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富階層中的「泥腿子」化

【看中國2015年03月09日訊】 自從1872年以來,美國就取代了英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在無聲無息中已經「取代了」美國世界經濟霸主的地位。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最新計算,中國經濟總量已經達到1.76萬億美元,剛剛超過美國的1.74萬億。

經濟的快速發展催生了一批中國新富。上週,電商巨頭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擠掉香港的李嘉誠,成為亞洲新首富。

儘管對一些讀者來說,中國新晉的經濟地位可能對其日常生活幾無任何影響,但馬雲在亞洲富豪排行榜上令李嘉誠黯然失色的卓越表現,將引起許多人尤其是內地更年輕一代的共鳴。

過去10年,許多內地年輕人,無論他們仍是大學生或已踏入職場,其聰明才智和遠大抱負都令我印象深刻,或許某些人還稍顯過度雄心勃勃。而馬雲的成功或將扭曲這些年輕人的選擇。

一位在華東地區擁有多家企業的富豪企業家一直在考慮家族企業的接班人計畫。他兒子的態度很明確:樂於接管父親的資產,但無意從事房地產和建築等所謂傳統產業。

作為內地「富二代」中的一員,這個兒子對「賺快錢」更感興趣,例如打造一款手機應用程序或創建一家網站,然後再拿到納斯達克上市。在如今的中國,像他這樣的終極目標並不少見:將股票變現並從此樂享生活。

然而,阿里巴巴的成功故事是許多元素的結合體。個中關鍵之一,即馬雲在內地龐大和複雜的人脈關係,不可能被簡單地複製到其他商業模式之中。

相比之下,倘若內地年輕人之中盛行這種的想法,那麼,這種迫切希望賺快錢的心態,甚至將成為中國經濟的潛在風險。

當下,很多財富新貴以及他們的子女,還沒學會如何更好地支配財富。有人在物質生活上揮金如土,喜歡通過名車、豪宅、奢侈品等符號炫耀財富;有人急於以高雅生活和時尚嗜好彰顯品味,試圖盡量將自己「洗白」。

其結果是,前一種人被當成了富二代,後一種人被當成了土豪,但他們都沒能真正贏得社會的認可和尊重。

9月初曾流傳這樣一則笑話:一名青年問禪師,「我很富有但不快樂。我該怎麼辦?」禪師回答:「何謂‘富有’?」青年說,「我在銀行有上百萬存款,北京市中心有三套房子。不算富有嗎?」禪師沒說話,向他伸出一隻手,青年恍然大悟:「大師,您是讓我懂得感恩和回報嗎?」「不……土豪,我們可以做朋友嗎?」禪師說。

這則不算好笑的笑話,觸動了中國的中產階層。中國的中產階層是一個快速壯大的群體,已有3億之眾。他們在生活方式日益常態化的同時,對炫耀財富的鄙視與日俱增。許多中國人認為自己是「土豪」的反面──有文化、懂時尚,鄙視炫耀性消費。

但是,在當今中國社會,瞭解「土豪」很重要,迎合「土豪」的口味有利可圖,有「土豪」朋友合理划算。跨國公司很清楚這一點。

「土豪」也有亮眼時刻。9月20日,蘋果推出一款金色版智能手機。最初有人不相信蘋果居然變得如此俗氣,但這款手機在中國相當搶手,並衍生「土豪金」的稱呼──甚至上了國有媒體頭條。

9月22日,好萊塢明星雲集青島,參加彭博社所稱的中國首富王健林旗下一個電影城的揭幕式。中國網民稱之為「土豪盛宴」和「豪萊塢」慶典。名流們與穿著制服的保安們摩肩接踵;上了年紀的當地人表演中國戲曲。看起來,中國的中產階層很矛盾:新富們不新不舊,不倫不類。

在激烈的競爭中,10月初,安徽省一不知名女士成為最出名的「土豪」。據報導,她送給女婿一輛價值約400萬元人民幣的賓利車作為結婚禮物。不管事實真假,在網上,對這名年輕人挖苦嘲笑者有之,羨慕嫉妒者有之。

有一個詞叫「比華利山巴佬」(Beverly Hillbillies),它源於1993年的一部美國電影,指的是那些與好萊塢明星共同聚居在比華利山莊的暴發戶。

與風靡中國社交網路的流行詞「土豪」一樣,「山巴佬」在美國人眼中也是「富而不貴」的代名詞——哪怕他們開豪車住豪宅富得流油,頻頻出沒各種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社交場合,依舊會被旁人尤其家世顯赫的貴族報以鄙夷的神色。

電影《泰坦尼克號》中有非常典型的情景。船上有位名叫瑪格麗特•布朗的胖太太,她是唯一對傑克態度友善的頭等艙乘客。她因丈夫找到金礦而躋身富貴階層,但頭等艙其他太太卻不屑與她交際。

那些通過世襲得到爵位和財富的人篤信,缺乏貴族血統的「暴發戶」(New Money),即使擁有財富也無法展現良好的教養。

作為新興大國,中國一些富豪在世界上的形象,其實很像首次進入頭等艙的瑪格麗特•布朗夫人。比如,有外媒就專門造了一個與「山巴佬」類似的詞來指代中國富豪——「Richinese」,即「Rich」和「Chinese」的合成詞。

美國旅遊協會主席羅傑•道,曾將中國富人喻為「會走路的錢包」。

在世界眼中,中國富人是在歐洲「掃蕩」奢侈品店的闊太太,是如何在飛機上囂張跋扈並導致航班返航,是在美國全款購置豪宅的現金買家,是為「捧角」而燒錢數千萬拍電影的煤老闆,是嫁女兒時送百萬豪車給女婿的丈母娘,是以500萬元「現金羊肉卷」當聘禮的「富二代」……

在扭曲財富觀的引導下,金錢能給富而不貴的中國富豪加冕,也讓又土又豪的他們蒙羞。

財富與教養之所以會出現錯位,可能是因為絕大多數剛從物質匱乏年代突圍的中國人,都還沒完全擺脫苦難生活留下的烙印和精神後遺症——他們學會了賺錢卻不懂如何得體地花錢,他們對致富以後的生活方式還不熟悉。

換句話說,中國多數新富階層都還屬於「泥腿子」富豪,很多人還不知該如何當一個「富人」。

腰包漸漸鼓起來的中國人,要盡快讓財富增長速度與個人修養的提升同步,要學會從「有錢人」變成名副其實的「富人」。

中國媒體時評人士湯嘉琛對此現像一針見血的指出,中國新富階層總體負面的符號化形象,正是他們自己一手塑造的。在扭曲的財富觀的引導下,金錢為「富而不貴」的他們加冕,也讓「又土又豪」的他們蒙羞。而身處全球化時代,他們不僅要面對國人的批判和嘲笑,還要面對全世界的挑剔目光;他們所代表的不只是自己,還會被視為中國形象的一個像素。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