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三弄》的典故(圖)

古琴曲《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國傳統藝術中表現梅花的佳作。《神奇秘譜》記載此曲最早是東晉桓伊所奏的笛曲。曲中泛音曲調在不同徽位上重複了三次,故稱「三弄」。相傳晉恆伊作笛《梅花三弄》,後人移值為古琴曲。古琴曲通過歌頌梅花不畏冷霜、迎風斗雪的頑強性格,來讚譽具有高尚情操之人。

網路配圖

《梅花三弄》的歷史典故是東晉大將桓伊為狂士王徽之演奏梅花《三調》的故事。《晉書·列傳五十一》和《世說新語·任誕第二十三》裡都曾記載了這段典故。桓伊善吹笛在當時很有名氣,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慕名已久,但一直沒有機會聽其演奏。王徽之應召赴東晉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碼頭。恰巧桓伊在岸上過,桓伊與王徽之並不相識。這時船上一位客人性:「這是桓野王(桓伊字野王)。」王徽之便命人對桓伊說:「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伊此時已是貴冑,但他也久聞王徽之的大名,便下車坐在胡床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笛聲悠揚動聽,清亮激獵冬高妙盡倫。奏完畢,桓伊立即上車,揚長而別,賓主雙方沒有交談一句話。晉人之曠達不拘禮節、磊落不著形跡,由此事可見一斑。

根據《晉書》的先容,桓伊是武將,被封為右軍將軍,都督豫州諸軍事。也許是音樂陶冶了他的心性,桓伊為人謙虛樸素,個性不張揚,曾立大功而從未招忌。正是由於這樣的性格,他才能靜下心來精研音樂。《晉書》稱讚了他這方面的突出才能,「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東晉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苻堅率雄師進攻東晉,時任中郎將的桓伊與冠軍將軍謝玄,輔國將軍謝琰共破苻堅於淝水。而丞相謝安也因立下存晉之功而進官至太保。後來晉孝武帝之弟司馬道子與謝安發生權爭,屢進讒言,對謝安極盡誹謗。晉孝武帝對謝安有了猜疑之心,漸漸開始冷落謝安。桓伊對此很是不平,在一次宴會上,桓伊為晉孝武帝演奏一曲悲歌《怨詩》,詩中唱道:「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周旦佐文武,《金滕》功不刊。推心輔王政,二叔反流言。」桓伊「聲節慷慨,俯仰可觀」,使晉孝武帝甚有愧色,謝安也為之動容。

桓伊既敦和又風雅,而王徽之狂狷且博聞,二人相會雖不交一語,卻是難得的機緣。正是由於桓伊和王徽之的不期相遇,才導致了千古佳作《梅花三弄》古琴曲的誕生。郭茂倩《樂府詩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人鮑照《梅花落》解題稱,「《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聲猶有存者」。今存唐詩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說明南朝至唐間,笛曲《梅花落》較為流行。關於笛曲《梅花落》改編,移植為古琴曲《梅花三弄》,明代有人以為是唐人顏師古把《梅花三弄》改編成古琴曲,流傳至今。顏師古所作《江梅引·憶紅梅》中「漫彈綠綺,引三弄,不覺魂飛」句。《梅花三弄》曲譜最早見於明人朱權《神奇秘譜》,譜中解題云:「桓伊出笛為梅花三弄之調,後人以古琴為三弄焉。」關於《梅花三弄》的樂曲內容,歷代古琴譜都有所先容,與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現怨愁離緒的情感內容不同。明清古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冷,高潔不屈的節操與氣質為表現內容,用以隱喻具有高尚節操的人。明人《楊掄伯牙心法》記載:「梅為花之最清,古琴為聲之最清,以最婉之聲寫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韻也。三弄之意,則取泛音三段,同弦異徽云爾。‘古琴曲中採用完整重複三段泛音寫法未幾見,」故有處處三疊陽關,夜夜梅花三弄之誚。「(《律話》)。

關於《梅花三弄》還有這樣一段故事:南宋的愛國主義詞人洪皓,在出使金國時,曾被扣留十餘年,他面對敵人的威脅利誘,堅定不移,不屈不降,保持了高尚的民族氣節,最後終於返回南宋。臨行前夕,他寫下了《江梅引·憶紅梅》一詞,其中有"斷迴腸,思故里。漫彈綠綺,引三弄,不覺魂飛"的句子,表現了洪皓得知自己將返回故里的消息後,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操起綠綺古琴,演奏一曲《梅花三弄》,借梅花的傲霜凌雪來比喻自己的堅貞不屈,並以回憶江南的梅花來寄託自己對南宋的深切懷念之情。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