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在南京建都始末(圖)


孫中山像(網路圖片)

從中國的歷史傳統來看,都城的區位選擇更多的是考慮了對國內的政治輻射力和對外的防禦功能。一般來說,凡強盛的王朝多建於北方,即使遷都也不會很偏南。而民國政府和蔣介石都把南京作為建都地,這種選擇主要取決於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

孫中山選定南京

從19世紀40年代起,中國的國家安全受到日本的威脅。辛亥革命後,將何處確定為中國新的政治中心,是擺在中華革命黨人面前的一個重大政治問題。各派在建立新的政治中心的問題上,首先發生了武昌與上海之爭。武昌是首義之地,武昌起義爆發後,鄂軍都督府於1911年11月7日就建立新政府問題通電各地,請各省派全權委員至武昌組織臨時政府。當時中華革命黨人政治基礎較強的地區則是東南沿海地區,江浙方面就主張將新的政治中心放在上海,江蘇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湯壽潛聯名致電滬軍都督陳其美,提出在上海「設立臨時會議總機關」。

圍繞著中國新的政治中心設在何處的問題,隨著南京的克復才得以在中華革命黨人內部達成初步共識。12月12日,各省代表便由武漢、上海會於南京,12月29日,各省代表會議在南京召開,開始籌組中央臨時政府。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正式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中華革命黨人經過短暫的爭執,終於選定了南京作為其臨時政治中心。這樣,當時中國的政治地理格局存在著兩個政治中心:一個是清王朝在北京的政治中心,一個是中華革命黨在南京的政治中心。

要求袁世凱南遷

孫中山在擔任臨時大總統之際,表示只要袁世凱擁護共和,使清帝退位,自己願擁他為總統。至於都城,孫中山認為南京和北京都是可以的,但更傾向於南京。2月12日,袁世凱逼清帝退位,孫中山提出辭職,請袁世凱來代替,不過孫中山向袁世凱提出了三個條件,其中的兩個條件與定都南京有關:一是臨時政府地點設於南京,二是新總統在南京就職,把袁世凱置於南方中華革命黨的監督和控制之下。除此之外,日本方面當時對孫中山的影響也是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辛亥革命之際,對中國南、北政權均有特別影響的日本朝野,則多主張中國的政治中心放在南京。日本方面的出發點很清楚,它是想借中國政治中心南移的機會,削弱中國在北方的防禦,便利其對滿蒙的侵略擴張。

在參議院(以同盟會員為主)討論此問題時,主張建都北京的佔20人,主張建都南京的只有8人,只是在孫中山和黃興等人的一再堅持下,參議院復議時才確定了南京。

北洋軍人不同意

從袁世凱來講,他根本不願意離開自己勢力強大的北方而到南方受制於中華革命黨。北方的軍人集團也不願將中國的政治中心南移。

1912年4月2日,參議院決議將臨時政府遷往北京,孫中山在南京建立政治中心的努力夭折。平心而論,中華革命黨重建政治中心的努力雖值得稱道,但中華革命黨沒有從中國當時的內政、外交等多方面來考慮確定新的政治中心。袁世凱力主維持北京政治中心的地位有其不可告人的預謀,但也不是說沒有可取的地方。首先,選擇北京本身也是代表了當時各地方的意願;其次,在日本帝國主義處心積慮地想吞併東北的情況下,維持北京政治中心的地位,有利於制約日本,抑制了復辟勢力,使其最終沒有形成氣候。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