回的七世孫鄭買嗣滅亡了南召自立為王滿改國號為大長和。
928年,東川節度使楊干貞滅大天興國,改國號大義寧。
937年,段思平滅大義寧,建立大理國,都城大理。疆域包括現在的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寮國與越南的少數地區。
元明清時期,1253年,忽必烈派蒙古軍隊統一大理國,並多次派軍深入緬甸中部北部西部東部,1276年建立雲南行省,出現雲南省之名,管轄範圍包括現在的雲南省,貴州省西部,緬甸北部東部中部地區,以及寮國與越南的少數地區,元朝中期後管理雲南省的元朝宗室梁王大力開拓,雲南省管轄範圍包括以上範圍還擴大到泰國北部,是歷史上最大的雲南。元庭遂平定雲南,建立19個萬戶府,下設千戶、百戶,實行蒙古貴族的軍事統治,為後來建立雲南行省奠定了基礎。1280年忽必烈調其子納速剌丁為雲南行中書省右丞。 1284年納速剌丁升任平章政事後,進一步集中行省軍政權力,完善行政、軍事和司法,同時「開雲南驛路」,「馳道路之禁,通民往來」,實行軍民屯田,發展經濟文化,是為雲南全省驛傳系統完備和雲南驛現存驛站之始,而雲南驛地處緬甸和中國內地交通要衝,成為了一個較大規模的驛站,派駐有蒙古和色目軍隊保護。至此,「雲南」正式成為我國中央直轄、行省一級的行政區劃名稱和地理名詞,歷經元明清三朝,直到今天,元朝管理雲南為後世的管理雲南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明朝繼承了元朝雲南省的大部分轄地。直到清朝,雲南是中國白銀的主要產區。大批色目人及少量蒙古人移居雲南,形成今天的雲南回族和蒙古族。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將傅友德、沐英率軍隊在奢香夫人的幫助下攻佔雲南,滅元朝梁王。明朝末年,南明永曆皇帝逃亡到雲南。清世祖順治十六年(1659年),派平西王吳三桂追捕永曆。1662年,吳三桂從緬甸抓回永曆皇帝,在昆明絞死。吳三桂駐守雲南。1856年-1873年,雲南杜文秀和李文學起義,幾乎佔領昆明城以外的雲南全境。晚清時期,英國征服中國清朝藩屬國緬甸,法國征服中國清朝藩屬國越南,清朝無力援助緬甸越南,兩國分別強迫清朝再次割讓不少雲南土地給緬甸和越南。邊境地區開放了幾處通商口岸:騰沖、蒙自、思茅。1910年,法國投資的滇越鐵路(中國境內部分今名昆河鐵路)通車。1909年,清朝實行新政,雲南編立新軍,成立陸軍講武堂。
清朝以後,1911年10月30日(重陽節),蔡鍔、唐繼堯率新軍發動重九起義,脫離清朝。1915年12月25日,蔡鍔、唐繼堯又在此發動反對袁世凱的護國運動。
民國時期,滇軍在雲南形成割據局面,以龍雲(1928年-1945年)為主席的雲南政府統治雲南。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