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心接受正確意見,從善如流(圖)


身為統率大軍的元帥,欒書居然能採納少數部下的正確意見,實屬難得。(圖片來源:神鵰俠侶視頻截圖)

春秋時期,楚國憑藉大國的優勢,不斷兼併周圍小國。鄭國是夾在楚、晉兩大國之間的小國,鄭悼公在位期間與晉國簽了盟約,受到晉國保護。

結盟後的第二年(晉景公十五年),楚國派兵攻打鄭國,晉國即派出元帥欒書,領軍大軍,前往鄭國搭救。不料,楚軍不敢與晉軍對抗,即撤兵撤戰。晉將趙同、趙括等人主張應該要乘著兵力優勢,進軍南下,攻佔楚國的蔡地,眾人紛紛催請元帥欒書盡快下軍令。

欒書最初表示同意,但是中軍佐知莊子、上軍佐範文子和中軍將韓獻子紛紛勸說,以示反對。他們三人一致認為,此行是反對楚國入侵鄭國,而前來援救鄭國,是屬於正義之方,怎可在楚國撤退之後,乘機攻楚、搶奪蔡地,此舉乃屬不義。何況,若失敗了,未免失臉於人,勝利了,也不光彩。

欒書聽了知莊子等三人的分析,覺得甚有道理,立即主張停止攻打蔡地,率兵回朝。由於當時主張搶奪蔡地的將士佔大多數,主張撤兵的僅三人,因此後來有人詢問欒書為何選擇聽從少數人的意見,而非以多數人的意見為主。

面對旁人的詢問,欒書回覆:「中軍佐知莊子、上軍佐範文子與中軍將韓獻子三人的意見都很正確。正確的意見,就代表了多數人的意見。我選擇聽從正確的意見,有何不對?」

身為統率大軍的元帥,欒書居然能採納少數部下的正確意見,實屬難得。因此,有人讚揚他:「從善如流,宜哉!」意思就是,統帥欒書能在少數與多數的兩派之間,選取正確的意見聽從,此舉就如同流水那般順暢、自然。

(事據《左傳》)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