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上第一位殉職的記者(圖)

瀋藎(1872年-1903年7月31日),湖南省善化縣(今長沙市)人,原籍江蘇吳縣太湖洞庭山(今蘇州市吳中區西山島)。瀋藎曾參加維新變法,變法失敗後又成為革命派,並長期擔任記者。
 
1903年瀋藎因揭露清政府與俄國簽訂條約的內幕被捕,7月31日在慈禧太后授意之下被刑部處以杖笞之刑,後被絞死,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因新聞言論觸怒政府而被殺的記者。
 

瀋藎(1872-1903),湖南省善化縣(今長沙市)人。1903年因揭露清政府與俄國簽訂條約的內幕被捕,在慈禧太后授意下被刑部處以杖笞之刑,後被絞死,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因新聞言論觸怒政府而被殺的記者。(看中國圖片)
 
早期經歷
 
瀋藎早年致力於維新運動,戊戌變法時常與譚嗣同、唐才常等提倡變法的人士交往,與這些人思想相近。
 
瀋藎認為若要在湖南進行革新運動,必須有一番破壞才能有效。後來變法失敗,戊戌六君子被殺,瀋藎前往日本留學。由於經歷戊戌變法的失敗,瀋藎由改良派變為革命派。
 
1900年,瀋藎離開日本來到上海,與唐才常等人一同組建了正氣會,後改名為自立會,自己任幹事之職。後來該組織創建了自立軍,共有七軍,瀋藎為右軍統領,管轄六個營。瀋藎則前往漢口做起義的籌備工作,並聲明「我等認為滿洲政府不能治理中國,我等不肯再認為國家,變舊中國為新中國,變苦境為樂境」並要以「新造自立之國」為目標。7月24日,瀋藎趕赴新堤,研究在該地進行起義的詳細事宜,並計畫8月15日發動起義。
 
但後來起義提前於7月28日發動,突襲清軍水師營,但是外援不及,以失敗告終,瀋藎又回到上海。其後,瀋藎潛入北京、天津一帶,並在天津被聘為記者,明中從事新聞工作,暗中繼續進行反清活動。瀋藎曾以古董商人之身份作為掩護,並因其博學多才,擅長交際,與清政府高層一些人物和一些在華外國人有所來往,常能夠打探到一些秘密信息。
 
披露中俄密約
 
1903年,瀋藎從權歸之口得知中俄兩國要簽署密約後,決定探知密約內容,並最終從政務處大臣王文韶之子之手弄到了密約草稿。瀋藎隨後將其寄到天津的《新聞西報》(英文),該報當即予以原文刊登。密約內容公布後,國內國外各媒體競相轉載,輿論嘩然,國內民眾頗為憤慨。清政府處境窘迫,不得不宣布放棄簽訂該密約。
 
密約泄密後,瀋藎不僅沒有躲避清政府的追查,反而決定買通李連英殺死慈禧太后,並將此計畫告知其好友慶寬和吳士釗。結果此二人向慈禧太后告密,瀋藎於7月19日晚在其北京的寓所被捕。
 
受刑
 
瀋藎被捕後收到審訊。由於光緒皇帝出生於陰曆六月,該月有「萬壽月」之稱,習慣上不用極刑。而且當時朝廷正著手操辦慈禧太后生辰慶典,瀋藎仍被下令「斬立決」。因喜事其間行刑不吉,慈禧太后才命令「著即日立斃杖」。
 
7月31日瀋藎受刑。其間八名獄卒對瀋藎的四肢和腿部輪流捶打,長達四個小時,瀋藎始終未出一聲。其後行刑官以為瀋藎已經斃命,下令停止,結果瀋藎說「速用繩絞我」,氣息微弱。行刑官乃將其絞死。
 
在清末,這是件影響力非常大的事,因為瀋藎被殺形成的後果,使得慈禧本人對仗斃瀋藎之事,也心生懊悔。而瀋藎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殉職的記者,受仗斃之刑,極其慘烈。
 
當時《大公報》曾這樣報導:「拿來刑部之瀋藎,於初八日被刑,……茲聞是日入奏,請斬立決。因本月系萬壽月,向不殺人。
 
奉慈禧皇太后懿旨,改為立斃杖下。惟刑部因不行杖,此次特造一大木板。而行杖之法,又素不諳習。故打至二百餘下,血肉飛裂,猶未至死。後不得已,始用繩緊系其頸,勒之而死。」
 
評價
 
9月16日報導:「……當杖斃時……骨已如粉,未出一聲。及至打畢,堂司以為斃矣。不意瀋於階下發聲曰:何以還不死,速用繩絞我……」。此等場景,僅僅是文字,讀來便覺得毛骨悚然。而瀋藎呢,臨死還寫了幾首詩。其中兩首這樣寫:
 
獄中鐵鎖出郎當,
宣武門前感北堂。
菜市故人流血地,
五忠六士共翱翔
 
今年三十有一歲,
贏得浮名不值錢。
從此興亡都不管,
靈魂歸去樂諸天。
 
錚錚鐵骨在生活中冷風中站立,好不屈從,真真男兒呀!
 
《中國日報》發表唁文:「瀋君之死,鬼神為之號泣,志士為之飲血,各國公使為之震動,中西報紙為之傳揚。是君雖死之日,猶生之年!」章太炎在《浙江潮》上發表文章《獄中聞瀋禹希見殺》,悼念瀋藎,後來魯迅在《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中也引用了此詩。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